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自媒體言論亂象及規範

2021-01-09 人民論壇網

【摘要】在後真相時代,越來越多的訴諸情感以獲得流量的自媒體營銷號為了吸引眼球,發表一些故意製造矛盾、煽動網民情緒的內容,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對於自媒體大號的失當網絡言論必須加以規範管理,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努力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和共情能力,多方合力營造更加清朗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網絡言論自由 媒介素養 同理心【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成為網絡輿情中的關鍵節點,網絡言論自由使得公眾可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文章,或直接通過留言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進而挖掘出更多細節內容,推動輿情進展。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毫無責任意識、挑戰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的網絡言論。尤其是在後真相時代,不少自媒體抓住網民的「痛點」,訴諸情緒和信念以塑造公眾輿論,在這些內容的影響下超越言論自由界限的行為也愈發突出。這些言行將網絡言論自由視為一種絕對的、沒有邊界的自由,若放任其發展,則會進一步危害網絡環境。

網絡言論自由與限度

網絡言論自由是在言論自由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一個概念,主要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網絡平臺,搜索、獲取、傳播、發布和發表各種文字、圖片、視頻等言論信息的基本權利。從這一定義來看,網絡言論自由依然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這一權利同樣受到法律保護,同時也受到相應的限制,網絡內容發布者需為自己的言行承擔相應的責任。

相比於過去藉助傳統媒介實現的言論自由,傳播媒介的特殊性也讓網絡言論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網絡言論更複雜、更難以管理。首先,網絡言論主體具有匿名性的特點。公眾通過註冊不同暱稱的帳號,填入虛假的性別、年齡等信息,戴上不同的「ID面具」,這種隱匿性會讓公眾產生一絲僥倖心理,降低其責任意識,更容易出現不規範行為。其次,「把關人」角色在「去中心化」的網絡中被弱化。雖然多數平臺會過濾內容敏感詞,但總體上審核過程較為簡單,多數信息仍能直接發布,進入廣大網民的視線中。這一特點導致網絡內容的事前審查很難實現,無法事先對潛在的不良信息加以控制。最後,網絡傳播即時性、網絡群體多元性的特點,會讓某些網絡內容在短時間內「引爆」,產生不可估量的社會影響。

網絡言論的這些特點,讓設定言論自由的限度越來越重要,言論自由一旦超過邊界,便有可能給個人和整個社會帶來嚴重後果。一方面,部分網民沉浸於自由的暢想中,對責任、言論自由的界限缺少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在後真相時代,情緒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和利用的焦點,加上商業因素的滲透,部分自媒體為了找到吸引巨大流量的入口,故意誘導網絡輿情走向,煽動網民情緒。

自媒體營銷號言論亂象

在諸多網絡主體中,各類自媒體帳號在當今的網絡世界中擁有較大的影響力,發揮著意見領袖的重要作用。但其中也有不少自媒體為吸引流量、獲取更多商業利益而發表一些故意製造矛盾、煽動網民情緒的內容,毫不在乎與言論自由相伴的界限和責任,利用網民心理進行炒作,誇大部分事實以誘導輿論走向,更嚴重的甚至編造謠言。

自媒體營銷號不規範的網絡言論主要表現為四種:一是圍繞公眾關心的議題編造謠言,利用謠言所涉及議題的公共性、敏感性,刺激公眾的神經,從而吸引轉發和討論;二是有選擇地突出和放大公共事件中的部分事實,通過有意地選擇將個案導向體制機制性議題,進而吸引網民圍觀;三是歪曲事件中特定主體的行動邏輯,並給其扣上汙名化的帽子;四是習慣站在道德制高點肆意批評、侮辱他人的「鍵盤俠」行為。

在後真相時代,訴諸情感和個人信仰是塑造公眾輿論的重要方式,自媒體營銷號深諳這套運作方式,擅長從公眾敏感的事件和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中尋找內容角度,精準地戳中公眾痛點。相關研究發現,相比中性表達的新聞內容,情緒化表達的內容更能吸引個體主動參與到新聞閱讀過程中,但與此同時,個體對新聞材料本身的關注有所下降,個體在閱讀過程中的深度思考受到阻礙。此外,當公眾看到大量文章內容的轉發、討論時,容易受到瀰漫在其中的群體情緒的感染。勒龐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提到,「群體中的情緒傳染和暗示是促成群體心理的重要因素,而當處於群體之中時,個人的智力和個性被拉平甚至被削弱,群體的道德反而會背道而馳,降低了文明的水平」。處在特定的網民群體中,受到周圍陷入狂歡狀態的個體間的感染,公眾更加容易受到群體本能情感的驅動,評論、轉發這些爆款內容。

自媒體營銷號的不良影響,從事件本身而言,一方面,這些言論可能直接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其個人和家庭造成傷害;另一方面,對某些特定內容的選擇性放大也可能強化對特定階層的刻板印象,消解對話的可能性,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從這兩方面看,自媒體營銷號發布的某些失實內容以及所帶來的部分網民的情緒化評論,不僅會損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也會對國家和社會穩定造成消極影響。

網絡言論的規範化管理

自媒體營銷號的不當言論與流量、經濟利益掛鈎,若不及時加以管理和約束,會有越來越多的效仿者受到利益的誘惑,「炮製」出更多同類型的內容。在網絡言論自由的管理上,一方面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懲罰體系,另一方面需提升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的道德素質,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增強同理心。

從傳播過程的參與者角度看,媒介素養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作為信息接收者,應正確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見,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在面對網絡環境中紛繁複雜、充滿陷阱的信息時,公眾應儘可能地保持理性思考,尊重、接受事實,不將一兩篇自媒體帳號的文章作為認知公共事件的唯一渠道,而是需要以多種方式獲取更全面的信息內容,在認知地圖中勾畫出立體的事件過程,並勇於將自己獨立思考的觀點傳播出去,以進一步影響身邊人群。隨著網民自身媒介素養的不斷提升,社會公眾也在逐漸熟悉這些營銷號爆款文章的基本操作,不再輕易受到誘導。二是作為信息傳播者,要自覺接受傳媒素養教育,強化自身的傳媒職業精神。作為自媒體帳號的運營者,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言行可能會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和傷害,重視基本的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遵守媒體倫理,不在利益的誘惑下毫無底線地編造謠言、虛構煽情元素來誇大故事性,甚至為了引起網民關注而肆意揣測、亂扣帽子;必須尊重事實,理性傳播,嚴格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為整個社會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除此之外,增強公眾的同理心也十分重要。同理心能夠讓網民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進行思考,避免觀點過於極端偏執。同理心更多的是個體在深思熟慮之後作出的回應,強調的是有意識地進行換位思考,來理解別人的思想和感受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泛化的、普遍的、由推論得來的當即反應。在很多情況下,受到自媒體帳號強烈煽情類文章的引導,公眾看到被放大、被凸顯的弱勢群體或故事個體的悲慘遭遇都會深受觸動,忍不住為其發言,但這類情緒更多的是同情而非同理心。當同理心增強後,公眾所獲得的不僅僅是對特定當事人的同情,還有在深思熟慮之後對整個事件以及相關當事人的行動邏輯有一個更清晰全面的理解,能夠不再受到某些自媒體帳號煽情性文章的誘導。

(作者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陳國飛:《網絡言論自由的濫用與規制》,《黨政幹部學刊》,2019年第4期。

②喻國明、錢緋璠等:《「後真相」的發生機制:情緒化文本的傳播效果——基於腦電技術範式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③[法]古斯塔夫·勒龐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

④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年第5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陳琳(見習)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媒體仍在探尋真相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英文詞彙」,它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會產生相對小的影響。」其中的「後」字,表明了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渴求已經降到了次要位置,更傾向於關注和選擇他們偏好的信息。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作者:許詩琦來源:南方傳媒書院導讀「後真相」時代是個什麼時代?「後真相」時代的網民是怎麼想的?「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當如何?2017年江歌案,多家媒體、大V相繼發生,以「咪蒙」為代表的自媒體開始展開對劉鑫的討伐,大多數自媒體避開了關於事實真相的尋找,從自身的主觀態度出發,在網絡上煽動對於劉鑫的討伐,沒有人去引導公眾去關注事實真相,因為多數自媒體認為,真相併不重要,輿論和流量才是王道。所以「後真相」時代,遮蔽在我們眼前的不僅僅是情緒的帶動,更多的是輿論的引導。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一次次反轉新聞的出現,每一次出現都是在削弱媒體的權威地位,而這樣的情況如果越發嚴重,很有可能導致民眾的信任危機,人們可能寧願相信道聽途說的內容也不相信媒體報導的情況,"陰謀論"相關的言論則會充斥網絡,這也是"後真相"的重要表現。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自媒體時代不公開審理刑事案件的信息保護
    自媒體時代如何實現對不公開審理案件的隱私保護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特約請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審判領域法官就該問題作出詳細闡釋,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思考。  基於公正審判與公民知情權的要求,司法公開成為訴訟的基本原則。然而,出於保護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等的需要,立法者在利益衡量之後對司法公開進行了例外規定。
  • 自媒體平臺亂象案例曝光!搜狐網易今日頭條等被約談
    圖為會議現場     北京市網信辦指出,目前自媒體平臺出現上述亂象一方面是由於各運營自媒體網站對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履行主體責任不夠有力,管理制度不健全,分級分類精細化管理缺位,內容審核措施有效性、針對性、專業性不足等造成;另一方面自媒體帳號運營者也存在法制意識淡薄、盲目追求點擊量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在2016年美國大選的過程中,當時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曾指責某些媒體肆意捏造新聞來攻擊和詆毀其形象。川普更直接將這些媒體的報導稱作假新聞。一時間,人們紛紛開始質疑身邊的信息的可靠性。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查閱到許多已經被證偽的假新聞,比如希拉蕊·柯林頓曾用納稅人的稅金成立了反川普網站,又比如川普在佛羅裡達州拉票時曾要求選民行納粹禮。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近期,看了這本《後真相時代》,才發現,事情的真相,遠遠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簡單,我們自以為認知的全貌,其實可能只是大象身上的某一個部位。現在的我們,生活在爆炸性的資訊時代,各種信息一秒鐘就能傳到我們的眼前,有很多人總會在符合自己價值觀或者說符合自己想法但是卻不曾為人道出的言論下面,點讚表示認可;有的人,看到自己經常關注的大V博主發表了某方面的言論,就自認為是真相,跟在博主的後面頂貼……最後的結果是,事情的各種反轉,各路人馬被紛紛打臉。那麼,他們看到的那些事情,真的全是假的麼?其實,不盡然。
  • 北京日報:自媒體不是法外之地 應「除草滅蟲」
    抄襲、造謠、大搞「黑公關」、傳播低俗信息……近段時間,針對自媒體野蠻生長的亂象,國家網信辦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除草滅蟲」——騰訊微信、新浪微博等多家平臺被嚴重警告,9800多個自媒體帳號被依法依規處置,其中不乏「紫竹張先生」「有束光」等粉絲逾百萬的「大號」。
  • 喻國明:微博是謠言粉碎機,是真相挖掘機
    微博上紛繁的事件究竟是不是「亂象」,諸多負面個案背後,應該治理的又究竟是什麼?我認為,既然是亂象,就應該具有普遍存在的特性,但事實上,那些產生明顯負面社會效應的事件,都屬個案,並非主流。因此,不管是管理者、研究者還是媒體,都需要有客觀全面的總體判斷,不應該把個案當做普遍現象,甚至冠以「亂局」之類的結論。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競爭性真相」這個概念,任何事件都可以從多個角度闡述,每個角度都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從多個角度描述一個人,他們所描繪出的人在讀者或者觀眾眼裡可能完全不同,赫克託麥克唐納將這些描述稱之為「競爭性真相」。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 媒體梳理「靠庭外言論影響司法」的三大案例
    對攻中,李家又發昏招,急於自證「底氣」 的夢鴿申請公開審案。田參軍聞訊立即把兩條相關的刑事訴訟法條文和司法解釋條文曬了出來,文末還寫了句「複習一下下」,暗諷李家律師和法律顧問法盲。  結果「夢方」落敗,因悖逆法規,「公開審理」被駁回而再處下風……  攻防正熾,輿論卻日漸理性並發出大聲喝斥:律師庭外言論應該自我約束!用口水包圍法庭,置法庭公正於何地?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辯論結束後的媒體反映和民眾熱議,更多地討論兩人的表現方式、表演技能、儀容儀態。除了少數傳統媒體還在查證事實,監督兩人的言辭是有理有據還是隨意編造,更多的媒體和觀察者更熱衷鑑賞「金句」,看是否一句話就能把對方打趴下。所有這些,都表明人們在觀看一場辯論戲劇,而不是事關國家前途的政治頭腦風暴。 這正是「後真相時代」的西方政治風景。
  • 梁文道:北美留學生日報,只是「後真相時代」的產物
    "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後真相」時代,也難以擺脫媒體環境塑造的重重包圍。 「後真相」時代, 我們正在被「製造新聞」左右 這篇文章的標題很有意思,一開頭就是一個詞——「Post-truth」,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在這本書中,他提出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後真相時代」,所謂「真相」常常是被選擇、被改變、甚至是被有心之人一手打造的。赫克託•麥克唐納通過非常豐富的事例和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操縱真相的運作模式和慣用伎倆。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幫助你認識到真相背後的「真相」,從而學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裡如何看、如何聽以及如何思考。
  • 後真相時代的辛有志事件:網絡輿論不能代替監管
    而後,《經濟學人》對「後真相」一詞進行了解讀: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這樣鋪天蓋地的輿論徵伐,讓人不禁想起2018年,臉書涉嫌操縱美國大選的醜聞,這起公共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後真相」概念的本意: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收集與釋放無孔不入,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人」,情緒可以被操控,選擇也可以被影響。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北京 100024  基金項目: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自媒體時代中國政治傳播新秩序及轉型研究」(17AXW010)、中國傳媒大學「雙一流」新時代交叉學科研究團隊支持項目「全球視野下的比較政治傳播研究」(CUC1SJC06)的階段性成果;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 內容為王時代,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邀請「5000+」自媒體入駐
    當下,「後真相」一詞很火。情緒太多,事實不夠用了;信息過載,事實卻很稀缺,已成很多人的共識。 沒錯,眼下自媒體確實繁盛,信息水池中的水位也被抬高; 沒錯,10萬+如今已屢見不鮮,刷屏網文不時有之…… 可這裡面,混入了許多「至道學宮」和「華商太難體」,混雜著太多的雞湯文與養生帖,更多的是東拼西湊、斷章取義、煽動情緒、販賣焦慮、標題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