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生有死,人人都希望長壽。道教神系中有這樣一位天神,專門掌管人的壽命。傳說供奉這位神仙,經常祈求,就可以使人長壽,這位神仙就是南極仙翁。
南極仙翁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老壽星,又稱南極真君、南極長生大帝、玉清真王,是元始天王的第九子。因為他主壽,所以又稱「壽星」或「老人星」。這位仙神其實是道教追求長生的一種信仰。
古代的星宿崇拜,名目繁多、經久不衰且備受人們歡迎的就是壽星。對壽星的信仰,自古以來就極為普通。《史記,封禪書》司馬貞索隱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
《爾雅,釋天又說:「壽星,角、亢也。」將古代的天文與宗教結合起來考察,壽星主要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天空的某一區域,即十二次之一,範圍相當於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角、亢二宿;二是指屬於西宮的南極老人星。壽星在秦漢時就已立祠奉祀。
《漢書天文志》說:「南極老人,常以秋分時候之南郊。」「南極老人」即是南極仙翁。《後漢書·禮儀志》說:「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祀老人星於國都南郊老人廟。」這裡壽星即是被奉為主掌人間壽夭之神。
東漢時期,就已把祭祀老人星與敬老活動結合起來。此後,歷代皇朝都將南極真君列入國家祀典。但在唐宋時代,壽星是指二十八宿的角、亢二宿與南極老人星,經常將它們合在一起奉祀。
周秦以降,壽星在歷代皇朝中皆被歷代帝王祀典。直至明代,國家祀典雖廢,但壽星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如在明代彈詞《白蛇傳》,後易名為《雷峰塔》、《義妖傳》中,以及後來的《三仙寶傳》中,南極仙翁均作為一個好心腸的壽星出現。
《白蛇傳》改編成戲曲後,其中《盜仙草》一段,講白蛇飲雄黃酒現形將許仙嚇死後,潛入崑崙山,盜取仙草,與鶴、鹿二將神格鬥不勝時,南極仙翁憐而贈以靈芝,許仙遂活。
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祿壽三星度世》中,也專門講述了南極星宿的故事。此外,元明雜劇中,講述壽星的著作中還有《南極登仙》、《群仙祝壽》、《長生會》等。
明代以後所奉祀的壽星形象,大多畫成老人模樣,白髮白須,拄一根彎彎曲曲的長拐杖,頭部長而向前隆起。這樣的形象,歷史根據是什麼?
《後漢書·禮儀志》中說:東漢奉祀老人星時,常同時舉行敬老活動,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賜予一根九尺長的鳩頭玉杖。壽星的拐杖想必是起源於此。《程史》卷四中稱:「凡壽星之扶杖者,杖過於人之首,且潔曲有奇相。
據此可知,在南宋以前,塑壽星像必配以一根彎曲奇特的長拐杖。至於壽星頭部長而向前隆起的原因,《通俗編》中稱:「世俗畫壽星象,頭每甚長。」據《南史·夷貊傳》,「毗賽王身長丈二,頭長三尺,自古不死,號長頸王。畫家意或因乎此」,應該也是長壽之意。
元明以前,常建有壽星祠、壽星壇。明朝以後,民間信仰十分普遍,並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結合起來祭祀,合稱福、祿、壽。
最受人們歡迎的三個福神,成為民間吉祥如意的象徵。故民間祝壽時,常在正屋面牆上懸掛福、祿、壽的中堂兩側面壽聯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或「名高北鬥,壽比南山」。各位讀者,你們家有這樣的壽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