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運10
可以說,自運-10出現之後,我國民航客機的發展就進入不可逆的程序。無論是運-7和運-8改貨改客,還是麥道飛機的組裝製造,或者是類似A340的一飛院大客機方案,都見證了我國科研人員不懈的努力。而現在,我國正在同時研製三種民航客機,70到90座的支線客機ARJ21,158到200座的幹線客機C919,還有280座級的雙通道遠程大客機CR929。
如果說ARJ21和C919是為了保住國內民航市場客機份額而做的努力,那麼,CR929,則要直接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正因為如此,我國在項目開始之初,就選擇了與俄羅斯進行合作,聯合研製。然而從2016年至今,四年時間快過去了,CR929項目不但沒有太多進展,反而走到了分道揚鑣的邊緣。最近CR929因為市場分配和技術轉讓這兩個方面出現了分歧,導致中俄合作暫停,恐怕CR929又要去掉「R」,變成C929了。
圖為CR929渲染圖
目前,CR929大型寬體客機因合作雙方出現嚴重分歧暫停,項目已經處於停滯狀態。CR-929中的C代表是中國,R代表的是俄羅斯,原本是雙方優勢互補的一個大型航空合作項目,目前已經完成了總體設計,曾經被認為比C919的發展前景更好。
早在5月份,雙方傳出在市場和技術轉讓問題上出現分歧,正在謀求折中解決方案,當時預測交付時間會延後到2029年,比原計劃晚了2年左右。現在看來,經過幾個月的談判仍然未能達成共識,說明該項目已經出現了巨大風險。而且,由於中俄之間產生的分歧,導致CR929項目完全有可能變成C929。那麼,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CR929項目再陷僵局呢?
圖為CR929模型
據了解,我國當時之所以選擇俄方合作主要基於兩點理由:一是俄羅斯方面有研製大型客體客機的經驗,包括伊爾-96寬體客機和老舊的圖-204。雖然這些經驗相當有限,但是仍然可以減少項目的整體技術風險;二是避免出現核心系統大比例依賴西方供應鏈的情況。C919一度對外國核心部件的依賴度高達90%,目前仍高達50%,說明建立大客機供應鏈需要很長的時間。CR929面臨的情況同樣嚴峻,特別是在發動機項目上容易被卡脖子。俄羅斯方面最讓中國看中的可能是PD-35發動機項目,也有可能有要求轉讓相關核心技術。
至於中俄雙方為何在CR929方面的合作頗為不順,有分析認為,我國尋求與俄羅斯合作研發大飛機,是看上了俄羅斯在大飛機方面的技術經驗,我國希望通過資金的引入來讓俄羅斯提供CR929的核心技術。而俄羅斯因為高昂的製造成本,以及電子設備方面的短板,哪怕是單獨研發出一款大飛機,也是不具備市場優勢的,所以跟我國的合作也就成了最佳的選擇,而且,既然我國提供了資金,那麼俄羅斯方面也不應該抱著技術「吃老本」。然而俄羅斯方面卻拒絕分享技術。可要知道的是,我國在C919項目上已經積攢了足夠經驗,技術突破是早晚的事。
圖為德國媒體的報導截圖
而俄羅斯方面「吝嗇」的態度,就連德國航空媒體都忍不住評論稱,俄羅斯在CR929項目上不願共享技術,還削減補貼,而這有可能導致CR929項目最終「胎死腹中」,然而,CR929對於中國與俄羅斯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大項目,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應該獨自去完成,俄羅斯人要學會讓步。
不過,其中有一點德國人說錯了,其實,中俄在CR929項目上分道揚鑣,是一件必然的事情,越早分手,反而越是一件好事情。而且,我國已經從C919的研製中獲取了大量的經驗,發動機CJ2000的研製進度超過俄羅斯的PD35不在是一句大話,所以,CR929去掉「R」是大勢所趨,全國產化的C929呼之欲出,相信我國也已經隨時準備好單飛了。(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