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之中的俗語文化是最養人的,學習俗語文化能夠教導我們如何去為人處世。讓我們在人生發展之中不會迷茫,而在中國人的孝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順,孝道是中國曆朝歷代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在農村老一輩的人之中經常對我們說一輩的人不孝,輩輩的人不孝,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是知道一點是,但具體的發展過程和源流卻需要我們這些專業的學者去普及,方能夠在社會之中形成一種廣泛傳播。
中國人姓名之中的名字輩分
正如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一樣,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姓氏和名字,在古代的時候,姓,氏,名,字,都是分開的,母系社會剛剛出現的時候,中國人大部分都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那個時候的女性承擔著繁育人類後代的重要任務,所以是女尊男卑,所以那個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母系社會,母系社會之後最重要的一個代表且流傳到後世的就是我們姓氏之中的氏。
像上古社會之中的八大姓氏如殷,姬,姜,姒,嬴,媯,姚,姞,妘。這些氏建立了中國歷史之中最為久遠的王朝像夏朝,商朝,秦朝。後面父系社會完全取代母系社會,中國人就開始不以氏相稱了,而是以姓相稱,姓後面還有對自己這個人的詮釋和意義的漢字就叫做名,對於中國人名的進一步詮釋就叫做字。
古達的中國人從漢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字了,那個時代的字大部分都還是貴族還做官人的權力,老百姓能夠有一個名就不錯了,更不用去想什麼完整的名字了。繼中國人的姓氏文化發展出來姓名氏之後,輩這個文化符號在唐朝開始出現。
秦朝結束了中國從周平王東遷以來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則是結束了從西晉滅亡以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南北統一之後,許多當年晉朝滅亡之後衣冠南渡的華夏之人重新回到中原清理族譜的時候發現早已經亂了套,就和我們現在是一樣的道理。
清理族譜是一個巨大的過程,一開始靠著一些老人的記憶還能夠追溯到三代以前的人和物,但過於久遠就已經分辨不清楚了,所以從那次華夏文化重新定根中原以後,漢人後代取名用字之後一般都要帶有輩分來進行區分,這樣就可以保證無論多少代,數百年之後,中國人的族譜和親情血緣都不會混亂,人們可以通過簡單易識的漢字辨別之間的關係和親疏程度。這就是輩分的好處,但唐朝三百年和宋朝三百年,輩分依舊是人上人使用的,明清以後到現在社會,輩分才被廣泛地使用的老百姓和識字之家。
輩分之中的孝道傳承至關重要
孝順長輩和愛護幼小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終生大計。在我們的老家生活著這樣的一對夫婦,老人花費了一輩子的心血給兒子娶了一房媳婦。可媳婦赴過門初期的時候還好,因為老人五六十歲都還有一定的勞動力,能夠為他們創造利益。
到七十歲以後就明顯的幹不動了,這個時候媳婦和兒子的本性就開始暴露起來了,他們開始各種嫌棄老人,到後面連給老人的飯也是逐年減少,這些事情被周圍鄰居和兒子看在眼裡,大家都勸他們人在做,天在看。你這樣做是你這一輩不孝,但父母的行為影響到子女,你就不怕你兒子以後這樣對你,輩輩不孝嗎?可是他們依舊不聽,到後面他們的兒子果然這樣對他們,但也沒有了後悔藥可以吃。
孝順是一個傳承的事情,一輩雖然是借用姓氏文化之中的代稱,但卻能夠指代一個人的一生,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個事物總是有著許多種說法,人的一生可以叫做一輩子,可以叫作一代人,也可以叫做百年。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我們的現代社會,農村之中的養兒防老思想始終根深蒂固,你在你這一輩沒有做好自己的孝道,你又怎麼能夠希望你的後代來孝順你呢?而你的兒子沒有孝順好你,難道孫子一輩就會好好的孝順他嗎?
這就是王羲之說的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現在的所作所為一定會在未來如數映照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中國古代的哲學告訴我們要多做善事,不是佛道兩家說的因果循環神仙之說,而是因為你今天的善良和對老人的孝順會作為一種基因傳承到你的子孫身上,所以中國人不敢冒險去不孝,因為自己的一次不孝很有可能影響的是千萬代的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