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傳入中國時叫什麼?體現了天朝意識!

2020-12-04 讀史品生活

西方飲食傳入廣州、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較早,對其居民的日常飲食生活的影響也較大。

而北京作為首都,受封建政治統治和傳統文化的束縛,西方飲食傳入較晚,發展較慢。至20 世紀初,北京地區的西方飲食日益增多,其中食品以西餐、麵包為主,飲料以香檳、紅酒、咖啡為主。

傳入北京地區的西方飲食以西餐為主。西餐泛指傳入中國的歐美國家的飲食。《清稗類鈔》記載:

「國人食西式之飯,曰西餐,一曰大餐,一曰番菜,一曰大菜。光緒朝,都會商埠已有之。至宣統時,尤為盛行。」

嘉慶中葉張問安作《亥白集》中有詩云:

「飽啖大餐齊脫帽,煙波回首十三行。」

便是對當時廣州受西式生活方式影響的描寫。

至道光年間,趙文恪記載其遊歷廣東時的情形寫道:

「是時粵省殷富甲天下,洋鹽巨商及茶賈絲商,資本豐厚。外國通商者十餘處,洋行十三家......終日宴集往來,加以吟詠贈答,古剎名園,遊覽幾遍。商雲昆仲又偕予登夷館樓閣,設席大餐,酒地花天,洵南海一大都會也。」

由此可見,當時廣州商界便已經以吃大餐為一種時尚了。

20 世紀 20年代左右,西方食品在北京地區日漸普遍。美國學者甘博在 1918 至 1919 年進行北京社會調查時,發現:

「在幾年前,北京根本找不到外國食品,而現在由東方飯店提供正宗的正餐服務,同時在新世界的一些餐館、東安市場、其他市場以及在南城地區的飯館都或多或少地可以供應整套的西餐菜餚。冰淇淋店也已開張。」

當時中國西餐館所售西餐有炸豬排等西式菜點和西式套菜等。西式套菜,又叫公司菜,是用於宴會的西式套餐的名稱。

「公司菜,西餐館有之,餚饌若干品,由館中預定,客不能任意更易,宜於大宴會,以免客多選餚之煩瑣也。」

傳入我國的西餐一般都採用外國進口的食物原材料,融合中國的傳統烹飪方法,並非純正的西餐。

「今繁盛商埠皆有西餐之肆,然其烹飪之法,不中不西,徒為外人擴充食物原料之販路而已。」

這種不中不西的西餐館卻很對國人的口味,正如梁實秋評價森隆西餐館的西餐時所說:

「西菜很特別,中國菜味十足,顯得土氣,吃不慣道地西菜的人趨之若鶩。」

傳入北京地區的西餐不僅融合中餐的烹飪方法,在就餐禮儀上也實現了「入鄉隨俗」。

西方餐飲聚會時,以女主人為基準,其右手邊為上座,左手邊次之,但是,「我國普通西餐之宴會,女主人之入席者百不一觀。」

由於西餐融合了中餐的特色,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同時又可以滿足北京居民對西餐的好奇感,因此頗受推崇。

據梁實秋回憶,北京的中興號本是一家絨線鋪,老闆姓傅,後將絨線鋪改為中興茶樓,不久就開始經營西餐。開始是賣咖喱雞,後來則賣牛扒,生意十分紅火。

「那時候在北平,吃西餐算時髦,一般人只知道咖喱的味道不錯,不知道咖喱是什麼東西,還以為咖喱是一種植物的果實,磨成粉就是咖喱粉,像咖啡豆之磨成咖啡那樣。」

由於對西餐抱有一定的好奇心,加之西餐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時尚,因此西餐受到當時一部分人的追崇,葆榮齋、起士林、國強等西餐館在北京也逐漸建立並發展起來。

民國以後,傳入北京地區的西方飲食逐漸增多,以麵包、咖啡、布丁等為主。由於西方飲食製作簡單,快捷方便,易於便攜與保存,因此火車飯車多售賣西餐。

北寧鐵路飯車所提供的一日三餐,以西式食品為主,且價錢較高。至於布丁等西式小吃,《京華春夢錄》裡記載道,北京「擷英、美益等菜館及西單車站之餐室……所造點飢物,如布丁、涼凍、奶茶等品,偶一食之,芬留齒頰,頗覺耐人尋味。」

此外,當時的報刊對於西式食品也頗為推崇。

1934 年《玲瓏》雜誌推薦的養生早餐為麵包、牛油、乳酪、牛乳、沙丁魚和雞蛋,且指出:

「上列各種食品,均系晨餐要品,對於營養,有重大功用,若能每晨不間斷作為長時期之食物,則雖身體瘦弱,亦可一易而為強健之軀幹也。」

由此可見,當時的報刊對於西方食品是比較推崇的。

運營/影子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稱外國人叫老外,那麼外國人管中國人叫什麼?看完漲知識!
    中國人稱外國人叫老外,那麼外國人管中國人叫什麼?看完漲知識!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中國人講他們的故事的時候,他們來自哪個國家,是男是女總是很少,天朝人民都稱他們為「老外」。中國人稱外國人叫「老外」,那麼外國人叫中國人什麼?
  • 西餐燉牛肉的正確做法
    在中餐中,有燉、燉等烹調技術,沒有紅燉菜這樣的烹調方法,被稱為西餐。因此把燉牛肉稱為中國菜是一種典型的認知錯誤。西式熱菜有紅燒菜的風格,通常是用煮熟的西紅柿或紅粉和更少的番茄醬做成。因此早期的燉牛肉(西餐中不叫牛腩)不是用番茄醬做的,這種顏色是從煮熟的西紅柿中提取出來的,西紅柿在油炸前經過燙和去皮。在紅燒菜的後期製作中,紅亮的顏色比番茄醬的顏色要多。
  • 西餐中常見的香料和對應的英文
    月桂葉(Bay leaf):中國人管月桂葉叫香葉。97年我去武夷山的時候,當地人管月桂樹叫搖錢樹。一般在超市買到的都是曬乾的葉子,很少看到有新鮮的葉子賣。  高良姜(Galanga):也叫良姜,其形狀與生薑類似,色澤偏紅,在廣東,雲南等地有栽種,常見於印尼和馬來菜中。
  • 中國的十二生肖傳入越南後,越南有了貓年
    抑或是「老鼠背信棄義,沒有叫貪睡的貓」的故事?但真正科學解鎖這個問題,了解貓的歷史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關於貓,最早可回溯至七千年前的埃及:1922年,大英埃及考古學院,在古埃及劃分的上埃及地區,進行發掘,在巴達利找到了距今7000年的貓骸骨。
  • 又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西方的書寫工具與中國軟筆的不同,一直是由硬筆書寫主導的。公元700年左右,隨著羊皮紙的發明和應用,墨水技術的傳入,歐洲人最初是用蘆葦管寫字的,翎管筆的產生是為了改進蘆葦筆的吸水性能。翎管是用動物的羽毛,最常用的就是削尖的鵝毛蘸取墨水進行書寫,這一用就是千年。鋼筆的發明:十九世紀鋼筆的誕生。
  • 《幾何原本》歷600餘年完整傳入中國
    但是,回顧這段過程,總的來說,也還算順利,因為這個過程中基本未遇到排斥傳入的事件。相反,從《幾何原本》傳入之後的反應來看,其還是相當受歡迎的。《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時期偉大的數學家歐幾裡德(Euclid,約公元前330—公元前275)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寫成的一部數學經典之作,在歷史上 有數學家的聖經之稱。
  • 學西餐推薦到武漢文昌西餐培訓學校
    西餐發展史:現代西餐的形成、特點及科學性;現代西餐廚房的結構。2.現代流行的西餐原料(水產品、肉製品、家禽、野味、家畜、蔬菜、水果、奶製品、調味品、香芋、酒)3.怎樣吃西餐(餐具的使用、禮儀及注意事項);西餐常用的十幾種烹調方法;食品衛生法知識。4.西餐早餐零點菜餚製作(各類蛋類、班戟、土豆餅、果汁、煎土司雞翅、雞米花)5.
  • 為了佛教能傳入中國並迅速發展,且信徒多於其他後來傳入的教派
    導讀:為了佛教能傳入中國並迅速發展,且信徒多於其他後來傳入的教派,看看此文就明白了。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 什麼是意識?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將潛意識帶入意識即為療愈
    在人生的每一天中,所說所感和所做的事情多少是由自己潛意識控制的,更重要的是又有多少是不受意識控制的,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大腦裡面的行為99%發生在意識之外。換句話說我們對事情所做出的反應以及所作出的決定,大部分是憑著我們之前在頭腦裡面形成的經驗跟思維的慣性,在慣性的作用下,思維好比是陽光下的噴泉,但是在空中做了短暫停留以後,再次回落到意識所產生的池塘。
  • 辣椒傳入中國與湘川菜系的形成
    辣椒的傳播不僅促進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推動了中國的飲食革命。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礎上, 梳理了歷史時期中國飲食文化中的辛辣調料, 探討了辣椒傳入中國的時間、路徑, 尤其是在湖南、四川兩省的傳播, 並重點分析了辣椒傳播對湘川菜系形成所施加的影響。
  • 四川人無辣不歡,在辣椒傳入中國前,他們吃的調料是什麼?
    中國飲食文化很有地域特色,比如北方人喜歡吃鹹,南方人喜歡吃甜,而作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當地人則酷愛辣椒。但小夥伴們可能不知道,辣椒並非中國的本土物種,在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至於落戶四川,已經到了清朝乾隆時期。那在辣椒進入中國前,四川人在吃什麼呢?
  • 在辣椒傳入中國以前,川菜和湘菜是什麼味道?
    除了中國傳統的魯、川、粵、蘇、浙、閩、湘、徽八大菜系外,來自外國的炸雞漢堡等也都成為了並不稀奇的食物。在享受著全球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很多常見食材來到中國的時間比很多人想像的更晚。比如說,川菜等菜系中應用非常廣泛的辣椒,就直到明朝時才傳入中國。
  • 畫師大手百種風格繪出不一樣的「天朝妖怪圖鑑」
    二次元圈子的小夥伴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最近一個新的話題「天朝妖怪圖鑑」正在圈中瘋傳,粉絲眾多的畫師大手們在畫,剛入門的新人小透明也在畫,有彩繪有素描,有寫實派也有萌系Q版,近百種不同風格的美圖連綴成了一篇獨特的「天朝妖怪圖鑑」。
  • 茅臺旗下「天朝上品」涉嫌傳銷透支品牌形象 鐵腕瘦身計劃「雷聲大...
    近日,茅臺集團子公司茅臺技術開發公司控股的「孫公司」 天朝上品酒業(貴州)有限公司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圍繞著天朝上品的爭議聲浪除了價格虛高、價格體系混亂外,還有涉嫌傳銷及金融詐騙。一位爆料者表示,他就因為天朝上品被自家親戚洗腦,洗腦套路涉及交錢返現、炒酒票以及半年回本等方式,「自從親戚也弄什麼這酒就天天給我們洗腦了,什麼讓我們交點錢每天返現,半年返回本人錢」,爆料人指出,天朝上品貴人酒的銷售模式中透著濃濃的傳銷套路。
  • 維新、革命與西餐:如何用味覺跟上維新運動的風潮?
    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對待西餐的態度,成為近代中西相遇、牴觸、融合的生動縮影。 作者|王詩客 摘編|張進 法國傳奇政治家和美食家布裡亞-薩瓦蘭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
  • 「亡羊補牢」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安全意識 其中「亡」的意思是?
    支付寶螞蟻莊園12月2日最新答案是什麼呢?今天一共有兩道題,其中一道題為:「亡羊補牢」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安全意識,其中「亡」的意思是什麼?這個亡字,表面上看是死亡的意思,但是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下面就快和小編一起來55手遊看看吧!
  • 西餐講究的「美拉德反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西餐講究的「美拉德反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沒擼過串兒,還叫什麼夏天?隨著7月的步入,開啟了三伏的桑拿模式。夏日標配就是「啤酒小龍蝦」。其實,褪去了白天的炎熱,晚風裡夾雜的香氣,那就是燒烤的味道呀。
  • 2018奮鬥開門紅搶佔三千天朝上品門店 全國經銷商新年啟動大會 暨...
    2018奮鬥開門紅搶佔三千天朝上品門店全國經銷商新年啟動大會暨「溫暖中國」全球貴人春節大聯歡━ 圓滿落幕 ━2月24日,由天朝上品冠名的溫暖中國「2018全球華人故鄉情春節大聯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在海內外掀起了天朝上品溫暖中國人的熱潮。
  • 辣椒傳入中國以前,川菜等以辣為主的菜系怎麼調味
    那麼作為「舶來品」的辣椒是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而人們食用辣椒最早的時間是清朝乾隆年間。就讓我們以川菜為例,看一看在辣椒傳入中國之前,對辣需求極大的川菜等菜系是怎麼調味的?那又怎麼滿足人們的辣味需求呢? 在辣椒使用於川菜中之前,川菜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而這三個階段中,每個階段體現的調味特色都不一樣。
  • 西餐裡半生不熟的「太陽蛋」,教你正確吃法,不會鬧笑話
    在過去要想嘗試一次西餐可是真不容易,首先西餐廳的數量是十分稀少的,僅有的一兩家名氣也不一定比各大中餐飯館響亮,另外西餐的價格相對昂貴,如果想吃飽又吃好最少得準備好半個月的工資,還有一點更為重要,那就是很多人並不喜歡並且接受不了西餐的形式和味道,覺得沒有中餐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