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讓溫州向有科技內涵的城市轉變

2021-01-21 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李校堃,微生物與生物技術藥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溫州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藥學學科帶頭人,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長期致力於以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為代表的基因工程蛋白藥物的基礎研究、工程技術和新藥研發、臨床應用和轉化醫學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開發為臨床藥物。

  入駐「甌越院士之家」、共同籤約「浙南美谷」、為中國基因藥谷揭牌……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舉辦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無疑是最為忙碌的科學家之一。青科會閉幕近3個月,李校堃都有哪些新動態?日前,記者與鹿城區科協工作人員一行在溫醫大校園裡見到了他。

  李校堃是溫州第一位「本土院士」,近30年來專注於以生長因子為代表的大分子蛋白藥物基礎理論研究與新藥研發,聚焦於機體發育生長密切相關的生長因子,尤其是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家族的系統理論研究。青科會期間,李校堃的行程從2020年10月16日8時開始一直密密麻麻排到了當月19日24時;如今,他依然忙得不可開交——採訪活動先後改期兩次,第三次預約的時間還是李校堃從學校黨委會議與出差中間「硬擠」出來的些許空當時間。

  記者見到李校堃時,他聲音沙啞、說話低沉,由於長期忙於各項科研與對接活動,他喉嚨處的炎症已1個多月未愈。坐定後,他跟記者講起來了對於溫州未來科技發展的想法與期盼。

  【談青科會的「溢出效應」】

  讓溫州向有科技內涵的

  城市轉變

  記者:溫州已經連續兩年舉辦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您認為這場峰會在溫州釋放出了哪些「溢出效應」?

  李校堃:青科會雖然閉幕了,但我感覺影響力一直在延續。青科會的召開,讓越來越多的領導、專家學者關注與支持溫州的發展。受到青科會召喚,眾多專家學者來溫州洽談合作項目、眾多企業家來溫州投資興業、圍繞青科會主題的各類論壇也陸續舉辦……這些都在說明,青科會為溫州營造了一個科技的氛圍,讓溫州從一個商業都市逐漸向有品位、有文化、有科技內涵的山清水秀的城市轉變。種種跡象表明,青科會已然成為科學探索之橋、成果轉化之橋、交流連結之橋,峰會給溫州帶來的影響是廣泛且深遠的。

  溫州搭乘青科會「快車」,向全世界全面展示了科技創新生態,溫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更讓青科會在溫州得到可持續發展,也助力溫州在全國、全世界進一步擴大知名度與影響力。

  【談對「甌越院士之家」的期許】

  盼引進更多重量級人才

  助科技發展

  記者:位於鹿城區七都街道的「甌越院士之家」是溫州首個院士之家,包括您在內的10名院士成為首批「入家」院士,標誌著鹿城乃至溫州在集聚全球高端智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又邁出了堅實一步。「甌越院士之家」將在我市招才引智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您對「甌越院士之家」都有哪些期許?

  李校堃:「甌越院士之家」是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落地的一項具體成果,有助於溫州招引高端人才。我期待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強大腦」們,能以「甌越院士之家」為新平臺,積極尋找溫州建設與自身發展的契合點,為溫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院士之智」。

  此外,我還希望科學家們可以通過這個「家」,進一步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文化,進行更多的科學實驗,為溫州的教育、人才、科技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希望通過「甌越院士之家」引進更多重量級人才,成功對接一些高含金量合作項目,推動區域科學技術發展。

  【談對溫州人才招引政策的建議】

  在大健康領域出臺

  更加精準的招引政策

  記者:您對溫州目前的人才政策和人才招引工作有哪些體會與建議?

  李校堃:青科會樹立了一面旗幟,昭示了溫州和浙江重視人才、關愛人才、給人才以禮遇的鮮明導向。任何一個城市想要發展,人才不可或缺,特別是一些重量級的人才,將為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

  「甌越院士之家」的首批「入家」院士包括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他是全球研究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頂尖人才,從去年開始全職加盟溫州醫科大學。他之所以來到溫州工作,是被溫州這片創業熱土及優良的大健康基礎、醫療資源和醫科大學所吸引。此外,各方領導對引進高尖端人才高度關注與支持,參與引進工作的每個環節,也感動了以宋偉宏為代表的人才,使得他們能夠來到溫州,為溫州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

  我認為,想要進一步吸引人才,關鍵是建設好溫州的科技生態環境。溫州已經擁有不錯的大健康發展土壤,我希望可以在大健康領域出臺更加精準的人才招引政策,形成溫州特色。我也祝願溫州能扛起創新發展大旗,持續探索模式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集聚更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讓企業家與科學家同頻共振、融合發展。

  【談對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想法】

  建議科技工作者

  參與全民科普教育

  記者:您一直非常重視面向青少年群體以及普通市民的科普工作,在這方面,您接下來有哪些想法與考量?

  李校堃: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對於國家未來的發展後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建議科學家們要多走入中小學校,通過給孩子們講科學故事、講課等方式,讓他們從小在心靈深處播下立志當科學家的種子。只有這樣走到基層,來到孩子身邊,才能真正有利於提高全民的科普水平、科學素質。特別是在溫州,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參與到全民科普教育的行列中去,全面提升、改善溫州整體的科普水平,增強溫州未來的科技核心競爭力。

  來源:溫州晚報

  記者 王亮/文 曹隆一/攝 通訊員 王麗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溫州醫科大學成立病毒研究院!李校堃擔任院長,侯雲德、李蘭娟、王辰等多位院士擔任要職
    病毒研究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溫醫大校長李校堃擔任院長,溫醫大副校長金勝威任執行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病毒學泰鬥侯雲德院士擔任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院士受邀擔任名譽顧問。
  • @各路傑出英才,「我為溫州代言」首期出爐!李校堃、謝勝達、趙敏...
    前期,市委人才辦發動各地各有關部門徵集、確定了首批溫州人才代言人,溫州日報派出記者進行了集中採訪,今起陸續在「線上線下」聯動宣傳。   今天推出3位優秀人才與溫州的創業故事。他們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與生物技術藥學專家、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溫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程質量安全監管處謝勝達和溫州市婦聯權益部趙敏。
  • 2015年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浙江14位科學家入圍
    浙江在線05月19日訊 (浙江日報記者 曾福泉)中國工程院日前公布2015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浙江省14位科學家入圍。他們是:浙江大學的陳純、任其龍、倪明江、喻景權、周繼勇和金偉良,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程式華,海洋二所的李家彪,浙江工業大學的鄭裕國,浙江省農科院的徐子偉,浙醫一院的金潔,浙醫二院的沈華浩,溫州醫科大學的李校堃,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的姚獻平。
  • ———中國工程院院士獻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
    在正在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為院士們關注的話題。大家認為,助力轉型,工程科技大有可為。節能降耗,工程科技顯身手  杜祥琬院士認為,世界能源消費現在正由發達國家主導開始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享市場,發展中國家的份額逐步上升的格局轉變。
  • 一座城市能為科技「後浪」提供什麼
    12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獲得者和113位中外院士通過線上或者線下參與峰會,其中70%左右為45周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第1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峰會開幕式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精英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中國青年科技獎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的搖籃,很多獲獎者成長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
  • 一座城市能為科技「後浪」們提供什麼?
    12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獲得者和113位中外院士通過線上或者線下參與峰會,其中70%左右為45周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第1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峰會開幕式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精英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中國青年科技獎是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的搖籃,很多獲獎者成長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
  • 溫州,站在科學的拐點上
    這是中國第一輛混合動力車,也是當時全球充電跑得最遠的混合動力車。據統計,1978—1985年間,溫州地區獲得國家級、部省級獎勵科技成果達202項。「世人都誇溫商聰明,這是有『基因』可尋的。」生於溫州的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不吝為家鄉「應援」:「除了企業家,溫州還是科學家的搖籃。」
  • 中國工程院院士嶽清瑞全職加盟北京科技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嶽清瑞全職加盟北京科技大學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27 14:25 來源:澎湃新聞
  • 鄧子新院士、武維華院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武漢大學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北京同仁醫院院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王寧利和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張學軍獲談家楨臨床醫學獎;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教授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紅、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令強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此外,中國科學院新增外籍院士16人,出生於溫州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此次有兩名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為謝作偉、滕錦光,他們均是溫州鄉賢。出生於溫州市區的華人科學家沈志勳為何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溫州市科協的工作人員表示,沈志勳是美籍華人,所以是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20世界青科會看甌海之20餘位院士齊聚 甌海人才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近日來,甌海這座城市熱鬧非凡,來自全球的青年科學家陸續到達,他們即將在這裡參加世界青年科學家高級別的盛會,而透過這些青年科學家的視覺,甌海人才資源和科技成果被一一呈現在眼前,這裡不僅有頂尖科學家成果轉化,更有數十個平臺支撐科學家創業創新,百餘個項目和人才正在甌海享受這些成果。小編帶你深入甌海,一起發現甌海人才之美。
  • 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最小年齡42歲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今天剛剛公布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共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9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當選。新當選外籍院士共來自12個國家,其中美國8人,法國2人,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基斯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荷蘭、加拿大、瑞典、義大利、英國各1人;哈薩克斯坦、義大利2國首次有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有5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候選人當選;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傑哈·莫羅(Gérard Albert Mourou)、卡爾·巴裡·夏普利斯(Karl Barry
  • 溫州成立「甌越院士之家」 請院士常回家看看
    「甌越院士之家」具體選址在七都金融科技文化中心1號館,場館門口處花團錦簇、綠植成蔭,沿著院路往裡走,一側牆壁上還懸掛有介紹溫籍院士的展板。新中國成立以來,溫州先後有27人當選「兩院」院士(學部委員)。目前活躍在科研戰線的有19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姜伯駒,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氣科學家伍榮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專家吳朝暉,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張超然等。
  • 院士校長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張希、李校堃,以及一批大學校長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針對一些制約青年科學家成長的現象或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 當「好奇青年」遇上「硬核科技」
    參會人員七成是4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科技桂冠第16次「拋向」青年學者、高校學子與兩院院士面對面交流、天馬行空的「菠蘿科學獎」向好奇心致敬……近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在浙江溫州舉行,「硬核科技」與「好奇青年」碰撞出金石鏗鏘,也點亮了年輕學子的科學夢想。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 833人,外籍院士108人。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924人,外籍院士93人。「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 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代表中國科技頂尖水平。根據相關規定,院士增選每兩年舉行一次。評選有何標準?哪些專家當選概率高?哪裡是盛產院士的熱土?「大咖雲集」「優中擇優」的院士遴選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 兩名溫籍科學家當選新院士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其中當選的浙江大學葉志鎮、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均為溫籍科學家。葉志鎮來自蒼南藻溪,是浙江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導,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 溫州又添一文化地標 23名溫籍院士風採在這裡呈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先後有蘇步青、夏鼐、谷超豪等23位學者被評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從大氣科學到地質科學,從數學研究到材料物理,從細胞遺傳到基因組研究,他們在多個國家重大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默默耕耘,取得重大成就。
  • 張兵會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等量子科技領域院士
    張兵會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等量子科技領域院士 2020-10-19 2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醫科大學李校堃團隊解析FGF23蛋白質機器、揭示FGF23蛋白功能之謎
    Nature發文: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團隊解析FGF23蛋白質機器、揭示FGF23蛋白功能之謎 原標題:   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李校堃教授團隊與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oosaMohammadi教授團隊通過數年聯合攻關,在國際上率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