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婷白 芸攝
劉偉在工作中。 本報記者 程遠州攝
汪繼元(右)在村裡和貧困戶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四郎志瑪(左)和駐村書記根呷在聊天。受訪者供圖
趙建峰和他製作的吉他。本報記者 蘇 濱攝
孫康(右一)與外籍員工正在交流。受訪者供圖
金麗娜在對基層流調員進行採樣培訓。李樂靜攝
翻完今天這最後一頁日曆,2020年就完結了。這一年對每個人而言,過的或許都是「意料之外的生活」。回望這一年,我們度過了怎樣的365天?
登臨檢疫 成了常態
■羅凱婷廣州白雲機場海關值機處航空器查驗二科副科長
我駐守空港衛生檢疫防線已經10年。2020年的工作異於往年,每一天的防護登臨檢疫、「2萬 」的運動步數成了常態,從最初的自己「怕」到「不怕」、再到勸慰別人也不要「怕」,口岸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今年我有3個特別的收穫。
第一個收穫是一張「醜照」。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都超負荷工作。有一天下班摘下護目鏡、N95防護口罩,同事驚呼:「羅凱婷你的臉好可怕!」於是給我拍了一張照片。登臨檢疫是國門最前線,防疫任務很重,要第一時間篩選出高風險旅客。厚厚的防護服、口罩和護目鏡長時間不能脫卸,臉上總會勒出深深血痕。現在帶得次數多了,臉上破皮好幾次,臉皮也就「變厚」了,不像一開始時皮膚有火辣辣的刺痛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醜照」不美,但是照片忠實記錄著海關人堅守一線的付出,我為我是其中一員深深驕傲。
第二個收穫,是我參與了「廣州疫情防控作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開發建設。當時疫情來襲、入境旅客激增,旅客在不同口岸部門、不同環節手寫提交資料、排隊繳納手續費時費力不說,準確度還低。我和同事用十幾天時間開發上線了「廣州疫情防控作業信息化管理系統」,一舉破解疫情防控「人海戰術」的困境,實現了入境旅客快速申報的全流程信息化,同時以海關「大數據」為基礎,成功推動聯防聯控部門數據共享、進出境旅客「一碼通關」。這是海關防疫工作的一大進步,這一抗疫「廣州經驗」已向全國海關推廣。
第三個收穫,是家人對我的支持。6歲的女兒上幼兒園大班,這一年我陪她很少,有時候下班回到家倒頭就睡。女兒曾給我看她畫的一幅畫,題目是「我的媽媽」,紙上歪歪扭扭地寫著:「我的媽媽是一名國門衛士,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這一年,女兒懂事不少。我虧欠家人,但也自豪,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給女兒責任和堅守的重要。
2020年就要過去了,對我而言,有得也有失。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失去的是自己的時間和家人的陪伴,但守護著大家的平安,何嘗不是在守護著自己小家的平安。
公衛管理 即將上線
■劉偉湖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公共衛生科副科長
年底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到醫院將伺服器配齊,我為之奔忙了半年多的公共衛生管理系統便可以投入使用了。這個系統中不少功能設計的靈感來自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線戰場,我相信它能夠讓醫院以後在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時更多一份從容。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向來是醫院的大敵。疫情之初,沒有人知道我們將要面臨的是什麼樣局面,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要「捕捉」的病毒具有什麼樣的特徵。
沒有標準、沒有檢測,只能瞎子摸象一般,我們就用最笨的辦法一點一點為疑似病例「畫像」。在這麼多年的工作中,我第一次帶上了N95口罩,第一次穿上了防護服,那時候我還沒有意識到,這將是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常態。
關閉離漢通道之後,發熱門診的就診量急速上升。隨著核酸檢測能力的提升,我和4位同事徹底進入了焚膏繼晷的「戰時狀態」。對每一位做核酸檢測的發熱病人,我們都要甄別信息、明確住址、核實病情,有時甚至需要到發熱病區裡找到已經上了呼吸機的病人,確認其家庭住址和密切接觸人。我們是不上一線的「排爆員」,經我們核實清楚的一個個「雷點」,在社會面的防控中被逐一排除。
那時候,我們往往一伏案就是十幾個小時,忙到腦袋都抬不起來。最多的一天,我們面對2000餘位需要逐一核實的病患,從早上7時連續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時,嗓子早已說不出話來,眼睛早已通紅腫脹。但是天一亮,工作繼續。
從前年開始,我就琢磨著搭建醫院公共衛生管理系統的事。今年醫院重啟此事,我將抗疫中發現的一些亟待彌補的短板提了出來,和團隊一點點地完善方案。在新的系統中,我們加強了對病人信息的核實,納入了人工智慧分析模塊,為醫生上報涉公共衛生的病例提供了更為全面的提示和參考。
未來,我希望這套公共衛生管理系統能夠早日上線,更好地為公共衛生保駕護航。
本報記者程遠州整理
辛苦三載終於脫貧
■汪繼元新疆和田墨玉縣烏爾其鄉霍什阿瓦提村第一書記
「汪書記,鄉扶貧辦剛打來電話,說咱們村通過墨玉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驗收了!」今年8月23日,村裡的扶貧幹部第一時間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我。
「太好了!終於完成了組織交給我的任務!」我激動地說。這是我今年聽到的最好的消息了。為了這一刻,我和我的工作隊隊員整整奮鬥了3年。
2018年年初,我主動請纓,來和田墨玉縣駐村。惡劣的自然環境、鬆散的村兩委班子、巨大的語言障礙、極高的貧困發生率、1800元的村集體年收入……如此落後,怎樣才能脫貧?我開始認真思考。
想脫貧,要先找到致貧原因。於是,我帶著工作隊隊員深入到全村家庭,挨家挨戶入戶走訪,詳細了解村民們的具體情況。
要想脫貧致富,發展產業、增加就業是關鍵。於是,我積極協調引進適合婦女工作的企業在村裡落戶辦廠,又籌措資金建設了近2700平方米的夜市,提供了超過300個就業崗位,既解決了我們村婦女的就業難題,還帶動了全鄉的婦女就業。
同時,我們加強國家通用語言及技能培訓。隨著可以用普通話交流的村民越來越多,主動外出就業創業的人變多了,觀念漸漸由「要我脫貧致富」變為「我要脫貧致富」。經過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252戶120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脫貧,人均年收入由2018年初的7444元增至今年的10341元,村集體收入超過了18萬元。
如今的霍什阿瓦提村煥然一新。雖然3年來,我拖著身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的身體,將住院治療時間一推再推,將無數個節假日變成工作日,沒有辦法陪伴家人,但看著村民的日子一天天變好,村裡的水渠越修越長,村裡的路越來越寬,村民們的笑容越來越燦爛,我就覺得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竇小鋒整理
醫療扶貧助我脫困
■四郎志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榮須榮恩村村民
我今年64歲。2020年2月15日,我們縣退出了貧困序列,住上了新民居、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穩定電,就連生病吃藥也有地方為我們埋單。多虧現在的政策好,讓我們走出貧困。
在榮須榮恩村,我家是「因病致貧」的典型戶。一家六口,我常年生病沒有勞動力,兩個女兒要照顧家庭無法外出務工,導致整個家庭的生活拮据困難,是醫保政策給我們家解除了後顧之憂。
今年8月,在我們村任第一書記的縣人民醫院護士根呷她姆來家裡走訪。看見我躺在病榻上,面色蠟黃、極度消瘦,從事過臨床工作的她憑經驗判斷我患有嚴重的腸道疾病,當即撥通了縣醫院外科醫生代西華的電話,把我的情況告訴了他。經過協調,我住進了縣人民醫院,被診斷為胰腺癌。省級幫扶醫生和本院醫務人員給予積極治療,病情得到控制。這次住院的醫療總費用是24881.95元,其中城鄉居民醫保統籌基金報銷14428.68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報銷1678.15元,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報銷3744.59元,醫療救治報銷1174.71元,合計報銷了21026.13元。
「黨和政府的醫療保障扶貧政策實在是太好了!以前村民患大病,要麼全家致貧,要麼放棄治療。現在醫保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們這些窮苦百姓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我雖然患上了惡性腫瘤,但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如今我的身體狀況有所好轉,孩子們紛紛外出務工,人均年收入達到7200元,易地搬遷讓我們住上了新房。看著家裡的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幸福感和獲得感油然而生。
胡筱紅整理
疫情期間堅守海外
■孫康中鐵二十局安哥拉國際公司萬博事業部業務負責人
2020年是我在安哥拉工作的第三個年頭。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身在海外的我憂慮自然不少,但身邊也不乏讓我深深感動的人和事。
作為一名中國建設者,我和堅守在海外的同事們相濡以沫,共度時艱。經過大家的辛勤勞動,我們承建的安哥拉卡賓達供水項目順利竣工,為當地60萬民眾提供健康的自來水。卡賓達供水工程正式送水那天早上,我在西芬布村看到村裡上百號人早已簇擁在取水點。頭頂水桶的家庭主婦、手捧塑料瓶的孩童看著清潔的自來水噴出的那一刻,每個人臉上都露出開心的笑容。
疫情期間,我們制定了應急預案,成立了防控疫情小組,配備職業醫生和專業救護車,安排專人在施工現場進行防疫宣傳和職業健康培訓,確保防疫措施到位。當時,我還作為一名援建志願者,和同事們參與了安哥拉萬博疫情防控醫院建設任務,為當地疫情防控工作貢獻了中國力量。
疫情防控萬無一失,我們的工程施工也絲毫沒有「掉隊」。今年,我們承建的奎託中學、盧班戈小學、卡貢達學校等當地民生工程全部按期交付使用。走在街上,當地的民眾看到我身穿印有「CR20」(中鐵二十局的英文縮寫)字樣的工作服時,大老遠就豎起大拇指:「謝謝您們,中國朋友!」
對我個人來說,2020年最開心的事是在老家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由於身在國外,很多事情只能拜託父母辦理,讓他們操了很多心。我希望新的一年把新房裝修好,讓我的小窩更溫馨,讓我的愛情更圓滿;希望我的企業取得更好成績;希望疫情儘快過去,讓我早日回國。
為了流調不眠不休
■金麗娜北京海澱區疾控中心傳染病地方病控制科主管醫師
63頁2.5萬字!這是今年北京新發地疫情暴發時,我們海澱區流調組為一名新冠核酸檢測陽性患者出具的流調報告。在這份報告背後,是30多名流調人員和上百名社區工作者幾天幾夜的不眠不休。
流調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回想從7月2日下午2時50分左右接到流調任務,到7月3日早上7時完成初步報告,確認身份、核實軌跡、調取監控、環境採樣……流調組工作人員分兵多路,日夜奮戰,為的是不漏掉任何一處高危人群。
由於該病例需要回憶的時間將近一個月,期間多次外出,密接者眾多;又因輿論影響,她本人情緒較為激動,這些都給流調工作加大了難度。但我們還是克服困難,在短短一天內,初步還原了患者近一個月的行動軌跡,追查到204名密切接觸者。隨後通過完善其活動軌跡,又排查出311個密切接觸者,全部第一時間採取了措施,密接者無一人發病。
回想這一年,留給我們的記憶可以說是驚心動魄、艱難又深刻。作為一名疾控人員,一旦接到任務,就意味著沒有周末,沒有假期,沒有正常下班時間,沒有正常睡眠時間,孩子交給老人,電話一響,無論幾時都要立即起來工作。這一年,我看到了疾控人默默無聞的付出,體會到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決心!
本報記者賀勇整理
製造吉他無怨無悔
■趙建峰貴州正安娜塔莎樂器製造有限公司負責人
2020年真是頗具挑戰性的一年。
年初受疫情影響,公司的發展計劃被全盤打亂,吉他營收同比下滑30%左右。但事情也有好的一面:我們迅速調整方案,將吉他質量放在第一位,全力研發自己的品牌,使得整個團隊進一步磨合,產品把控更加熟練,下一年的營收保準能翻番。
我們原本計劃在今年擴建廠房,擴大產能,提升市場佔有率,不料疫情打亂了節奏。為把影響降到最低,需要重新審視公司的發展。幾次會商,大家一致認同,做好產品是第一位的,產品過硬意味著高復購率,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都能保持競爭力。
於是,我們聚焦產品本身,改進生產工藝,提升整體品質,形成集創意、設計、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復產復工後,公司從未停止運轉,所有團隊專心打磨質量,提升品牌認知,把底子打牢。
目前,公司九成以上的市場分布在國內,除了電商,線下專賣店超過30家,經銷商有200多家。正常情況下一年能賣3萬把吉他,但受線下琴行關閉近六成的影響,今年只賣出不到2萬把,營收不足2000萬元。
儘管損失不少,但未來依舊光明。依靠全年的研發沉澱,公司的產能、品質又上了新臺階。我們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目前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均有合作意向。這段時間,我們還跟銷售方合計了2021年度的訂單,保守估計,營收會在4000萬元以上。現在公司有100多名員工,包括不少當地的貧困戶。
我希望公司未來能好好發展,既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又要讓中國吉他走向世界。
本報記者汪志球蘇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