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有溫度的人,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0年,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武漢的「紅區」,還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抗洪搶險的大堤上,還是「嫦娥飛天」的現場;無論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小山村,還是......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21年1月4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0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

用「白駒過隙」這個成語比喻2020年的時光飛逝,對我來說,並不誇張。從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再到防汛抗洪,被時間的洪流裹挾著前行,甚至顧不上回頭看看來時的路。

一歲的女兒正在咿呀學語,在她人生經歷的第一個整年裡,來自家人愛的溫暖一直包圍著她。2020,一個個充滿溫度的故事也溫暖著我。

因工作原因,我會遇到不同的人,從他們身上我總能捕捉到不一樣的溫度,我把這些溫度一點一滴積攢起來,再傳遞出去,溫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做有溫度的記者,記錄有溫度的人,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這就是我的2020,我的2021、2022、2023......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記錄有溫度的人,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跟著爸爸去「駐村」

▲2020年6月9日,楚思揚和爸爸鄭家衛一起散步。

2017年的夏天,6歲女孩楚思揚告別媽媽和熟悉的成長環境,來到駐村扶貧的爸爸身邊。這是一個有情節、有衝突、有溫度的脫貧攻堅故事,是難得的好題材。我和同事張端沒有按照傳統的以扶貧幹部為「主角」的報導模式,而是選擇以女孩的視角來反映爸爸的駐村工作。

▲2020年6月10日,楚思揚課間和同學在校園裡玩耍。

為了全面記錄父女倆的「駐村」生活,我和張端也「住村」工作,以「白加黑」的跟拍模式全景記錄父女生活中充滿愛和溫情的點滴。從故事的完整性來說,媽媽的元素必不可少,畢竟女孩「駐村」後最大的考驗是「忍不住每天想媽媽」。然而,因為楚思揚的母親也忙碌在另外一個鄉鎮的扶貧第一線,我們的報導沒能直接呈現女孩和身為扶貧幹部的媽媽之間的情感「衝突」,為報導留下了些許遺憾。

採訪中,我們在楚思揚的一篇作文裡讀到一句話:等爸爸扶貧結束了,我就可以回家了,和媽媽在一起,再也不分開了。

2021年,祝楚思揚的願望早點實現。

點擊連結「跟著爸爸「駐村」,最大的考驗是『想媽媽』」,觀看報導

夢想不曾「彎腰」

▲2020年6月20日清晨,蔡齊豔「挺」立在山頂的茶園,欣賞家鄉的雲海和青山。這是另一位女孩的故事,她叫蔡齊豔,今年15歲。周末的清晨,她喜歡爬上後山,挺立在山頂的茶園,抬頭欣賞家鄉的青山和雲海。對於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的蔡齊豔來說,這曾經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蔡齊豔因為患病,從小只能彎著腰。她的家鄉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位於大別山腹地,這裡的人們曾經因為交通閉塞、資源匱乏,長期被貧窮「壓彎了腰」。隨著脫貧攻堅持續深入,蔡齊豔經過多次治療不再「彎腰」,她的鄉親們也終於擺脫貧窮「挺起了腰杆」。

女孩的故事,潤物細無聲地展現了在脫貧攻堅的時代大背景之下,個體命運是如何被改變的。而攝影報導,可以用充滿藝術氣息的視覺語言將脫貧攻堅的成就呈現出來。

▲2020年6月19日,在金寨縣三合實驗學校宿舍,蔡齊豔放學後收拾行李準備回家。

在我們日常的新聞報導中,能夠找到一個有溫度的好故事,有時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蔡齊豔故事的獲取源於一次機緣巧合。因為一次採訪,我添加了一位在金寨掛職幹部的微信,在他的朋友圈裡,有一張他帶著女兒和蔡齊豔的合影,並配有幾句圖說。職業的新聞敏感讓我從中發現了幾個關鍵詞:貧困戶、彎腰、革命老區脫貧、女孩直起腰杆。

「照片中的小豔自信陽光,真好!!!」稿件發出後,這位長期給予蔡齊豔關愛、資助的掛職幹部這樣評價。

出於對醫生和愛心人士的感恩,蔡齊豔說,她夢想成為一名醫生。

2021年,蔡齊豔加油,努力學習,祝你的夢想早日實現。

點擊連結「讓大山女孩的夢想不『彎腰』」,觀看報導十年愛心接力溫暖「漸凍」人生

▲2020年5月28日,廣德中學幫扶小組成員塗旻軒把程東東抱起,送到班級門口的電動車上。

教室總在一樓,座位總是第一排,出門總有同學幫忙,輪椅後總有雙溫暖的手——從小學、中學到高中、大學,程東東身邊始終有一群同學守護著他,傳遞著愛的「接力棒」。

這是一個男孩和一群男孩的故事,是一個跨度10年,充滿愛、傳遞愛的正能量暖新聞。我的記憶力不是太好,經常被家人嘲笑健忘。但是這10多年工作採訪過、拍攝過的人和事,我卻可以根據需要在大腦裡迅速檢索到。程東東11歲的時候,我曾關注過他,雖然一晃8年過去了,我還時常想起他。2020年上半年,我再次聯繫上程東東,得知他即將參加7月份的高考,決定以高考為契機,把他逆風飛翔的勇氣和同學之間互助互愛的溫情,重新整合呈現。為了不在高考前夕過多打擾他複習備考,我和同事張端5月份便來到學校,完成主要的同期採訪和素材積累,高考前一天和高考當天再進行補充拍攝。

▲拼版照片:左圖,2012年3月3日在廣德市邱村鎮中心小學,愛心幫扶小組的同學將程東東抱上輪椅(新華社發);中圖,2020年5月28日在廣德中學,愛心幫扶小組成員雷嘯抱著程東東回教室(劉軍喜攝);右圖,2020年10月19日在巢湖學院,愛心幫扶小組成員抱著程東東來到教室(劉軍喜攝)。稿件在高考期間發出後,取得了很大的反響,但是這不是終點。2020年9月,程東東被巢湖學院錄取,這場愛心接力在大學校園延續,我和張端又多次深入大學校園,把溫暖的故事繼續呈現。

2021年,故事未完待續……

點擊連結「十年!無數雙溫暖的手將他從小學『抱進』大學!」,觀看報導守·尋

▲2020年9月15日,胡兆倫在烈士陵園裡打掃衛生(無人機照片)。

一座墓園,兩位老人,一人「守護」,一人「找尋」。

多年來,安徽省懷遠縣陳集鎮老人胡兆倫、年介濤,以各自的方式守護著胡劉烈士陵園裡的80多位烈士。

這是兩位老人的故事,他們因同一座烈士陵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位老人的故事,我分別在2013年和2019年報導過。2020年,我把兩位老人的故事以「守尋」為主題融合在一起,在烈士紀念日之際呈現出來。

▲2020年9月16日,胡兆倫(左)和年介濤一起查看烈士相關材料線索,為陵園裡的烈士尋親。

2013年,第一次見到胡兆倫,那年他81歲,身體硬朗。2020年,胡兆倫88歲,時光侵蝕下,老人的身體已大不如前,很多工作已無法完成,但他仍每天堅持來到陵園,走上幾圈,清掃落葉,擦拭墓碑。相比胡兆倫,年過七旬的年介濤正處於為烈士尋親、復原烈士姓名的「黃金時期」,對年介濤來說,復原烈士姓名只是第一步,他要「讓碑文上的烈士信息更加詳細,讓墓碑更有溫度」。

2021年,祝願兩位老人身體健康,「守尋」的故事更加溫暖。

點擊連結「烈士紀念日丨寸步不離地守護,馬不停蹄地找尋」,觀看報導歲月傳奇

▲在安徽省淮南市拍攝的志願軍老戰士周文(2020年9月24日攝)。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新華社多個部門聯合策劃「歲月傳奇」,為抗美援朝戰場歸來的70名老兵拍攝肖像照,用人物講故事、用影像說歷史,展現志願軍老戰士身上永恆的愛國情懷和英雄氣質。安徽分社承擔了3名老兵的肖像及視頻拍攝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分社4名記者分工合作,完成報導任務。

這次採訪,對我觸動最大的是87歲的老兵周文。周老和老伴對於我們一行人的到來很熱情。採訪持續時間較長,我們擔心老人體力不支,採訪間隙想讓老人多休息一會兒,但是周老卻說:「你們大老遠從合肥過來為我拍照,早點拍完,早點回家,我身體沒問題。」

結束採訪,收拾完設備,我們和周老告別。周老和老伴堅持把我們送到單元門口,雖然相處時間短暫,但是我能感受到這對獨居老人對我們的不舍之情,或許家裡的這種熱鬧,不知何時才能再現吧。

臨近分別,周老對我說了一句讓我哽咽的話,他說「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可能也是最後一次了」。那一刻,我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我努力睜著雙眼,生怕淚水奪眶而出。如今,還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大多數也都八九十歲的高齡,為「歷史留存」,讓我的工作更有溫度。

2021年,願所有老兵,身體健康。

音樂之光

▲2020年6月18日,王香君在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教視障兒童練習鋼琴。

雙目失明,沒有一點光感。一出生,她的世界就是一片黑暗,直到音樂為她帶來了一束光。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在看不見的世界裡,音樂是她最好的朋友。參加高考,舉辦個人音樂會,她讓我們看到盲人的更多可能。如今,曾經的學生成長為老師,帶領更多的「盲孩子」,去追尋那束音樂之光。

▲2010年5月31日,王香君(前)和她的小夥伴在合肥市逍遙津公園第一次乘坐旋轉木馬。

王香君是幸運的,從小到大,被愛緊緊包圍。作為記錄者,我也是幸運的,能夠用跨越10年的影像記錄、見證她的成長。2010年5月31日,在合肥市逍遙津公園,我為王香君拍下了第一張照片,畫面中,她和小夥伴們在旋轉木馬上享受著童年。那時的我工作不滿一年,初出茅廬,沒有足夠的經驗去站在更高的時間維度上把握她的故事。後來,香君參加高考、舉辦個人音樂會,我也都進行了記錄,但是我依然沒能把「用歷史的縱深關注人物個體命運的進程」作為一項工程去經營、打磨。雖然留有遺憾,但是已有的影像,也足以讓讀者看到時間帶給人的無限可能。

2021年,祝王香君指引更多的孩子找到音樂之光。

點擊連結「跳動的『黑白格』,譜寫這個女孩的追光樂章」,觀看報導

挑山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這是汪國真《山高路遠》裡最知名的一句詩。

在安徽省潛山市天柱山腳下,有一對夫妻,一步一個腳印,行走在大山裡,用自己的雙手和肩膀,擔起一家人的未來和希望,翻越了一個家庭脫貧攻堅的大山。他們的故事,就是這句詩最好的註腳。

「小人物,微視角,全程跟拍,本色記錄,從一個家庭的脫貧攻堅反映這一偉大工程帶給人們的福祉。」一位安徽省報的同行這樣評價這組報導。

▲2020年11月13日,徐勝利送貨到達天池峰後,返回楊月紅工作的平臺,與她一起吃午餐。

這組報導線索的獲得有著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挑山」的這個意象在我腦海裡存在了很多年。2020年8月份,我在天柱山採訪,在半山腰的振衣崗平臺,我看到幾名挑山工模樣的村民在等活,經過詢問發現其中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經詢問,這位挑山工的愛人恰好也在天柱山天池峰工作,為來往的遊客拍照留念。

天柱山是一座名山,風光無限,沒想到脫貧攻堅的故事也在這裡發生著。

經過與同事張端溝通,我們決定挑選一個好天氣再來跟拍,最終用了三天兩夜,成功完成報導。

▲2020年11月13日,徐勝利挑著物資前往天池峰。

「生活就像爬山,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臺階往上走;累了就停下來休息一下,積蓄力量,繼續上行,才能遇到更好的風景。」故事主人公如是說。我們從事新聞報導也是如此,只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2021年,祝脫貧後的你們,遇到更好的風景。

點擊連結「肩上挑著生活,他們一步一個臺階走向希望和未來」,觀看報導心燈

她,成長在一個盲人家庭,從小到大是父母的「拐杖」;她,矢志獻身特教事業,讓盲童學會自立自強,在學生眼裡,她是「媽媽校長」。她,是蕪湖市盲人學校校長席蔚菁。為了父親的遺願、為了盲校的孩子,席蔚菁20多歲時就挑起重擔,成為蕪湖市盲人學校的第二任校長。

▲2020年11月25日,席蔚菁晚上巡查完學生宿舍,走出宿舍樓。2012年9月6日,在教師節前夕,我曾經採訪過席蔚菁,那時的她正在幫新生報到。她自信的面孔、甜美的笑容,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八年後,在國際殘疾人日之際,我再訪蕪湖盲校時,學校已經搬了新的校舍。然而,席蔚菁還是那時的模樣,仿佛被時光「冷凍」。

音樂之於盲童真的是一扇窗,孩子們的音樂天賦在這裡得到了發揮。採訪中,我們感受到了盲人搖滾樂隊「黑眼睛」的力量,在一個故事的採訪中,幸運地發現了下一個故事。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恩賜。

▲2020年11月26日,席蔚菁在為盲生上課。席蔚菁說:「孩子們給予我的,是讓我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我能回報的,是用愛心點亮盲童的心燈。 」她說,她要拼盡一生辦好這所盲人學校,讓他們「看見」更加廣闊的世界。

作為記者,我也要保持一顆年輕、好奇的心,拼盡每一年。做有溫度的記者,記錄有溫度的人,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點擊連結「這盞心燈,我用愛為你點亮」,觀看報導

▲ 2020年7月15日,劉軍喜在長江抗洪前線採訪。 監製/蘭紅光

策劃/費茂華

編輯/侯俊、李夢馨、崔博文

相關焦點

  • 《歷史的溫度》:有鮮為人知的故事,有趣又有深度
    第一次接觸《歷史的溫度》是高中時期,原本對歷史不太感冒的我(把歷史當成一門考試科目),卻抱了這本書整整一個學期。起初,是渴望從裡頭知道一些其他同學不知道的事,這樣當我們談到一個歷史人物或者名人時,我就有了別人沒有的故事,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 江門殘聯:文明傳唱有故事!有溫度!
    我來告訴你。文明就在你身邊,在你的生活裡。簡單易懂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旋律這首傳遍江門的文明之歌你是不是也能唱上幾句?最近,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牽頭策劃和組織實施的「文明之歌大家唱」傳唱活動,吸引了全市多個系統單位的接力傳唱,大家紛紛曬出各自的作品,分享傳唱花絮和感受。
  • 85後北京女孩,將玻璃變成藝術品,講述有溫度的故事,獲國際大獎
    而在當下,於藝術家的靈感與巧手之中,它更是可以成為令人驚豔的藝術品,反射著自然的光芒,講述著有溫度的故事。用杜蒙的話說,是她在用這些能反射璀璨光澤的透明玻璃,講述心中有溫度的故事。「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就出生在老北京團結湖公園那一片。」
  • 《善良的天使》:將鏡頭對準普通人 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柯文思將鏡頭對準普通人,通過一個個平凡的故事探討中美關係的未來。柯文思表示:「這部電影一定會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A 英國導演一圓30年的「中國夢」柯文思從事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創作40餘年,獲得過4次奧斯卡提名、2座奧斯卡獎、16座艾美獎。1981年,年輕的柯文思入職美國廣播公司。
  • 拉薩:一個有「溫度」的城市
    歌舞劇《我們在一起》主要講述的是一位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藏族老人扎西在一次社區的聯歡會中,與剛畢業的基層公務員陳慧(小慧)相識,開啟了一個關愛空巢老人的暖心故事。精彩的演出深深感動了在場的觀眾。市民李女士對記者說,看到這麼精彩的演出,她非常地激動,「我所在的社區中也有很多鄰裡之間互幫互助的感人故事。
  • 鄉村裡的世界溫度,看《功夫學徒2》如何講述創新的中國故事?
    創新對外傳播敘事,傳承傳統文化精神,剛剛在芒果TV收官的《功夫學徒》第二季不僅記錄故事,也見證時代;不僅改變地方,也改變人。文:懸燈「你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把我們的一個苗寨,打造成為全新文旅融合的村落新地標,來吸引更多遊客,尤其是國際遊客。」
  • 身邊人講身邊事 這場微宣講有故事、有溫度、接地氣!
    紅網時刻長沙11月26日訊(見習記者 蔣雨岑)11月25日下午,長沙縣湘龍街道「愛在湘龍 都挺好」微宣講決賽在湖南師大附中星沙學校舉行,14位躋身決賽的選手現場角逐,動情地講述著「小故事」,傳遞著「大能量」。
  • 上遊•夜雨丨《藏地心跡》讀書分享會講述援藏人背後的故事
    《藏地心跡》讀書分享會講述援藏人背後的故事「達因卡的上空,有一條肉眼看不見的風景,一頭連著昌都,一頭連著重慶。1月10日下午,在新華傳媒九龍書城裡,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十佳主題圖書」獲獎作品《藏地心跡》讀書分享會上援藏幹部馬穎教授朗誦的這首詩,感動了現場的所有人,獲得了陣陣掌聲。講故事:詮釋信仰,一部有擔當有力量的書援藏是國家戰略決策。對口援建昌都,是重慶的光榮使命。自1995年開始,重慶已派出九批援藏幹部,對口支援昌都建設。
  • 有記錄以來「最熱年」!全球地表溫度達有記錄以來最高值 再高或致...
    有記錄以來「最熱年」!全球地表溫度達有記錄以來 值 再高或致災難時間:2016-08-18 15:10   來源:網易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有記錄以來最熱年!全球地表溫度達有記錄以來 值 再高或致災難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8月17日消息,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網站發布消息稱,NASA數據顯示,2016年7月是有溫度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 7月的平均地表溫度達16.4攝氏度,比20世紀平均地表溫度高0   原標題:有記錄以來「最熱年」!
  • 《說唱聽我的》用音樂肩負責任 讓說唱更有溫度
    8月30日,由湖南娛樂頻道和芒果TV共同出品的《說唱聽我的》高熱收官,憑藉一首《宇宙的宇陽光的陽》奪下冠軍寶座。作為今夏的「熱單製造機」,《說唱聽我的》一改往日叛逆,將視角對準親情、環保、家庭、文化等元素,用最樸實的語言讓說唱回歸本心,打造有溫度有力量的「愛樂之城」。
  • 太空有溫度嗎? 太空的溫度有多少?
    太空有溫度嗎? 太空的溫度有多少?時間:2017-01-11 12:48   來源:怪羅科普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太空有溫度嗎? 太空的溫度有多少? 宇宙空間浩瀚無際,如果未來有機會造訪外太空,你需要裹上什麼?地球上最冷的城市是俄羅斯的雅庫茨克,全年平均氣溫約零下50攝氏度。
  • 韓啟德院士:醫學的對象是人,要讓醫學有溫度
    醫學是有限度的。技術至上的盛行只能使公眾產生不符實際的過高期望,由此產生更多的失望;也讓醫者不能跳出技術的局限,對患者施以更多的人文關懷。醫學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時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關懷。
  • 前三季度全球海陸表面溫度達有記錄以來最高
    中國氣象網訊 據世界氣象組織10月23日發布的消息,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發布的全球氣候報告,9月全球海陸表面平均溫度超過過去136年以來任何一個月份,今年前三季度(1-9月)全球海陸表面平均溫度也打破歷史記錄。
  • 世界上溫度最高的記錄是多少?世界上七大洲的最高溫度又是多少?
    生活特別閱讀:世界上溫度最高的記錄是多少?七大洲的最高溫度又是多少?大家好,這裡是「青柳悅生活」!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世界上溫度最高的記錄是多少?在很早以前,世界上就有很多的科學家對地球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感到好奇,但關於最後的統計數據還是出現了一些誤導性信息。
  • 行星的表面溫度能有多高?這顆行星刷新了「記錄」,溫度接近恆星
    行星的表面溫度能有多高?這顆行星刷新了「記錄」,溫度接近恆星我們知道在宇宙當中的星體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恆星,另一類是行星。二者的區別就是恆星能夠發光放熱,向外釋放能量,而行星通常不能,而且通常恆星比行星的質量都要大上許多,行星一般也圍繞著恆星旋轉。
  • 做有溫度的科研 ——講述材料學院教師祖國胤的故事
    他始終認為,科研工作既要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做有高度的科研,也要面向市場需要解決實際難題,做接地氣的科研;既要有組織地開展科研,科學規劃統籌考量,也要營造有溫度的科研氛圍,注重人文關懷,讓有溫度升華為力量。祖國胤在規劃自己科研事業的同時,也在深思如何教學生愛科研、做科研。從學生到教師角色的轉變,促使他不斷思考:學校能給學生什麼,學生從學校能學到什麼?
  • AI賦能個性化教育 恐龍貝克讓兒童聽故事更有溫度
    AI 黑科技加持,復刻任何聲音從前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當他們想聽故事的時候,App 上總是有專業的主播帶來精彩的分享。而如今的孩子卻是更加幸福,因為恐龍貝克不僅可以讓他們想聽故事,更可以有「想聽任何人講故事」的權利。
  • 變頻器幹擾溫度探頭,溫度探頭距離現場70米,怎麼辦?
    變頻器幹擾的確是比較讓人頭痛的問題,但是一般也能處理好的,屏蔽線實際上作用沒有那麼大,而且接地時候,理論上你只能一頭屏蔽層接地,你可以試試不同屏蔽層接地方法,請關注:容濟點火器70米元的溫度探頭,如果加上線路折彎,可能布線長度超過100米,溫度傳感器的探頭一般都是熱電阻,熱電偶這些
  • 濟南: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那是2004年的九月份,拿到大學通知書的那一天,我興奮不已。要報到了,父母說第一次出遠門讓姐和姐夫一同前往,我們三人坐三、四個小時的火車到了濟南。初見濟南:天略顯得大了許多,人也多,車也跟著多了起來。報到完畢後,我與姐、姐夫在學校食堂吃了一頓不一樣的午餐,飯菜都是簡單的,對於我們小村莊來到省城的人來說感覺是不一樣的。飯後稍作休息送姐、姐夫離開學校,後來知道姐和姐夫當天也未離開濟南,好不容易來一趟濟南,要好好的看一看、逛一逛的。記得那是讀大一的冬天周末,幾個舍友勵志徒步登千佛山。
  • 2017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地球溫度第二高年份
    原標題:2017年地球溫度第二高,僅次於2016年哥白尼氣候變化局4日說,2017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地球溫度第二高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哥白尼氣候變化局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14.7攝氏度,比工業革命前高1.2攝氏度,略低於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即2016年。哥白尼氣候變化局由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運營,是首個報告2017年氣象狀況的國際氣象機構,所用氣象記錄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