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多年以後,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

2021-01-12 新華社新媒體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0年,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武漢的「紅區」,還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抗洪搶險的大堤上,還是「嫦娥飛天」的現場;無論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小山村,還是......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

2020年,我像打了雞血一樣出沒在醫院病房、社區街道、防洪大堤、救援現場……

手握相機,步履不停,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可能多地記錄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多年之後,當人們回憶往事時,希望這些照片能夠幫助人們回到2020,回到武漢,回到這不平凡的一年……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2020年1月22日,在武漢漢口火車站,旅客戴口罩進站乘車。

多年以後

希望我的照片能把人們帶回到這一年

讓我留下

原本計劃與老婆孩子回家過年的,疫情的暴發讓我做出了個重要決定——在封城前一天將她們送走,只剩下我這個幹勁十足的「單身漢」留守武漢。如果說,以前的狀態,是在平衡工作和生活,那麼這次一個人留守,反倒,徹底放開了。

2020年1月,我開始參加各種疫情有關新聞發布會並記錄封城、解封前後等特殊環境下的影像;完整記錄兩山醫院從開工建設、建成,到收治首批病人,再到首批患者治癒出院,最後到完成使命清艙關閉的影像全過程。

▲這張標註了日期的拼版照片顯示的是武漢火神山醫院從開始設計到建成完工,歷時10天。

我幾乎每一天都在提醒自己:這些歷史性的瞬間過了之後可能再也拍不到了,每一天都不能錯過。

從疫情發生到現在我已按下了10萬多次快門。我認為只有盡力地去拍、去記錄,才不會後悔,不留遺憾。

▲2020年2月14日,公交車停擺在武漢市武昌區中北路的一處公交停車場上。

生命之橋!生命之舟!

2月4日,建成後的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首批病人。在拍攝完常規角度照片後,我嘗試改變下拍攝視角。當無人機升起的瞬間,和煦的陽光正好照射在這條長長的通道上。這一刻,我的心頭也似有暖流湧入:無比溫暖且顫抖起來——通道的一頭是技術精湛的醫務工作者和設備齊全的醫院以及這兩者和諧完美的配合,另一頭則是等待救治的病患和無數人的期盼和希望。

▲2020年2月4日,醫護人員將患者送往病房。當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這條長長的通道就像是一座橋,一座「生命之橋」!在如洪水猛獸般兇惡的病毒蔓延之時,這座橋把那些掙扎在新冠肺炎病痛中的人們帶向希望:生的希望與康復的希望!

▲2020年2月4日,醫護人員將患者送往病房。當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2月17日晚,我和同事張書旗一起來到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採訪。

被改造成方艙醫院的武漢體育中心曾是去年軍運會的主會場,也是我這些年體育攝影報導的主戰場。

換好防護服,到達四樓看臺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象瞬間震撼:整個體育中心宛若一艘諾亞方舟!一格格、一間間,井然有序:患者在裡面休息治療,醫護人員不斷地穿梭忙碌其間,寧靜而繁忙。

▲2020年2月17日,患者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休息。

夜已深,有的患者漸漸進入夢鄉,而在方艙裡,醫護人員依然在不斷默默忙碌著:他們在持續地與病魔抗爭——這種寧靜而堅強的力量,瀰漫在整個方艙之中,讓它真的成為了生命之舟。

9月底,得知休艙後的體育中心在10月4日將會舉行一場全國的籃球賽事,我當即改籤了國慶休假的機票,並在比賽當天趕到我的主戰場,通過五張拼版照片,同一角度同一構圖,再現對比。病床與賽場,安靜與喧鬧,將全國抗疫的努力與成果完美呈現。

▲拼版照片:上圖,2020年2月17日,患者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休息;下圖,2020年10月4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休艙後舉行首場大型賽事。

點擊連結,觀看報導「這組今昔對比圖,真的讓人很想哭!」

紅區突圍

▲2020年1月27日,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員在戴口罩。

ICU病房,又被稱作「紅區」,是此次抗疫中的核心區域,是醫護人員、患者與死神搏鬥的最前線,也是感染風險最高、最危險的區域。疫情期間,我前後15次來到協和醫院、人民醫院東院、肺科醫院等定點醫院的ICU重症病房,記錄下這場抗疫主戰場上最珍貴的影像。

▲2020年3月19日,醫護人員在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搶救新冠肺炎患者。

印象比較深的是武漢肺科醫院的危重症ICU,肺科醫院在疫情期間作為重要的定點醫院,醫護人員一直在這裡超負荷工作。第一次去的時候,不知道那裡的緩衝通道很短,穿好防護服,推開門就看到一臺ECMO(人工膜肺)以及正在搶救的病人:病房裡十幾臺ECMO同時運轉,20多名醫護人員忙碌其間。我心裡毫無防備,看到眼前景象瞬間懵住了,十分害怕。沒多久,密閉防護服悶得我渾身是汗,護目鏡也已完全被呼出的霧氣糊住,眼前的視野也變得朦朧起來……

▲2020年3月19日,在武漢市肺科醫院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在窗邊小憩。

點擊連結,觀看報導「他們,再次投身危重症救治一線」

後面又去了幾次後就都熟絡了。有天早上,是我和同事楊志剛一同前去做個視頻採訪,進去之後就看到一位醫生佇立在緩衝通道的窗邊,走近了發現她在哭,一直在自責:「我已經盡力了,真的什麼方法都試了,但就是沒有作用,我覺得自己好沒用。」

▲2020年3月8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送走了最後康復的患者,正式休艙。這是來自貴州醫療隊的葉青與康復的患者分別時落淚。

特別能理解那種感受,在那種強度、那種密閉的環境下,與死神搶人,有時不得不面對逝去生命的無力感。那個畫面我至今都還記得。生死、希望,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種感覺,那些瞬間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2020年3月17日,貴州醫療隊員程小雪(中)在武漢站準備進站乘車。當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步轉好,完成救助任務的各地馳援醫療隊分批離開。

我愛這些平凡而堅強的人

疫情的日子採訪遇到了很多人,這些平凡而又堅強的人,讓我溫暖心動,我愛他們。

▲2020年3月1日下午,在武漢市婦幼保健院分娩室,助產士吳丹將新出生的寶寶抱給產婦劉婷看。

點擊連結,觀看報導「武漢:走近新生命的『擺渡人』」

一個由5名老司機組成的車隊,24小時機動待命,專門在疫情期間接送缺乏交通工具的待產孕婦。我花了2天2夜和他們一起守候,一直跟拍到嬰兒出生。

抗疫形勢不斷向好,街上逐漸熱鬧起來,有出來放風透口氣的,也有很多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從家裡出來的人。

在抗「疫」之下,很多平凡的人,依然在堅守。

▲2020年4月2日,在武漢江漢區北湖街環保社區,居民在飯後跳廣場舞。

工作之餘,我會前往不同的地方,儘可能多地去觀察這座城市,感受這裡非常態下的氛圍,記錄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發生過的一切。

希望這些影像能夠讓人們回憶歷史,看到堅強,感受到在病魔肆虐之時,生命的堅韌,以及人們不屈的抗爭!

抗洪歲月

上半年剛忙完武漢疫情報導,正打算喘口氣,防汛報導卻又接踵而來……

▲2020年7月13日,上漲的江水即將淹沒武昌黃花磯涼亭。

▲2020年7月19日,工作人員在三峽樞紐前巡查。19日20時,三峽水庫入庫流量4.6萬立方米/秒,較本輪洪水的峰值6.1萬立方米/秒下降了1.5萬立方米/秒。「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平穩通過三峽大壩。

在多雨的7月,我在荊楚大地來回奔走,黃梅山體滑坡、三峽大壩洩洪、武漢兩江防汛、恩施滑坡堰塞湖……

迎著風雨、蹚過淤泥,一心只想用手中的相機,去記錄眼前的險情、用影像去傳遞心中的那份感動。

▲2020年7月8日,在湖北黃岡市黃梅縣袁山村山體滑坡現場,救援人員轉移救出的年過八旬的老人。

點擊連結,觀看報導「生死營救!#湖北黃梅山體滑坡# 現場」

2020年7月8日凌晨4時許,湖北黃梅縣下起瓢潑大雨。約3萬立方米泥土裹挾著巨大的山石傾瀉而下,袁山村3組7棟民房被毀,9名尚在睡夢中的村民被埋。

在泥濘、狼藉的現場,一名滿身是泥的救援人員和他的搜救犬,佇立在一棟傾斜的樓前,搜救犬的黃色毛髮也被溼泥染黑,正遠遠望著救援現場,疲態盡顯。

▲2020年7月8日拍攝的滿身泥土的消防救援人員和搜救犬。

我在他們身旁,不願多加打擾。此時,眼眶也有些溼潤,腦海裡又回想起在疫情期間,那些一樣無畏的醫護人員,他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奮戰在「紅區」,高負荷高強度的工作,從「死神」手裡搶人的各種場景、瞬間……

防汛採訪和「抗疫」採訪非常相似:充滿了未知,充滿了恐懼。因為不知道前方會發生什麼,只有盡力去克服,去調整以及做好合理的規劃,挺過去就一定會有收穫。

這一年的鏖戰,身心疲憊。但作為攝影記者,身處這段特殊時期的特殊地點,我的使命就是儘可能多地去見證去記錄,這樣才不會後悔,才對得起這份職業。

多年以後,當人們談起2020年,如果我鏡頭中那些奮不顧身、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的溫情畫面能夠自然而然地浮現在他們的腦海,就是我的莫大榮光。

▲2020年7月8日,新華社記者肖藝九(右前)在湖北黃梅縣袁山村山體滑坡現場採訪。

監製/蘭紅光

策劃/費茂華

編輯/侯俊、崔博文、李夢馨

相關焦點

  • 我在現場|願我能跟上這座城市飛速的腳步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1993年,年幼的我乘坐南下的綠皮火車,第一次抵達這座冠以「特區」的城市。那時,我從未曾想過能紮根在此,更沒想到能在20年後,有幸記錄她的重要時刻。
  • 我的這一年
    現在帶得次數多了,臉上破皮好幾次,臉皮也就「變厚」了,不像一開始時皮膚有火辣辣的刺痛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醜照」不美,但是照片忠實記錄著海關人堅守一線的付出,我為我是其中一員深深驕傲。第二個收穫,是我參與了「廣州疫情防控作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開發建設。當時疫情來襲、入境旅客激增,旅客在不同口岸部門、不同環節手寫提交資料、排隊繳納手續費時費力不說,準確度還低。
  • 我在現場|我見證了石元順的這一天
    2020年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新華社記者年末重返脫貧現場帶你見證脫貧前後的顯著變化為你講述脫貧故事記錄者的親身感受——————————————這些年去過很多的貧困地區,也進過很多貧困戶的家,但石元順家的房子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用同事的話來講:初以為是一處山洞,需要穿過山洞才能進家,
  • 多年以後,我才真正聽懂了陳奕迅……
    日出場的五首歌:《與我常在》《天使的禮物》《黃金時代》《太陽照常升起》《相信你的人》……一首接一首不帶停歇,全程氣氛歡快,每一首都非常應景,充滿了希望和初升朝陽般的美好。日出場整整692萬人觀看,按照鳥巢演唱會單場10萬人來算,相當於同時開69場鳥巢演唱會!要知道,這可是周末早上的六點!除了陳奕迅,誰還有這麼大的魅力?
  • 鍾求是:時間是最佳的鑑定家,我希望多年以後他仍然為我叫好
    這些都調動了我的文學情緒。到了放假時間,同學們在補外語,我則胡亂寫些所謂的小說和詩歌。要是撇開文學,大學期間我好像主要幹了兩件事:一是把《資本論》三卷通讀一遍,這是專業上的正事;二是談了一場戀愛,這是青春期的正事。那時候大學校園裡遊走著理想主義,一場愛國主義的巡迴報告,能讓學生們眼噙淚花,一場女排或男足的勝利能點燃學生們的激情。
  • 蠍子|我這一年
    愈來愈喜歡拍攝家庭紀實和肖像照,關於家庭紀實照片,則貴在真實,這些看起來並不那麼漂亮的照片,總有一天,你會感嘆當初幸虧是我幫你們記錄下了這些真實的、生動的,和孩子或在家裡,或在公園一起玩鬧的瞬間。而不是修的面目全非的假的你自己。慶幸這一年願意接受紀實拍攝的家長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也有了這樣的意識。
  • 班苓:希望我的作品帶給人們愉悅
    「歡快的,嚮往的,理想的東西,希望我的作品帶給人們愉悅。」歷史題材的版畫要有史詩性的真實對此,著名版畫家、教育家伍必端先生評價:「過去只知道版畫多表現一些小作品,今天『中華歷史文明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能選用這幅以木刻版畫形式表現古代算盤歷史的作品,這是不多見的。」用很少的語言說明更豐富的東西
  • 張玉環:以後的日子最重要的是要養我老娘
    「我承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失去了20多年的青春年華,這個是有錢都挽回不了的東西。作為父親,我沒盡到照顧孩子的責任。作為兒子,我也沒能孝敬老母。這一切給我的家人帶來了巨大傷害。」「我希望父親在白天回村,這樣顯得光明正大,我們也可以用放炮告訴村裡人,父親是無罪的。」六點四十分,張玉環到家了。回家之前,他換上了妹妹給他買的新衣服,披上了哥哥給他準備的紅緞帶。車門還沒有打開,宋小女已經不能自已,她苦苦等待了9778天,只求張玉環能在無罪獲釋那天,給她一個緊緊的擁抱,「我非要讓他抱著我轉」。
  • 如果回到過去,我倒希望自己不曾認識他!
    看到他的臉蛋,我的腦海裡只有一句話:「米娜塞口,阿里嘎多,卡卡卡卡哇伊」。在那一刻,我知道我又戀愛了!他長得簡直太好看了,像校園電影裡的天使男孩,看起來純情又貌美,儘管在現實裡我們距離十萬八千裡,但我總感覺他給我一種親切感,仿佛我們緣定三生前,早在一千年前就有非同尋常的關係。
  • 痕跡檢驗師:我在犯罪現場尋找蛛絲馬跡-虎嗅網
    工作三年後 ,他去北京學習了一年犯罪現場痕跡檢驗的理論知識。2011年,他回到刑警中隊的刑事偵查科,跟著帶班老師開始了痕跡檢驗的工作。痕跡檢驗師這個工作,主要是法醫互相打配合。在一個犯罪現場,法醫負責屍體解剖,其餘的痕跡都由檢驗師負責,比如手印、足印,工具痕跡,槍彈痕跡。還有一些特殊痕跡,像尿痕,齒痕,輪胎痕跡等等。
  • 陶勇,我希望自己像一隻海豚|百家故事
    這個在專業領域足夠傑出、嚴謹甚至苛刻,把我怎麼感受不到你對醫學的熱情呢變成口頭禪的眼科醫生,天冷就蹦蹦跳跳往屋裡跑,看上去天真活潑。也正因為如此,在網際網路世界,喜歡他的年輕人叫他陶三歲。而看著和以前照片的對比,陶勇在微博上自我調侃:發生了什麼?是在我昏迷時拉進了整容科手術室嗎?成為名人以後,他更注重個人形象,也愛打扮起來。
  • 100張照片,帶你重溫2020這見證歷史的一年…
    但對全世界人民來說,這一年都過得並不算好。 這一年,全世界有7319萬人被確診新冠。而在國內,這個數字累積到了95000。 這一年,有100億蝗蟲停留在東非地區,10萬人因加州山火緊急撤離。有6300萬人,受到長江洪水影響。
  • 我在現場|記錄有溫度的人,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用「白駒過隙」這個成語比喻2020年的時光飛逝,對我來說,並不誇張。從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再到防汛抗洪,被時間的洪流裹挾著前行,甚至顧不上回頭看看來時的路。
  • 當人們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希望他們能閉上嘴巴
    這是因為從那以後,他要全身心地聽從某種無法抗拒的實用必要性的召喚,這種必要性容不得人們隨隨便便就將其丟在腦後。他的所有舉止都不夠大氣,他的所有想法都缺乏度量。至於說發生他身上的事,或有可能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他只是想像著與這一事件有關的東西,而且將此事件與許多類似的事件聯繫起來,其實他和這些事件根本就不沾邊,那是失敗的事件。
  • 「打拐媽媽」李靜芝:我相信奇蹟,相信兒子一定會回到我的身邊
    本以為,一年又一年,,歲月靜好,李靜芝能陪伴兒子,從小到大,一路成長。意想不到,生命的轉折點,發生在1988年10月17日。02那天下午五點左右,丈夫老毛從幼兒園接回嘉嘉。走至西安西大街的金陵飯店處,嘉嘉說口渴了。於是,老毛帶著嘉嘉進入飯店,這飯店也是老毛與朋友一起合開的。就在老毛為兒子晾水的工夫,也就兩三分鐘,兒子不見了。
  • 到農村去,我大學畢業回家種地養蚯蚓,一年賣出600噸銷售700萬元
    我叫趙坤,出生於安徽北部沱河岸邊的我,大學畢業成家後,妻子考入廣州一所學校當老師,我回到了安徽農村老家,選擇種地、養蚯蚓、養豬、餵雞,現在,一年的銷售額超過700萬元,養殖的蚯蚓能賣到10元錢每斤,一年能銷售600噸以上。轉眼之間,我已經大學畢業12年了,也有了一雙兒女,這一路走來,有苦有樂,不過我沒有後悔過。
  • 如果能改變過去 你想回到哪一年?
    三十歲那年,我出版了《#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是我20歲到30歲的日記精選。當時拿到稿件的時候,我對編輯說:很多日記很噁心,做作,我們能不能刪掉?編輯說:你也可以試著把你30歲的心情寫在每一篇你覺得做作的日記後面?我這麼幹了。結果就是,當我再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那些稚嫩文字的時候,我才體會到這些年自己的成長。
  • 微小說 我想回到過去,回到有你的過去
    這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大陸,所有的生靈都可以通過艱難的修煉化身為呼風喚雨,法力高強的妖精,前提是你能開靈智,是個活物。對於死物,好比石頭之類的是被天地所拒絕的,認為他們是死物,沒有心,成了精不是好事。總是加大難度讓他們死在萌芽狀態。
  • 回到祖國,我做什麼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樹
    第二天,馮·卡門在辦公室見到錢學森時,給他鞠了一躬,並對錢學森說:「我昨天一夜未睡,想了想,你是對的。」151941年,錢學森在美國《航空科學學報》發表科研成果《柱殼軸壓屈曲》一文,攻克了困擾航空界多年的難題。這篇文章僅有寥寥10頁,極為簡明,而錢學森在研究過程中僅編有頁碼的推導演算手稿就達800多頁,其中有些計算數字精確到了小數點後8位。
  • 強取豪奪文:《太匆匆》「給你個機會回到我身邊,自己選!」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時,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強娶豪奪文:《太匆匆》「給你個機會回到我身邊,自己選!」希望你們能喜歡!1.《黑白》作者:朝小誠強娶豪奪文,他是至純的黑色,她是純淨清透的白。 從遇到她起,他就不曾打算放走她,這是一種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