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堅林間正道
「共產主義」一詞原意為「公有」「公共」。「共產主義」漢字最初在日文中出現。第一個提出和使用「中國共產黨」名稱的是蔡和森。第一個提出中國共產黨有兩大使命的是李達。
「共產主義」的原初含義
「共產主義」一詞源於古代拉丁文communis,意為「公有」、「公共」。
19世紀30年代法國工人秘密團體開始把「共產主義」用作他們要努力爭取的在消滅資本主義之後實現的理想社會的目標。19世紀20、30年代,在法國、英國開始流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術語。當時的「共產主義」一詞,一般是指通過生產資料(有時也包括生活資料)公有的辦法來建立社會平等,主張取消財產不平等。
按《德華大辭典》解釋,德文Kommue有「公有公用」、「公社」的意思,如「原始公社」、「巴黎公社」。在《共產黨宣言》中,「共產主義」的德文是Kommunismus。
起初「社會主義」主要在有產階級知識分子當中流傳,「共產主義」更多的在工人當中盛行。
「共產主義」漢字最初在日文中出現
19世紀70年代之後,西風東漸,「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共產黨」等詞都是日本人採用繁體漢字譯為日文。日本學者加藤弘之於1870年在《真政大意》中用日文片假名音譯西方「社會主義」一詞,西周於1871年在《百學連環》中意譯為「會社之說」,福地源一郎於1878年6月《東京每日新聞》上第一次用漢字意譯為「社會主義」。
有關日文版《共產黨宣言》的譯詞研究,日本前國立國語研究所研究員宮島達夫有一篇重要文章《〈共產黨宣言〉的譯詞》[18],他比較了各個日文版本後,對譯詞的演變過程做了詳盡的分析。他說:通過比較《共產黨宣言》的日文譯本可以看出近代日語的變化。出於這一目的,他在論文的附錄裡按時代順序列出了120多條譯詞的演變情況以便對照。比如,就「共產黨」「共產主義」之概念,日文最先是在1870年加藤弘之的《真政大意》裡出現音譯的コムミュニスメ,後經過「共同黨」(1878)、「貧富平均黨」(1879)、「通有黨」(1879)、「共產論」(1881),在1881年植木枝盛的文章(《愛國新志》第三十四號)裡出現「共產黨」一詞,隨後在1882年城多虎雄《論歐洲社會黨》(載《朝野新聞》)裡同時出現「共產黨」「共產主義」的字樣。
石谷齋藏在1891年出版的《社會黨瑣聞》一書裡,介紹了當時著名的社會主義文獻,其中對《共產黨宣言》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1893年,深井英五在《現時的社會主義》一文裡介紹過《共產黨宣言》。1898年10月日本社會主義運動的傑出領袖之一幸德秋水與其同志共同創立了社會主義研究會,並分別在1901年和1903年發表了《帝國主義》、《社會主義神髓》等文章。1904年11月13日,日本《平民新聞》周刊第53號,為紀念該報創刊一周年,發表了堺利彥和幸德秋水從1888年賽·穆爾從德文版《共產黨宣言》譯出的英文版翻譯為日文的《共產黨宣言》(第三章未譯)。1906年3月,堺利彥在他主編的《社會主義研究》創刊號上再次刊登《共產黨宣言》全譯文(補譯了早先略去未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三章),僅在文字上對1904年版作了部分改譯。1907年即出版了該書日文單行本。日本人把英文Communism譯為「共產主義」。他們當時把「共產」的「產」解釋為「財產」的「產」。後來,共產黨按這個意思,把一切財產都收歸公有。而這並非communis的本義。
「共產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
嚴復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其中有:「夫蜂之為群也,『為近世以均富言治者之極則也』;『然必事各視其所勝,養各給其所欲,平均齊一,無有分殊』。」可見,嚴復把共產主義理解為一種「平均財富、平均分配」的學說。
康有為把近世的工人與資本家的鬥爭看成是一種貧富之爭,把共產主義說成是「均產之說」。
1901年1月,中國留日學生主辦的《譯書彙編》雜誌第二期譯載有賀長雄的《近世政治史》一書中的《社會黨鎮壓及其社會政策》一文,文中提到「共產黨」一詞,有人猜測「共產黨」的概念大概由茲沿用。
1903年3月,上海廣智書局出版了日本福井準造著、趙必振譯的《近世社會主義》,稱《共產黨宣言》(譯作《共產主義宣言》)「為一大雄篇」,並摘引了《共產黨宣言》最後一段話:「同盟者望無隱蔽其意見與目的,宣布吾人之公言,以貫徹吾人之目的,惟向現社會之組織,而加一大改革,去治者之階級,因此共產的革命而自警。然吾人之勞動者,於脫其束縛之外,不敢別有他望,不過結合全世界之勞動者,而成一新社會。」就現有資料來看,這是《共產黨宣言》最早的一段中譯文。
1905年11月,《民報》登載「蟄伸」(即朱執信)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闡述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內容,節譯了《共產黨宣言》的十大綱領。
1906年6月,《民報》第5號登載宋教仁的《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最後一段話,譯文為:「吾人之目的,一依顛覆現時一切社會組織而達者,須使權力階級戰慄恐懼於共產的革命之前。蓋平民所決者,惟鐵鎖耳,而所得者,則全世界也。」「萬國勞動者,其團結。」這一譯文比趙必振所譯更為準確。
《共產黨宣言》中文版最早的兩個譯本都是根據日譯本翻譯過來。1907年,署名蜀魂的留日學生即把該書譯為中文在東京由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1908年1月,留日學生劉師培創辦的《天義》報第15期發表民鳴從日文翻譯的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寫的序言,加有編者按:「《共產黨宣言》,發明階級鬥爭說,最有裨於歷史。此序文所言,亦可考究當時思想之變遷。欲研究社會主義發達之歷史者,均當從此入門。」同年2—5月該報第16—19期合刊號上發表民鳴譯《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全文,題為《紳士與平民》(今譯資產者與無產者)。劉師培寫了序,云:「觀此宣言所敘述,於歐洲社會變遷悉靡遺,而其要歸,則在萬國勞民團結,以行階級鬥爭,固不易之說。惟彼之所謂共產者,系民主制之共產,非無政府制之共產也,故共產主義漸融於集產主義中,則以既認國家之組織,致財產支配不得不歸之中心也。由是共產之良法美意亦漸失其真。此馬氏學說之弊也。」同年,《天義》報出版了《共產黨宣言》中譯本。
1911年12月,江亢虎在《社會》雜誌上發表《社會主義商榷案——社會主義商榷之商榷》,指出:「共產主義乃社會主義之中堅,蓋社會主義固直接緣經濟之不平等而發生者也······均產主義、集產主義,其方法不如共產之善,故雖以共產主義為社會主義不祧之宗可也。」「共產主義之作用,必須根本上改革現在之經濟制度,而舉個人私有者悉變為社會公有者。」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共產黨宣言》在中國開始出現部分中譯文。如1919年4月6日《每周評論》第16號發表舍(即成舍我)摘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二章「無產者和共產黨人」的最後幾段,指出:「這個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和最重大的意見······其要旨在主張階級鬥爭,要求各勞工的聯合,是表示新時代的文書。」李大釗於5、11月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思想。同年11月1日出版的《國民》雜誌第2卷第1號刊出李澤彰摘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年底北大學生羅章龍從德文譯的《共產黨宣言》節本曾經有油印本流傳。
1920年1月,陳獨秀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借了一本英文版《共產黨宣言》,帶到上海,當他得知一位青年陳望道正在依據日文版《共產黨宣言》進行翻譯時,就託人把英文版《共產黨宣言》交給陳望道參考。1920年8月,上海的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了陳望道從日文本並且參照英文本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全譯本,兩個月之內就印刷兩次,迅即售缺。隨後多處翻印,重印過20多次,廣為流傳。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前後,陳獨秀寫信給李大釗、張申府,介紹了上海的建黨工作情況,並與他們商量黨組織究竟採用什麼名稱為好。李大釗認為,「俄國社會民主黨已改稱共產黨了,其他一些國家原來叫社會黨的也準備改稱為共產黨。」並徵求了共產國際代表魏倫斯基的意見,認為還是叫共產黨好。
第一個提出和使用「中國共產黨」名稱的是蔡和森。蔡和森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1920年9月16日寫信給毛澤東,闡述了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三個步驟。
第一個提出中國共產黨有兩大使命的是李達。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創辦了由李達主編的《共產黨》月刊,李達在《短言》中明確提出:「我們共產黨在中國有兩大使命,一是經濟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
1920年11月的《中國共產黨宣言》提出:「共產主義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的社會。但是要使我們的理想社會有實現之可能,第一步就得剷除現在的資本制度。要剷除資本制度,只有用強力打到資本家的國家。」
作者:林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高端智庫特約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