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依賴,是指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就會沿著該路徑一直發展下去,並鎖定在該路徑上,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且輕易走不出去。依賴程度越高,鎖定性越強,越不容易跳出來。
01路徑依賴無法迴避
很多人面臨職業選擇時,總是糾結找收入多的工作,還是找自己有興趣的工作。 一旦做出擇業選擇,就很可能將自身的精力、資源、時間、甚至金錢全部投入到工作當中,當突然發現自己處在一個瀕臨淘汰的行業,如果退出,前期巨大的投入會變得一文不值。
在經濟學中有個專業名詞叫「沉沒成本」,所以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若半路轉行,必須經過一個艱苦的過程,而且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對於現代人而言,穩定就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為這是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每個人總會不自覺的思考:
我的工作會不會淘汰?
我的工作會不會被人工智慧替代?
我的工作會不會被更有競爭力的年輕人替代?
按照路徑依賴發揮的作用性質,分為:
積極的路徑依賴:好的路徑對個人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衝力,產生所謂的飛輪效應,個人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消極的路徑依賴:不好的路徑會對個人起到負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產生泥沼效應,個人發展進入惡性循環。
02路徑依賴的影響
1、轉化成本
轉換成本實際上是獲取、學習和使用一種新技術的機會成本。對於個人發展而言:如果想轉行,之前的經驗全部歸零,重新學習新知識,工資下調、資源貶值,轉換成本極高。
2、網絡效應
在網絡效應市場,消費者存在著一種相互依賴關係,一個消費者的收益要受到其它消費者選擇的影響。隨著一種產品用戶數量的增加,該產品變得更有價值,就會進一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選擇這種產品,當達到一定的網絡規模,也就是所謂的臨界容量。就會變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導致贏者通吃的結果。比如微信,幾乎每一個人都在用,你不用都不行。
3、認知固化
認知固化一方面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和了解信息的成本過高而導致人具有認知的惰性,從而產生認知固化;另一方面,也是在複雜環境下過去成功的經驗造成了的盲目自信,最後產生了認知固化。
當認知固化發展到極端的情況時,就可能使用舊地圖、舊經驗、舊工具去開拓新的領域,最終,在固化的思維模式指導下走向失敗。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愛學習,學習網際網路思維、AI思維、模型思維、跨界思維,都是為了拓展認知邊界,避免認知固化。
03利用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源於變化帶來的變數,更源於人們生活、工作的習慣一旦形成,不願再承受改變的痛苦,因為這種痛苦是一般人不願意去面對的。
路徑依賴的背後是巨大的慣性,企業和銷售人員也可以利用這一點。比如,「知識焦慮」被經常提到,很多知識服務的企業,抓住大家「知識焦慮」這個痛點,販賣二手知識。隔三差五,就有一些音頻或文字或視頻課程橫空出世:了解了這些你就成長了,你就迭代了。如果不了解,你就要被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等唬人的時代淘汰了、拋棄了,嚇得消費者趕緊付費。這種焦慮或者說恐懼,會讓我們對這種付費行為所帶來的心理安慰形成路徑依賴。從而反覆進行購買。
還有,很多APP上都有籤到積分,或者打卡獎勵,或者連續登錄勳章之類的東西。這都是在培養用戶習慣。也可以把它叫做培養你的路徑依賴。一些人還提出「用戶總時間」和「用戶注意力」的概念。未來商業可能真正稀缺的是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所以好多企業都想盡辦法收割用戶的時間或者注意力。要讓你上癮,產生依賴,離不開他。這種依賴的培養方法,值得每一位Sales去學習,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