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解海龍·希望之鏡》社會紀實攝影展在謝子龍攝影博物館開幕。
展覽集中展出了解海龍的近70幅經典紀實攝影作品。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月28日,面向社會大眾持續開放。
解海龍的攝影作品。
紅網時刻1月16日訊(記者 胡邦建 王娟娟 通訊員 龍世星)您還記得30年前那幅「希望工程」影像標誌《大眼睛》嗎?這張由解海龍拍攝的照片感動了全中國,也改變了成千上萬的貧困孩子的命運,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如今,《大眼睛》來長沙啦。
1月16日,《解海龍·希望之鏡》社會紀實攝影展在謝子龍攝影博物館開幕。展覽集中展出了解海龍的近70幅經典紀實攝影作品,旨在通過一幅幅珍貴的視覺文獻,引導大眾思考農村教育的社會問題。
十年,兩萬多公裡,中國128個縣,這些數字背後是沉甸甸的使命。解海龍用相機記錄貧困地區孩子的教育狀況,希望通過照片去改變貧困孩子的命運。此次展覽中,謝子龍攝影博物館共呈現近70幅經典紀實攝影作品,用黑白調的影像回顧幾十年前的教育困境。展覽現場通過對老舊教室的還原,讓觀展者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貧困學生們的艱苦求學環境。同時,通過呈現解海龍的攝影作品、手稿文獻、採訪視頻,讓大家感受到一個有溫度、有深度、有態度的中國攝影家。
「我和我的攝影夢永遠在路上。」解海龍在關於希望工程攝影的自述中,寫下了這樣一句動人的話。攝影像便有了溫度,有了堅定而強大的力量。收藏中國現當代影像記錄是一種傳承,通過時間的沉澱,影像被賦予了強大的力量。正如此次在謝子龍攝影博物館呈現的《希望之鏡》一般,當希望遇上鏡頭,所攝影像便有了溫度,有了堅定而強大的力量。
收藏經典攝影作品,把擁有著強大力量的中國攝影藝術推介至全球,謝子龍攝影博物館以此為己任,成立了「典藏中國」項目,以推介、收藏中國現當代經典作品為目標,以推動中國攝影藝術進入國際視野為願景,通過不斷地梳理、展覽、收藏,致力於建構一個屬於中國攝影史的收藏體系。謝子龍攝影博物館「典藏中國」項目收錄並展出了解海龍的攝影作品。
「他還以一個攝影家的實踐,為所有嚴肅的中國攝影家提示了一個方向,那就是作為一個攝影家的基本人道主義價值觀。」謝子龍攝影博物館理事副館長、「典藏中國」項目策展人李歷松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展覽為城市注入正確的價值觀,讓人們在謝子龍攝影博物館感受到影像藝術中希望的力量。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月28日,面向社會大眾持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