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能流傳至今而不衰, 且備受民眾歡迎者,非壽星莫屬。只是今天的壽星,神味兒已極淡薄,人味卻很濃,他或掛在牆上,或靠於沙發背,或立在案頭,或畫在壽品盒上,模樣也逗人發笑:身量不高,彎背弓腰,一手拄著龍頭拐杖,一手託著仙桃,慈眉悅目,笑逐顏開,白須飄逸,長過腰際,最突出者是那頭號腦袋,突出的大腦門更顯醒目。在人們眼中,他根本不是什麼「星」,而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長者,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壽星又叫南極老人,南極仙翁。 壽星,角亢也。(《爾雅。釋天》)角、亢二宿, 是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所以郭璞注釋說:「壽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司馬遷認為,在西官狼此包有一顆大星,叫「南極老 人」。老人星出現,治安;老人星不見;兵起(發生戰爭)。唐代學者張守節對此解釋道:「老人一星, 在弧南(天狼星東南),一日南極,為人主佔壽命延長之應。見,國命長,故謂之壽星,天下安寧,不見,入主憂也。」司馬貞也認為:「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
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依次為角、亢、氏、房 、心、尾、箕,成蒼龍之形。其中角宿有二顆星,以其似羊角,故名「角」,在東方蒼龍七宿中如龍角; 亢宿有四顆星,直上高亢,故名「亢」在東方七宿中如龍頭。現代天文學將此二宿劃入室女座,其中角宿一是一等亮星,很有名。在每年五月初傍晚即在東方低空出現,七點以後就很清楚了。至於南極老人星,在船底坐,是一等以上的亮星,因它處於南緯五十度以南,在我國北方不易見到。但在長江以南,特別是嶺南地區,就很容易看到。尤其在二月間下午八點以後,它出現在南天的低空,周圍沒有比它更亮的星,所以很顯眼。據說康熙皇帝在北京紫禁城裡看不到這顆老人星,有一年到南京,特意登高眺望。上面對壽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周秦時祭祀之壽星,實即南極老人星。到了唐代,朝廷便令「所習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通典· 禮四》),已將二者合祀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漢時,國家還將祭祀老人星與敬老活動結合起來。在仲秋之月(即農曆八月),「祀老人星於國都老人廟」。同時在這月,對全國進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 八十、九十,禮有加賜」。所謂「王杖」,長九尺, 上端以鳩鳥為飾。鳩鳥,古人認為是「不噎之鳥」, 其用意是「欲老人不噎」。尊老敬老是我國傳統美德,東漢時期把二者結合起來,是值得稱道的。後來老人壽誕時,常送上老壽星一類的禮,可以說是這種習俗的流傳。壽星自周秦以降,歷代皇朝皆列為國家祀典, 至明代始罷其祀。國家祀典雖廢,但民間並不廢, 南極仙翁的故事廣為流傳。如明代的《白蛇傳》彈詞,以後改為《雷峰塔》、《義妖傳》,及後來的《三仙寶傳》寶卷中,南極仙翁(即壽星)是作為一個 好心腸的老神仙出現的,《白蛇傳》又被改編為戲曲,其中《盜仙草》(又叫《盜靈芝》),讓白蛇飲雄黃酒現出原形,許仙卒死。白蛇乃潛入崑崙山,盜取靈芝仙草,與鶴、鹿二童格鬥,不勝,南極仙翁對其遭遇十分同情,憐而贈以靈芝,救活許仙。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祿壽三星度世》中,也專門講了南極壽星的故事。
在元明雜劇中,有一本《南極登仙》,一本《群仙祝壽》,還有一本《長生會》,都有南極仙翁出現。在這些戲中,壽星的打扮是「如意蓬花冠、鶴氅、牌子、玎瑤、白髮、白髯、執圭」,同後來流行的壽星模樣有些不同,不是光腦袋,也沒有拄杖。長頭大腦門的壽星像大概是明末定型的,一直沿用至今。 民間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湊成一夥,合稱福祿壽。 他們代表著福運、官祿、長壽,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三位神仙。《西遊記》第二十六回寫孫悟空為救鎮元大仙的人參果樹,特地到東海蓬菜找這三位神仙。 豬八戒見到壽星時,叫他「肉頭老兒」,還把自己的僧帽扣在了他的頭上,拍手大笑:「好!好!好!真 是'加冠進祿』也。」又罵他三人是奴才,八戒說得還很有根據:「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做『添壽』、 添福』、『添祿』?」八戒的調皮與壽星的厚道,躍然紙上。 民間長者作壽時,常在屋內正中牆上掛有畫著福祿壽的中堂,兩側則是一副壽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或:名高北鬥;壽比南山。那些高壽者又常被稱作「壽星」、「老壽星」、「壽星老兒」,親切而又含有敬意。 壽辰之日,要吃「長壽麵」,有錢的人家還要搭臺, 請戲班子唱「祝壽戲」,祈望長壽也是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