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東西的存在,而不是空無一物?每個人都或會在某時某刻,對存在(Being)這問題有深刻的體會。
海德格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亦是整個現象學思潮的核心人物。他生於德國巴登烏騰堡郊區梅斯奇希村的一個宗教家庭,這成長背景使他終其一生都帶著夾雜著宗教意識的鄉土氣息,尤其反映在他的後期思想之上。
18歲時海德格爾因格約伯贈予一本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所著的《論存在對亞里斯多德的多種含義》,深受打動,而決心投身哲學。另一方面,他中學時亦喜愛閱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lderlin)的作品,為他以後對詩性語言的重視埋下種子。
早年的海德格爾跟隨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學習現象學,極得胡塞爾賞識,他本來以為海德格爾會繼承自己的衣缽。然而當胡塞爾讀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時,他才了解到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理解,已經跟自己漸行漸遠。作為現象學的始創人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學生,不同於其他的人,海德格爾對分析人類意識的意向性結構不抱太大的興趣,他畢生專注的問題是到底存在是如何呈現給我們的。
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開首不單承接傳統「存在是什麼?」這問題,更進而將之重新理解成「存在的意思是什麼?」。海德格爾指出傳統形上學研究的是實際存在著的存在者(beings 或 entities);反之,共通於所有存在者的存在(德文 Sein,英文學界普遍譯成大寫的 Being)則鮮少被人研究,甚至被遺忘。
我們日常的經驗習慣於羅列與描述存在者,我們每天談論金錢、商品、身邊珍愛的工具與裝飾品,這些都是存在者,若要探問存在自身到底是什麼,就要另一種哲思了。存在與存在者兩者的區分,海德格爾稱之為存在論差異(ontological difference),這個問題的發現與探究,是海德格爾在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此在海德格爾指出,世界上只有人能體悟存在並對之探問,這個關注著存在問題的存在者(人)之存在,海德格爾稱之為「此在」(德文 Dasein,直譯意思為「在這裡存在」,海德格爾以之意指「人的存在」)。此在首先就處在某種狀況之中:它在世界中存在,並與他人共在,它亦面對著死亡。這些概念啟發了沙特,他的存在主義理論裡有好些概念跟海德格爾的此在結構互相對應。
海德格爾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學說:人是「向死存在的」(Being-towards-death),意思是當人意識到自己終將一死時,就會深刻反思自己生命的意義。海德格爾稱每個此在皆有死亡的可能性,生命的經驗將在那一刻完全終結。當人意識到那一刻終將來臨,就會反思自己整個人生規劃。
《存在與時間》宏大的寫作計劃,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即被海德格爾擱置了。後來他愈漸重視語言的問題,全心鑽研詩人所用的詩性語言,他說「語言是存在之家」。已經身為哲學巨擘的海德格爾,甚至認為詩比哲學更能親近存在,這想法正跟百多年前的浪漫主義遙相呼應。難怪自然的穹蒼與大地,人的宗教活動與藝術作品等,這些都成為後期海德格爾所關注的對象。他相信通過回到這些生命與世界的具體事象,我們方能思索「存在的意思是什麼?」這個問題。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存在論」的徹底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