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翁洩天機:道家與禪門理通法融,能覺悟到這一點,必是大根器者

2020-12-04 仙翁洩天機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名叫《讀老子》,內容為:「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大概意思就是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是老子親口說的,可是如果老子是智者,是得道的人,那為什麼他還要說呢,為什麼還有留下老子五千言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開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大道,如果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那就不是真的大道了。

可是儘管老子明白這個道理,他仍然還是選擇用自己的語言,把他對大道的感悟,儘可能準確恰當地記錄了下來,傳於後世,這是為什麼呢?

同理,佛教禪宗的宗旨便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見性成佛。這說得很明白啊,禪門以覺悟為根本,不立文字,不以言傳以心傳。

按理說,禪宗留下來的文字應該最少才對,可是縱觀佛家流派以及佛教發展史,你會發現,禪宗留下來的文字和公案卻是最多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通常意義上講,喜歡談經論道的人不是智者,是還沒有明白的人,真正的智者都是沉默的,這是沒錯的。

因為真正開悟的人,真正得道的人,他不需論也不需說,而且還可以很自信地講,他內在真實的感悟,勝過一切的高談闊論。

真理不辨自明,懂不懂自己心裡清楚,所以他也懶得和誰去辯論,甚至連話都不想說,他只會專心的提升自己的修為,然後遇見有緣人交流幾句,就足夠了。

其實很多真正達到高境界的人,他就是這麼一個狀態,就像老子這樣的隱士,就像很多佛門裡的高僧。

你要是按照佛門裡的大小乘標準來看,你就會覺得這人的境界,還只是落於小乘,因為你大乘是需要的普度眾生的啊。

可是,大俗與大雅難辨,大乘行到極致,其實和小乘在外在狀態上,基本沒什麼兩樣,只是在內在狀態上有著天壤之別。

那是一種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愛不愛的無為境界,對善惡、是非、對錯,都持一種中性的態度,所以佛家大乘的最高境界,和道家的無為境界是相通的。

無為,不是毫不作為,而是知道與明白,世間萬物的運行過程中,包含著自正的特性,而不妄加幹涉, 為而不妄為。

世間萬事皆有因果,或迷或悟只需選擇,有緣者不點自悟,無緣者萬言難覺,又需要刻意的去做些什麼呢?

你之所以能覺悟,不是因為某個人給你點撥了某句話,而是你自身的福報與慧根具足了,所以你才遇到了某個緣分,然後你就因此醒悟得度了。

而不是因為,佛普度眾生,菩薩普度眾生,所以你因此而得度了,佛菩薩再厲害,他也只是個外緣。

一個人能覺悟,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他內在福報因緣具足了,所以佛菩薩的話,他才能聽得進去。所以佛說:「度盡一切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我滅度者。」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佛門中的普度眾生,也只是菩薩的一個修行法門,它還不是根本,學佛的人發菩薩心救一切眾生,救了一切眾生,但心中不應存有「這一切眾生是我救」的念頭。

如果思想上有「我滅度一切眾生「的想法則是著四相,著於六塵粗物,有求佛果之心了。

所以再回到最開始討論的話題,真正覺悟的人,真正得道的人,他都是很沉默的,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他也不是完全沉默,而是一種處於無為的隨緣,他不是刻意去做,而只是在合適的時機,扮演了一個恰當的角色,僅此而已,這才是不著法相,不著功德相,反而會有功德。

那麼,老子留下五千言,禪門留下諸多經典,也都是一種隨緣,不立文字的同時,也不離文字,知者不言的同時,也言之有道。

相關焦點

  • 道家神仙起源——南極仙翁
    南極仙翁道教是一種重生、樂生的宗教,長生不老是道教徒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南極仙翁就是執掌人間壽辰性命的天界神仙,也稱為南極仙君,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南極仙翁的由來南極仙翁源於中國古代的星宿崇拜,一說是指二十八宿中東方的角、亢二宿。因位於列宿之首,所以名壽,就是壽星。一說是指屬於西宮的南極老人星,古代立祠奉祀的壽星是指南極老人星,並把他與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認為南極老人星出現,國家就會昌盛,天下就會安寧,如果不出現,則天下就會亂,人主就會有憂愁。
  • 南充的千年道觀供著一位長壽仙翁,可佑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離南充市約25公裡的蘆溪鎮老君山,有座距今約1200年的老道觀,道觀依山順勢建有很多道家亭閣殿宇。在山門右手邊崖壁處的平地上建有一座二層六角閣樓,叫長壽閣。長壽閣,構造精美,掩映在綠樹叢裡,景色漂亮宜人。
  • 仙翁洩天機:真正成大事的人,必有這三個特點,第三點很特別
    這就是心和心的感性,氣場與氣場的交流,頻率與頻率的對接,而頻率高的人,就可以憑藉更高的心力、願力與行力,從而影響帶動頻率低的。一個真正有影響力和創造力的人,一定是對內在的自性有過深層次的觀察和探索,我們內在靈魂的意志,遠高於我們頭腦的思想。
  • 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悟_青少年愛國主義_中國青年網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斷之曰為生而生。人之動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後之覺悟也。世界一切哲學、宗教皆緣欲達此覺悟而起。茲之所論,非其倫也。茲所謂最後之覺悟者,吾人生聚於世界之一隅,歷數千年,至於今日,國力文明,果居何等?易詞言之,即盱衡內外之大勢,吾國吾民,果居何等地位,應取何等動作也。
  • 道家的無神論思想為什麼產生了道教的有神論?
    道家作為一門哲學系統,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個人與社會,社會與文化,文化與自然,自然與宇宙的方方面面。要說明一點的是,道家並非道教,道教更不能代表道家,無論是傳統意義上還是現今道教生存發展的微弱之勢,道教都是指一種由神仙體系組成的宗教信仰,類似於現在的偶像崇拜。
  • 《禪門七日》獲好萊塢最佳紀錄片獎,向世界展現中國禪的智慧
    導讀 《禪門七日》是首部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的關於中國禪文化的紀錄片,也是首部在美國的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紀錄片。沒有獵奇,也不追求譁眾取寵的效果,而是著眼於每個人都可能會有的煩惱,啟發人們去思考人生覺悟這個重大命題。
  • 姜子牙與南極仙翁
    姜子牙只得下山,南極仙翁送他一程。(第十五回)十年後,姜子牙重上崑崙山,向元始天尊求助。元始天尊命南極仙翁取「封神榜」給他,讓他在岐山造一座封神臺。姜子牙下山,南極仙翁送他說「有人叫你,切不可應他。」姜子牙下山途中遇見師弟申公豹,三番五次叫他,只得答應。申公豹誘惑姜子牙燒毀「封神榜」,被南極仙翁發現,趕走了申公豹。
  • 南極仙翁縱容坐騎索要小兒心肝,為何還被比丘國國王敬如上賓?
    不過,與其他磨難不同,這一難可是老和尚自找的。唐僧進入比丘國城,發現很多人家門前放有用布蒙著的鵝籠。掀開看時,卻發現裡面裝的都是三五歲不到的男孩。唐僧的倔脾氣來了,他死活不相信這是異域風情,便費盡周章搞清楚了其中原因。原來,這比丘國王貪戀女色落下病來,有國丈進獻長生不老藥方,但須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男童心臟做藥引方才靈驗。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我們今天聚到一起,也是為了探討這一問題。我想,不能與中國傳統社會共始終的哲學,至少從時間上講,是不能成為中國哲學的主幹的。許抗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宇宙的生成論、宇宙的本體論上,把老子道家說成是主幹,我認為倒是可以的。因為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哲學。
  • 道家思想——中國功夫理論之源
    在對易經思想的認同上,儒家更側重於「體」(宇宙起源)的一面,道家則更側重於「用」(陰陽八卦)的一面,因而道家對中華武術的影響更大。在武術史上與外家拳「雙峰並峙」的內家拳,其拳理即主要來自《易經》與道家思想,而內家拳又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拳種。
  • 長生大帝南極仙翁,福如東海老壽星!
    古人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能流傳至今而不衰, 且備受民眾歡迎者,非壽星莫屬。只是今天的壽星,神味兒已極淡薄,人味卻很濃,他或掛在牆上,或靠於沙發背,或立在案頭,或畫在壽品盒上,模樣也逗人發笑:身量不高,彎背弓腰,一手拄著龍頭拐杖,一手託著仙桃,慈眉悅目,笑逐顏開,白須飄逸,長過腰際,最突出者是那頭號腦袋,突出的大腦門更顯醒目。
  • 讀完《易經》才覺悟:影響一個人的,不是命運,而是這兩個因素
    看完《易經》才覺悟:影響一個人的,並不是命運,反而是這兩個因素大部分人,春風得意的時候,很自信,不信命;失意的時候,發覺很多事兒並不是自身可控的,開始相信命運。之前我也是這樣的人,看完《易經》才覺悟:影響一個人的,並不是命運,反而是這兩個因素,以前的經歷和現在的行動力。
  • 「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
  • 道家吐納築基功法
    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衝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1、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
  • 譯論|劉華文:理雅各《易傳》翻譯的哲學中立化:一種自證和互證方法
    [3]《周易》也往往同其他兩個道家文本一起被當做道家思想的經典。《莊子·天下》還有這樣一句話:「易以道陰陽。」這使得《周易》的思想流派歸屬具有了更強的爭議性,更難讓人辨清它的哲學歸宗。 理雅各非常清楚《易傳》的哲學歧義性。這一點可以從其《易經》譯本的序言中知道:「那些意圖要翻譯的文本是為了另外的場合保留的。
  • 道家法治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過去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道家不講法治或不重視法治。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充分挖掘《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精髓,或僅把道家思想理解為老莊思想而忽視了對黃老道家思想的研究。系統了解道家法治思想,對我們今天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有一定啟發和借鑑作用。   《老子》中的法治思想。《老子》中稱脫離道的「德、仁、義、禮、法」為「道之華」和「愚之始」。
  • 比丘國劫難從何而來,南極仙翁為誰背鍋
    但奇怪的是這妖怪竟然可以去海外仙島採得仙草,今天就來說說這個事。看過西遊記的朋友都知道,這個妖怪其實就是南極仙翁的坐騎白鹿,而且南極仙翁就住在海外三島之一的壽星島仙島。西遊記原文寫:他是我的一副腳力,不意走將來,成此妖怪。
  • 道家古典修仙和當代中華仙學
    一、中華仙學源於「當代的太上老君」陳攖寧 在中國當代史上,陳攖寧先生被道家和社會學界稱之為「仙學大師」,道教界推崇為「當代的太上老君」。作為仙學的當代集大成者,陳攖寧先生的學道求仙之路值得後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