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探討西哲的本體論,過不去的最後1關

2020-12-04 徙竹散人

從哲學的內容本身以及現代人對哲學的熱火朝天的討論來看,其終極目標是對人類自身的救贖。包括當下最時髦的心理學也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而心理學的指向性則更加明確,就是要解決人與自身的問題。

只不過一些不自知的因素極容易形成「燈下黑」,就是說一些既有認知根本不會去懷疑它,比如時間和空間。

我們每天都忙碌著,也都有鐘錶,倘若一個人沒有一定的「統攝力」懷疑此二者十有八九會把自己逼瘋掉。所以,在這種固有認知下的一些關鍵問題無法解決,人才被慢慢倒逼著探索二者本身,這個問題也逐漸的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早在我國古代,莊子借孔子之口談及的「三季人」就已經有所涉及。「三季人」的時間如何計量?既然時間不同,那作息又如何合理安排?這些問題問下去又是無止境的。

文言文的晦澀今人以「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付過去,也就不了了之了,直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和時間》問世,白話文才讓更多的人觸摸到了這個問題。

煩惱和快樂的本質

煩惱實質是種能量,這種能量驅使著人進入了某種狀態;而快樂也是同一種能量,它同樣驅使著人進入另一種狀態。這兩股能量是同一個,也就是一切表象都是其化妝後的「現化」。

之所以會導致不同的兩種狀態是因為這股能量碰上了不同的環境。莊子云:「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

風吹過不同的障礙物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而當風過去之後萬物就會歸於沉寂,所以那些過不去的坎都是自找的。

風是同樣的風,結果也一樣,只是過程不同。

從物理學的「能量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來看,人的主觀意識定然就是那個轉化的途徑。簡單的說,是人自己把流經身體的能量這個「過客」變成了「常客」,古德所謂「行人莫與路為仇。」

所以無論是荊棘密布還是康莊大道,都是通往背後那股力量的途徑,明白了這個人才算具備了「始覺之力」,否則終將迷亂於所謂快樂和痛苦。

如何對待煩惱和快樂

這就是人留不住快樂也甩不掉煩惱的原因:兩相具備才是全體,這個力量會把人拉回「中道」。如果一個人過於執著而對抗這個力量,終究會被它擊潰,逐年攀升的焦慮患者數字就是力證。

所以,倒不如直接回歸「中道」上來。故而佛家有「中觀」,儒家有「中庸」,道家有「自然」。

人只有回歸了這個原本的力量才會不為「快樂」和「痛苦」所拘,從而才能將這股不被幹擾的力量「制心一處」。

關於時間,佛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將來心不可得。」唐代李通玄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禪宗所謂「直下承當。」《莊子*逍遙遊》所表達的意思就是「無論是空間大小還是時間長短不過都是大腦局限出來的,換換場景就沒法比較,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所以,時間只是相對的,只要腦子裡還有時間觀念就是一處「自我設限」,於是就只能理解這個維度以內的東西。所以,《逍遙遊》要放在《齊物論》的前面,就是要先摘掉腦子裡的知見,然後方能「齊物」。

抵達本體的夢境

如何摘掉「時間」和「空間」?這裡有個捷徑——夢境。

如果把「海市蜃樓」看做某種「靈物」的夢,空氣密度、光線的變化可看作該靈物的「體內」變化。他生氣了,他高興了,身體內的變化時刻都在發生,所以夢時刻都在進行著,只是人自己覺察不到,故而道家要「收視反聽」——向裡看。

莊子云:「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佛曰:「顛倒夢想。」 如果夢才是真的呢,如果人們所看到的虛幻才是這種「返璞歸真」的路徑呢?

夢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存在」即「存在量」、「存在者」和「存在本身」。所謂「芥子納須彌」,聖人的「密度」都是一樣的,而只是「體量」不同,就像一滴水和大海的「質」是一樣的。大海就是存在本身,一個浪頭是存在者,浪頭的水是存在量。所謂「全波是水波非水」,所有煩惱皆在「不見全體」,都在局部上來迴繞。也就是著在了「浪頭」上,不知其終將落下,紛紛掉進這種局限裡。

《易經》的理、象、數,「理」就是「存在本身」,孔子用那個理也能造大炮,這個理一直都在那;大炮的樣子就是「存在者」,也就是「象」,做出來的樣子五花八門;大炮的威力就是「存在量」了,這是「數」,能打多遠、輻射面積如何。

人問趙州禪師:「二龍爭珠,誰是得者?」趙州禪師答:「老僧只管看。」「看」就是「局外人」,佛者覺也。能覺這一浪,這一念就是佛,念念覺,則念念佛。覺則離,所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沒有功夫再多經典也是廢話,有功夫「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一般人只盯著「存在量」,海德格爾推到了「存在者」,還差臨門一腳到「存在本身」,尼採就瘋在這「一腳」上。

相關焦點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為了從這種粗疏混亂中擺脫出來,有必要思及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上)有決定性開展的「同時代人」,而這樣的同時代人將特別包括海德格爾。現代形上學的本質性在於「意識」的存在特性,這種存在特性是通過主體性被規定的,從而現代形上學作為「我思」哲學或主體性哲學是以意識的內在性(Immanenz)來作為基本建制的。
  • 海德格爾對《老子》的現象學與存在論解讀
    這一現象似乎開啟了中國學者對於老子與海德格爾思想比較的興趣及信心。事實上,對老子思想的解讀歷史上本身就經歷了幾個階段,老子的道、有無等觀念原本包含著濃厚的宇宙生成論、辯證論意味。晚近西學東漸以來又普遍接受了對老子的本體論解讀。而海德格爾之後則開啟了現象學和存在論式的理解方式,這集中體現於對於老子「道」之「有」「無」和海德格爾存在與虛無的關係的相互詮釋。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有人說他創造了邏輯,事實上他創造了一種遵循邏輯的形上學——本體論。巴門尼德認為,我們的感官世界帶給我們的都是幻覺,變化的只是外在,唯一可信的就是」一「,萬物之源是永恆不動,沒有變化的「不動的一」。赫拉克利特認為,一生萬物;巴門尼德則認為,一是無限的,不可分的。赫拉克利特認為,冷的對立面是熱,世界被對立鬥爭所支配。
  • 張一兵 | 意蘊:遭遇世界中的上手與在手——海德格爾《存在論:實際性的解釋學》解讀
    1、1923年的青年海德格爾 與傳統海德格爾研究中的那種前後期「轉向說」不同,我將海德格爾的思想發展區分為這樣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青年海德格爾的思想蟄伏期,也是早期弗萊堡時期,時間為1909-1922年;第二個時期為青年海德格爾走向存在論的時期,即馬堡時期,時間為1922-1928年;第三個時期是海德格爾「克服形上學」和「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完全避免傳統哲學從先驗自我的確定性中,來引發全部哲學的笛卡爾式進路,而是講此在"在世"的基本結構。胡塞爾用還原法把"自我"從人的全部生活中超拔出來,而海德格爾恰恰要求對在世界中的自我的實際生活作出描述。與近代哲學把人定義為思想不同,"此在"的首要特徵是"在世界之中"而不是"思"。
  • 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早年的海德格爾跟隨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學習現象學,極得胡塞爾賞識,他本來以為海德格爾會繼承自己的衣缽。然而當胡塞爾讀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時,他才了解到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理解,已經跟自己漸行漸遠。作為現象學的始創人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學生,不同於其他的人,海德格爾對分析人類意識的意向性結構不抱太大的興趣,他畢生專注的問題是到底存在是如何呈現給我們的。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開首不單承接傳統「存在是什麼?」這問題,更進而將之重新理解成「存在的意思是什麼?」。
  •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存在論」的徹底否定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恐怕要數德國的海德格爾了。《存在與時間》就是海德格爾寫過一本書的名字。海德格爾出身貧賤,是靠教會的經濟幫助才上的大學。他身體羸弱,畢業後想服務教會都不夠格;天資似乎也是平平,自認對其老師的老師的書看不懂。
  • 論「是」的本體意義
    由於微信公號改版不按時間流推送,很多哲友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讀到哲學園文章。為及時看到新推文,可將哲學園「設為星標」。WW兄建了一個哲學讀書群「雅典學園」,理想是將葉秀山先生主編的《西方哲學史(學術版)》全八卷讀薄。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本體論的闡釋學在海德格爾、加達默爾的手中建造得雄偉壯麗。  本體論自18世紀的唯理論者沃爾夫到海德格爾以前,一直是作為一種導致有關存在本質的必然真理的演繹方法。與康德所論的本體不同。康德所論的本體,是指與他所稱的現象——顯現於一位觀察者的事物——相對立的事物本身。人們可以認識現象,但不能把握本體。海德格爾認為,以前的本體論不是像他那樣追問「存在者為什麼存在」,而是尋求「存在者是什麼」的答案。
  • 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
    摘要: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存在論」有一將之視為哲學人類學和相對主義的「責難」。通過對達沃斯論辯中一處文本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海德格爾在這裡為自己辯護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與時間》關於人的親在的生存論分析,作為新時代的形上學的疑難發問,非但在本質上不是什麼哲學人類學,相反,它是可能跳出並克服傳統哲學人類學,進入對存在本身進行疑難發問的真正嘗試。
  • 論海德格爾與黑格爾的爭辯
    思想建構與思想史解構是海德格爾運思的雙重方式:《存在與時間》導論第二章已經講到「釐清存在問題的雙重任務」,即「此在的存在論分析」與「解構存在論歷史的任務」;《哲學論稿(從本有而來)》(以下簡稱《論稿》)則提出,「本-有」就是「原始的歷史本身」,「作為本-有的存有乃是歷史」。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1、、「是」是本體論的核心範疇前面說了,本體論是以「是」為核心的一些範疇,通過邏輯化的方式,構造起來的先驗原理體系。
  •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孫正聿: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6月30日 22:17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廣松涉這裡是指認了,如果說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是一種深刻的關係本體論,那麼,進一步說,馬克思的認識論必然就是基於這種人與人交互共在的關係認識論。當然,廣松涉此處的「共在」並非海德格爾那個常人化的沉淪生存狀態,而是正面肯定的交互主體關係。
  • 程志華 | 人類如何可能——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建構
    海德格爾雖然沒有否定整個形上學,但他認為傳統形上學已經「終結」了。他說:「哲學即形上學。形上學著眼於存在,著眼於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屬一體,來思考存在者整體——世界、人類和上帝。……哲學進入其終結階段了。至於說人們現在還在努力嘗試哲學思維,那只不過是謀求獲得一種模仿性的復興及其變種而已。」但是,李澤厚仍堅持探討哲學的建構,致力於通過中國哲學探討而貢獻於人類哲學。
  • 存在主義美學和「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
    德國人海德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有獨創性的影響廣泛的思想家,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派的發展者、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現代西方美學以存在為核心,在美學的發展史上,現代美學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存在論美學」對古典「本體論美學「提出挑戰,由追究「美的本質」的「本質論美學」,向關注「美的存在」的「存在論美學」的轉變,後現代西方美學則以語言為核心。海德格爾美學思想一方面確立了存在的本體地位,從而標誌著現代西方美學的完成;另一方面,又開拓了語言釋義學的存在領域,從而又標誌著後現代西方美學的開始。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第五部分重點分析了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在哲學上的三個重要突破:關於「主體」概念的突破、關於「真理」概念的突破、關於「時空」概念的突破。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唯我論」在哲學上強調宇宙皆備於我或我心,我或者主觀精神是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所以被認識、所以有意義的全部根據和最後目的。而「本我論」只是一個哲學發問和思考所必經的開端,並不是存在的全部根基和最終深淵之所在;它是一個必經通道,但不是全部,甚至有朝一日,可能成為不完全是必須的或最重要的通道。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2017年01月29日 10:4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孫正聿 字號 內容摘要:哲學意義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並不是相互割裂的關於「存在」、「本體」和「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在克茲爾看來,這一思想是追溯《存在與時間》之起源的關鍵要素,其發端可以追溯到1919年戰時亟待時期的講座《哲學觀念與世界觀問題》,這也標識著1919年的這一講座成為了《存在與時間》的開端。漢語學界相當及時地注意到了「形式顯示」的重要性。這些研究揭示出「形式顯示」作為方法論最為重要的兩個特徵:(1)「形式顯示」就是現象學方法的運用;(2)「形式顯示」並不是對象化的認識論,而是生命的經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