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鞭辟入裡的本質 圖片|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你是孔子的學生嗎?」
子貢答道:「是的。有何指教?」
「聽說孔子是名師,那麼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慚愧。」
「那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不知可否?」
子貢很爽快地答道:「請說。」

「其實,我的問題很簡單。就是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貢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然後就爭論不止,很長時間也不停。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見此,大笑而去。
待來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這一年應是幾季?」孔子答:「四季。」
子貢不解。孔子繼而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
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
看完這個故事之後,第一個念頭就是,哎呀,我以前好傻。以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那麼現在不會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裡去了。
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既然「三季人」可憐的連四季都不知道存在,那還有什麼要與之計較的呢?
轉念一想,我這樣的念頭是對的嗎?在這個念頭裡,是否有傲慢的成分呢?把別人當作「三季人」其實是鄙視他人見識不如我。這樣的態度,必定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所以,我們應當調整的態度為:與人相處,無論說什麼,先要看清對象。對象錯了,講得再多也沒有用。莊子云:「夏蟲不可以語冰。」孔子亦云:「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道不同不相為謀」。講的都是這個道理。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學會識人,最好能像孔子那樣,一眼就能判斷出對方的境界水平,這樣講話才有針對性,才不會浪費時間、精力和感情。
這樣的應對,是智慧的表現,而非出於傲慢與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