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國
提 要
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
標準是雙面的,人們最初設定它,是為了減少交易成本,可是等新標準出來後,它又增加了交易成本,經濟社會就是在不斷地演化中發展。
許多事情不能細想,一細想就覺得越來越不對勁,為什麼會是這種結果?比如,電腦鍵盤的排列為什麼是QWERTY,為什麼不是ABCD排列,或者按照手指的靈活程度來排列,竟然這樣混亂不堪,如此毫無規律可言,這不是成心為難學電腦的人嗎?依然記得當年學五筆字時,先是對這種亂七八糟的鍵盤排列不解,進而在心裡暗暗地痛罵那個設計鍵盤的人,五筆打字法已經夠難背誦了,再加上這個沒來由的鍵盤,設計者確實是與所有打字人為敵,與提高效率的目標與規律為敵。
還有,經常乘坐火車,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國際標準軌距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1435毫米),國際鐵路協會在1937年制定這個標準,而最早修建鐵路的美國為什麼就把鐵路兩條鐵軌之間距離規定為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這個奇怪的標準確定後,其他國家的鐵軌也只好按照這樣來設計。
這事看起來似乎平常,其背後卻有深意。有位叫道格拉斯·諾思的經濟學家對此作了深刻研究,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一
這種毫無規律可尋專門為增加打字難度的打字機鍵盤設計出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電腦鍵盤的設計是來自於打字機的發明。第一臺使用的打字機的專利權是1868年在美國由肖爾斯取得,他將這種機器稱為打字機,有活動的架子,有讓打字紙轉行的控制杆,還有按字母順序排列的鍵盤。其實在他之前,已有許多人發明了打字機,1714年在英國,亨利·米爾發明了一種打字的機器,他申請專利時將這種機器的名字叫「謄印字母的人造機器或工具,用它可以像書寫一樣,單個字母獨寫,或數個字母連續寫,所有書寫內容都可以整潔準確地用大寫字母謄抄在紙張或羊皮紙上,與印刷不相上下。」這個名字實在太長太拗口,人們連名字都沒有記住就已對它沒了興趣,
肖爾斯發明的打字機,首先是按字母順序排列,後來發現,經過專業訓練的打字員正常擊鍵時老是出故障,因為打字員打得太快,使得支撐鍵盤的機械杆相互碰撞產生故障,反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有一位工程師提議,打字機絞鍵的原因,一方面是字鍵的彈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員的擊鍵速度太快了,由於當時的機械工藝水平,無法再提高字鍵彈回的速度。他想,為什麼不想法降低打字員的擊鍵速度呢?而降低打字員的擊鍵速度,最簡單的方法給打字製造難度,打亂26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較常用的字母擺在較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是英語中第三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母,但卻把它放在右手的無名指下;字母「S」和「A」,也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字母,卻被交給了最笨拙的左手無名指和小指來擊打。同樣理由,使用頻率較低的「V」「J」「U」等字母卻由最靈活的食指來負責。
這樣,這種毫無規律可尋專門為增加打字難度的打字機鍵盤設計出來了,並且逐漸定型下來。後來,即使製造工藝的發展,字鍵的彈回的速度遠大於打字員的擊鍵速度,但是鍵盤字母順序卻無法改動,這種「QWERTY」式組合的鍵盤就一直沿用至今。
這種排列方式的鍵盤後來一直被人們所詬病,尤其是在電腦發明後不再存在機械杆的速度問題時,仍然使用這種鍵盤。1986年布魯斯·伯裡文曾在《奇妙的書寫機器》一文中表示:「QWERTY的安排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要頻頻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佔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後來也有許多人發明了更方便科學的鍵盤,但是一直沒有推廣開來。如1930年德沃拉克(August Dvorak)發明了一種更優越的德沃拉克鍵盤系統,將9個最常用的字母放在鍵盤中列。這種設計使打字者速度大大超過QWERTY鍵盤的速度。德沃拉克是通過減少手指的運動量來降低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但後來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推廣和生產都遇到了問題,加上習慣的力量難以抵擋,這種新鍵盤還沒問市就停產了。
此後,比德沃拉克更先進一步的是理連·莫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二
鍵盤現象吸引了眾多經濟學家的好奇,他們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為什麼更方便科學的鍵盤反而輸給了以降低打字速度為手段而設計的QWERTY鍵盤?習慣的力量真的那樣不可抵擋?
與鍵盤設計相比,鐵軌的標準確定也有一般人不可理解的地方。國際標準軌距為什麼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1435毫米)?
美國的鐵路軌距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什麼會確定這個奇怪的標準?原來,美國的鐵路是英國人建造的,所以採用了英國的鐵路標準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而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是電車軌道所用的標準。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
那麼,馬車又為什麼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所以,如果馬車用其他輪距,它的輪子很快會在路上損壞。而這種標準又是從古羅馬人那裡來的,包括英國在內的整個歐洲的長途馬路都是由羅馬人為它的軍隊所鋪設的,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而羅馬戰車的寬度就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神奇的是,兩匹馬屁股的寬度不僅成為國際標準軌距,而且決定了美國最先進的太空梭推進器的直徑。美國太空梭的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是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的。
許多人沒有想到,對太空梭火箭推進器的直徑的追根溯源,竟然要追溯到羅馬人的戰車,追溯到兩匹馬屁股的寬度,就像鍵盤的設計一樣,這個式樣一旦固定下來,無論後來設計多麼先進科學,都難以撼動原來的標準。
這種現象吸引了眾多經濟學家的好奇,他們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三
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
按照一般的理解,先進的設計與發明肯定要戰勝落後的東西,只有這樣,不斷地更新換代,不斷地後浪推前浪,社會才能發展,這也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精髓。
可是一種新產品出現,要替代舊產品,必須要考慮其生產推廣和交易成本,而舊的習慣是增加交易成本的重要一環,一旦交易成本過高,新產品就難以替代舊產品,就會出現市場失靈,就像新的鍵盤難以替代舊鍵盤一樣。
經濟學家利博維茨和馬戈利斯在《鍵盤的寓言》中,就標準選擇方面出現的市場失靈作了深入的研究。一個已經確立的標準面對挑戰者擁有持久的優勢,既然所有的用戶都偏好由挑戰者佔主導地位的世界,但如果用戶們不能夠協調其選擇,這一優勢仍然存在。
法雷爾和薩洛納在一篇研究標準的論文中,對一種標準轉換到另一種標準的困難提供了一種解釋,他們用「超額惰性」來解釋為什麼優秀的標準沒有被採用。超額惰性是一種外部性,每個沒有採用新標準的人都給該新標準的每個潛在用戶強加了成本。新標準沒有使用,關鍵在於轉換成本太高。
不過,利博維茨和馬戈利斯提出,更好的標準沒有推廣成功,一定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損失,而這種損失,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某種獲得的機會,這種人能找到某種內化外部性的方法。而且,某種制度性因素,比如因率先上市得到的先發優勢,專利與版權法保護等,可以給企業帶來獲利機會,從而又阻止新標準的使用。當然,一種非常落後的標準在競爭勝出,常常是短暫的。因此,標準方面存在的市場失靈,並不像很多抽象模型所認為的那樣引人注目。
就像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樣,市場也有慣性,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道格拉斯·諾思為此提出「路徑依賴」理論,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諾思也因此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思認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人們的選擇都會受到路徑依賴的可怕影響,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
從個人而言,每個人過去的選擇都會影響其今天的行為,或者說,你今天的一切都是過去選擇的結果。另外,從橫向社會角度而言,你個人的選擇會影響其他人的選擇,而其他人的選擇也會影響你個人的選擇。就像選擇餐館吃飯,越是人多的餐館,你會越有可能選擇它,而正是許多像你這樣想法的人選擇,又強化了這家餐館的形象,成為其他人作為選擇的依據。這就是路徑依賴的作用:自我強化與鎖定效應。
老式鍵盤為什麼一直沿用到現在,是因為許多人選擇了它,對它不斷的強化,從而使其更替的交易成本很高。鐵軌的標準也是一樣,一旦標準確定,要更換一套新的標準就很難,軌道標準的背後是一系列的配套,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家想更換,幾乎不太可能。
標準是雙面的,人們最初設定它,是為了減少交易成本,可是等新標準出來後,它又增加了交易成本,經濟社會就是在不斷地演化中發展。
(作者系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