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2021-01-09 假如我是孤城

中國農村之中的俗語文化是最養人的,學習俗語文化能夠教導我們如何去為人處世。讓我們在人生發展之中不會迷茫,而在中國人的孝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順,孝道是中國曆朝歷代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在農村老一輩的人之中經常對我們說一輩的人不孝,輩輩的人不孝,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是知道一點是,但具體的發展過程和源流卻需要我們這些專業的學者去普及,方能夠在社會之中形成一種廣泛傳播。

中國人姓名之中的名字輩分

正如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一樣,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姓氏和名字,在古代的時候,姓,氏,名,字,都是分開的,母系社會剛剛出現的時候,中國人大部分都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那個時候的女性承擔著繁育人類後代的重要任務,所以是女尊男卑,所以那個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母系社會,母系社會之後最重要的一個代表且流傳到後世的就是我們姓氏之中的氏。

像上古社會之中的八大姓氏如殷,姬,姜,姒,嬴,媯,姚,姞,妘。這些氏建立了中國歷史之中最為久遠的王朝像夏朝,商朝,秦朝。後面父系社會完全取代母系社會,中國人就開始不以氏相稱了,而是以姓相稱,姓後面還有對自己這個人的詮釋和意義的漢字就叫做名,對於中國人名的進一步詮釋就叫做字。

古達的中國人從漢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字了,那個時代的字大部分都還是貴族還做官人的權力,老百姓能夠有一個名就不錯了,更不用去想什麼完整的名字了。繼中國人的姓氏文化發展出來姓名氏之後,輩這個文化符號在唐朝開始出現。

秦朝結束了中國從周平王東遷以來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則是結束了從西晉滅亡以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南北統一之後,許多當年晉朝滅亡之後衣冠南渡的華夏之人重新回到中原清理族譜的時候發現早已經亂了套,就和我們現在是一樣的道理。

清理族譜是一個巨大的過程,一開始靠著一些老人的記憶還能夠追溯到三代以前的人和物,但過於久遠就已經分辨不清楚了,所以從那次華夏文化重新定根中原以後,漢人後代取名用字之後一般都要帶有輩分來進行區分,這樣就可以保證無論多少代,數百年之後,中國人的族譜和親情血緣都不會混亂,人們可以通過簡單易識的漢字辨別之間的關係和親疏程度。這就是輩分的好處,但唐朝三百年和宋朝三百年,輩分依舊是人上人使用的,明清以後到現在社會,輩分才被廣泛地使用的老百姓和識字之家。

輩分之中的孝道傳承至關重要

孝順長輩和愛護幼小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終生大計。在我們的老家生活著這樣的一對夫婦,老人花費了一輩子的心血給兒子娶了一房媳婦。可媳婦赴過門初期的時候還好,因為老人五六十歲都還有一定的勞動力,能夠為他們創造利益。

到七十歲以後就明顯的幹不動了,這個時候媳婦和兒子的本性就開始暴露起來了,他們開始各種嫌棄老人,到後面連給老人的飯也是逐年減少,這些事情被周圍鄰居和兒子看在眼裡,大家都勸他們人在做,天在看。你這樣做是你這一輩不孝,但父母的行為影響到子女,你就不怕你兒子以後這樣對你,輩輩不孝嗎?可是他們依舊不聽,到後面他們的兒子果然這樣對他們,但也沒有了後悔藥可以吃。

孝順是一個傳承的事情,一輩雖然是借用姓氏文化之中的代稱,但卻能夠指代一個人的一生,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個事物總是有著許多種說法,人的一生可以叫做一輩子,可以叫作一代人,也可以叫做百年。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我們的現代社會,農村之中的養兒防老思想始終根深蒂固,你在你這一輩沒有做好自己的孝道,你又怎麼能夠希望你的後代來孝順你呢?而你的兒子沒有孝順好你,難道孫子一輩就會好好的孝順他嗎?

這就是王羲之說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現在的所作所為一定會在未來如數映照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中國古代的哲學告訴我們要多做善事,不是佛道兩家說的因果循環神仙之說,而是因為你今天的善良和對老人的孝順會作為一種基因傳承到你的子孫身上,所以中國人不敢冒險去不孝,因為自己的一次不孝很有可能影響的是千萬代的不孝。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有著什麼樣的背後含義?
    女人一看之下,氣不打一處來,開口就罵,而那個女生聽到媽媽罵奶奶之後,連忙站起來捧場:「對,媽,就該罵,奶奶總是把碗打掉,你快點把這個竹筒拿起來開口,可千萬別摔壞了,這個竹筒奶奶用了以後就給你用,你用了就給我用,要一輩一輩的傳下去!」
  • 「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麻雀屋」指的是什麼?
    農村人都喜歡燕子來家築巢,大家都覺得燕子能給家裡帶來好運。但是麻雀卻很少去有人住的家裡築巢,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難道麻雀來家築巢,家裡就會出棟梁?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雖然麻雀經常在有人的地方活動,但是很少有麻雀會把窩安在有人住的家裡,因為很多農村人還是不太喜歡麻雀,因此麻雀也不敢把窩安在別人家裡。記得小時候村裡的孩子都會上樹掏鳥蛋,其實掏的大部分都是麻雀蛋。
  • 風水先生說:「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麻雀屋」指的是什麼?
    農村人都喜歡燕子來家築巢,大家都覺得燕子能給家裡帶來好運。但是麻雀卻很少去有人住的家裡築巢,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難道麻雀來家築巢,家裡就會出棟梁?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新式「不孝」問題頻現,外人覺得很不理解,子女們卻顯得無奈
    大家好,歡迎關注「談談侃三農」文章,每天從不同角度分享農村新鮮事,探討農村種植和養殖項目。如果想了解更多三農之事,請點擊上方兩字「關注」,謝謝!今天分享的主題:農村新式「不孝」問題頻現,外人覺得很不理解,子女們卻顯得無奈。
  • 農村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是麻雀屋呢?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在最近幾年時間,麻雀數量持續增長,基本每個農村家庭家裡都有麻雀巢穴。簡單來說,麻雀在家裡築巢不能說明家裡會有棟梁出現,但能說明家裡經濟貧困。根據實踐能得出結論,麻雀築巢基本都是農民家庭,相對富有的家庭都外出打工,麻雀築巢都沒食物能吃。
  •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意思?有道理嗎?看完就明白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和這句俗語相似度高的就是喜鵲築巢,麻雀和喜鵲的地位在我國是天差地別,麻雀差點被當成四害斬草除根。麻雀築巢是沒有意識的,並不能說明誰家有好事發生,不能說明誰家出棟梁。
  • 風水先生告訴你:「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麻雀屋」指的是什麼?
    農村人都喜歡燕子來家築巢,大家都覺得燕子能給家裡帶來好運。但是麻雀卻很少去有人住的家裡築巢,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人住麻雀屋,輩輩出棟梁」,難道麻雀來家築巢,家裡就會出棟梁?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愛上了你。讓祖先在那一個世界裡能夠有足夠的金錢花。這個方法和策略有一點麻煩。有了韓信教授的辦法。通常為人比較熱情。你們要沒男朋友就追他。
  •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啥意思?有道理嗎?看完明白
    俗語:「住在麻雀屋,輩輩棟梁出」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居住的房屋裡有麻雀築巢,那家裡就可能會有棟梁出現。和這句俗語相似度高的就是喜鵲築巢,麻雀和喜鵲的地位在我國是天差地別,麻雀差點被當成四害斬草除根。麻雀築巢是沒有意識的,並不能說明誰家有好事發生,不能說明誰家出棟梁。
  • 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孔子對於自己唯一的這個兒子的教育沒有什麼特別的。 孔子的這個兒子在孔子六十九歲的時候去世了,孔鯉留下一個孩子,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生伋,字子思。」據說孔伋作的《中庸》,他的老師是曾子,他的再傳弟子就是孟子,所以有人將其與孟子合稱為「思孟學派」。
  • 傳統俗語「居在麻雀屋,輩輩人才出」,說的是「寒門出貴子」嗎?
    而還有一句傳統俗語:「居在麻雀屋,輩輩人才出」,說的同樣是這個道理,它告訴我們,無論你居住的環境有多差、家裡有多窮,只要你努力了,就會成為人才,這些傳統的俗語,是無數人先輩們的經驗總結!那傳統俗語「居在麻雀屋,輩輩人才出」,是說的什麼?
  • 媳婦跑了他揍親媽,種惡因得惡果,你的不孝長在了孩子心裡
    這樣的事,總是口口相傳的特別快,不孝有三,為後為大!可這樣的後,要來又有何用?不但傷了老人,丟了口牌,最後你傷及的,為你的不孝買單的,卻是你最愛的人,而向你舉起棍棒的,也可能是你最愛的那個人。就拿楊樹來說,如果不是親媽的不孝,他不會每次都因這個原因而被分手,如果不是親媽的所作所為,給他做了榜樣,他也不至於敢拿親媽下手。痛毆親媽,還以為自己做得對,因為他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不覺得他親媽再不對,也不是他可以下手打的人?實際上,他如此做,跟他的親媽,又有什麼兩樣?
  • 農村俗語:「蛇纏兔輩輩富」是真的嗎?蛇與兔結合真的能富裕嗎?
    農村俗語:「蛇纏兔輩輩富」,不管歷史上有什麼傳說和典故,舊時,農村現實生活中,指的就是男女之間所屬生肖的婚配問題。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其中的理由,農村人們認為,一是夫妻生活在一起性格合得來,生活在一起就很和睦,家庭變得興旺,也會變富裕。二是夫妻可「齊頭」,也就是到了晚年時,夫妻相繼離世的時間隔間相差不會太遠,免得夫妻一方離世後,另一方受太久孤悽。雖然這些說法也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但這是農村人們在長期生活積累的經驗,比那些迷信的說法要合理多了。
  •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三字經》有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其中的融指的便是孔融。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從小就非常知禮節。但就是這麼一個從小就知道尊老愛幼的人,最後卻因為「不孝」而亡,而背後的真相實在是讓人憤怒!孔融生活在千年之前的東漢王朝,那個時候漢室傾頹,奸臣當道,國將不國,而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從小便是個聰明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也是斐然。有才華的人一般性格都有點小傲氣,當時的孔融就很看不慣那些跟著曹操背後獻媚的朝中大臣,經常沒事諷刺他們。
  • 老人跪著上吊身亡 居民:兒子兒媳不孝 飯都吃不上
    有圍觀者斥責老人的兒子不孝,並用雞蛋砸老人的兒子和兒媳。有鄰裡稱,此前聽老人說自己在家吃不上飯,可能致使老人想不開。但老人的兒子稱,事實並非如此,因老人患有腦血栓,只是不讓老人吃大肉和雞蛋。現場多位業主情緒都比較激動,稱老人的兒子、兒媳不孝。劉先生稱,老人經常在小區內翻垃圾箱,說是家人不讓吃東西,自己餓得慌。緣由多位居民稱其兒子兒媳不孝小區物業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稱,老人今年已經78歲,9月初,跟著兒子到小區內租住。
  • 西漢辯案:甲乙之間的父子關係已經斷絕,兒子乙存不存在不孝之罪
    在西漢前期,漢承秦制,不孝罪仍是重罪,嚴重者要處死刑。但不孝罪的成立,是以父子關係的存在為前提的。因漢代還沒有法律擬制血親的概念,故董仲舒在分析此案時以儒家經義為根據,否定了甲乙間的父子關係,即「甲生乙而不養,父子之義已經斷絕」,最後認定乙不構成不孝罪,並宣告乙無罪。
  • 2018年國產最佳電影《無名之輩》
    給大家推薦這部電影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數據:《無名之輩》目前票房已經超過7億,豆瓣評分8.2分,口碑和票房都表現十分出色。電影《無名之輩》裡面有著:一個不惜一切為了證明自己說的是真話的保安,一個為了愛情而離婚的失敗的房地產商人,一個男孩為了自己的父親,單刀赴會,為了可以找回當年做協警時的風光,兩個衝動型犯罪沒能去搶銀行反而是戲劇性的搶了一堆模型的劫匪,一個洗腳店坐檯的服務員,2把真槍和一把玩具水槍,2個早戀的男女以及一幫警察和路人甲~在如此複雜的人員關係中,包含著親情
  • 徐海星:說我拿父親去世消費 那是他們不孝
    徐海星:我能走到那一步已經是個意外了,我在比賽過程中已經產生恐懼了,我想「不要了」,不要讓我PK了,如果萬一我贏了,那我得挨多少人罵,當時的想法是幹嘛被別人罵啊,我只是一個愛唱歌的人,又沒做錯什麼。  南都娛樂周刊:但你參加過不少選秀,難道沒心理準備嗎?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在農村的人生活久了的話,就知道一些農村的特色,而在城裡是沒有見過的這些,其實也可以說是祖先們留下來的一些規矩,需要後人去遵守吧,經常會把這些些規矩濃縮成了農村的俗語,告訴後人他們該怎麼做?其實這些事祖先智慧的結晶,從這些詞語中可以了解農民的一些想法,還有農村的情況,下面就有三句俗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什麼道理呢?小夥伴們,隨小編去看看這三句是什麼吧!1.冬不坐石頭,夏不坐木,相信聽了的人都能夠非常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在冬天不能坐石頭,在夏天不能坐木頭,怎麼會有這種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在農村人嗎?幹活幹累了就隨地而坐,經常都是些石頭或者木頭,甚至是席地而坐。
  • 民間故事:不孝媳婦變烏龜
    #民間故事#從古至今,這男人無德,女人不賢都不是什麼好事馬翠蘭是什麼人,那是佔便宜沒夠,拉屎都摳腚的狠心人,嘴上說得好好的,可牛福貴前腳他出門,後腳就把肉煮熟後,自顧自吃得一塊不剩。自己偷吃了也倒算了,可馬翠蘭心狠呀,竟又去挖了一碗蚯蚓回來,煮一煮給婆婆吃。可憐的瞎婆婆剛吃了兩口,就皺著眉,戰戰兢兢地問媳婦:「怎麼肉裡有股泥土味呀?」話音剛落,馬翠蘭一把奪過碗口大罵:「你這老不死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