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讓人覺悟的修行,不能用狹隘的民族情感說成是外國來的宗教

2020-12-06 百姓感悟人生

作者:卜忠民

真理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誰能發現而已;成功是可能的,只看你是否努力去實踐。

修行
佛祖
佛祖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的時間,歷朝歷代都有對佛教進行實踐者,也從中有了感悟。有人說:「佛教是外來宗教,中國人不信外國教。」其實,這是對佛教不理解而產生的誤會。

首先,「佛」字當覺悟講,能知能覺的清靜本性就是佛性。請問,難道你不想覺悟嗎?難道你想迷茫的渡過一生嗎?就算你不想覺悟,就算你打算迷茫的渡過一生,這個能知能覺的清淨本性依然存在,只是你沒有認識到而已。

其次,每個生命都有能知能覺的清靜本性,所以,眾生這個覺悟的清淨本性都是平等的。這個清淨本性不會因為你是哪國人、或者哪類眾生而有差別。

咱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感知、覺悟的能力,這個覺悟的能力就是清淨本性。

如果你否認這個能知能覺的清淨本性,如果你不能知、不能覺,那麼,你在學習和工作之中,是靠什麼去感知外界事物和自己內在的思想呢?你靠什麼去探索宇宙和觀察微生物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本文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別忘了:佛教畢竟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宗教,即使是所謂的〝學術〞會議,如果缺乏了最基本的宗教情操與謙卑虔敬,如何能粹取出真正有價值的「正見」呢? 而如果學術會議(運用了許多三寶的錢財與人力)卻又不能得到正見的提升,那麼出家人又為什麼要辦學術會議呢?
  •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佛教原先是流行於今天印度一帶的宗教,創始人是羅衛國的太子ー一喬達摩·悉達多。他自幼接受婆羅門的教育,在29歲時,離家外出進行修行,35歲時投身於佛教的創建之中。在傳教40多年後,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享年80歲。佛教徒又將他稱之為「佛陀」,意為覺悟了的人。
  • 藏傳佛教高僧大德:中央為西藏宗教發展指明「正見」
    中新社拉薩9月18日電 題:藏傳佛教高僧大德:中央為西藏宗教發展指明「正見」  作者 江飛波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部分重點提出的內容讓我印象深刻:要挖掘、整理、宣傳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引導各族群眾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近日,西藏山南桑耶寺赤松五明堪布達娃次仁對中新社記者稱,他所在的桑耶寺便是一座見證了西藏佛教與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千年古剎
  • 學英語與狹隘的民族主義
    愛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愛國是指愛自己的國家,廣義的愛國指愛民族、愛家鄉、愛語言,這些都是愛國。那麼,愛自己國家的語言是不是就要排斥外國語言,從而不學外國語言,這樣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 當然不是,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只是一種愛國情感,以開放的胸襟、兼容並包的思想為指導,學習外國語言並不是不愛國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度誰呢很多人對於「修行」二字都有不同的認知。有人認為就是出家,有的人認為就是吃齋念佛,有的人認為參禪打坐等等說法,不一而足。這所有的說法加起來也不能概括什麼叫修行。儒家的思想,是提倡全民提高思想道德覺悟,所有人都做君子,這樣就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總的而言,儒家有利於提高個人的修養,走的是經世致用的路子。如果有朋友希望自己能夠有所作為,就多學習儒家經典,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在事業中遇到的挫折時,能夠快速調整狀態,及時找到癥結,解決問題,受到同事和領導的喜歡與擁護。
  • ...佛教教義闡釋論壇暨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研討會在西藏日喀則...
    論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全面貫徹落實區黨委、政府和吳英傑書記有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深入開展教義闡釋。論壇表彰了優秀論文作者、優秀組織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來自區內各大寺廟的20名高僧大德作了闡釋演講。
  • 愛因斯坦與佛教
    佛教徒以及許多對佛教有好感的人,大概都曾在書上或網上見過這樣兩段話,據說均出自愛因斯坦之口:(1)「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或「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2)「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
  • 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六祖慧能總結的這8條,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這類人在外的行為上跟常人一樣,都過著家庭式的生活。如果不是特別注意,基本上看不出來。在家居士雖不常見,但也很多,第三類是專家學者或佛學愛好者,這類人大多都是著書立說,聲名遠揚。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中人。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在大乘佛教那裡,「佛」只是一種果位,通過修行就可以獲得。於小乘佛教中,「佛」是一個領導職位,是佛教的開創者和最高領導。這種具有實際領導權的官職,並不是誰都能得到的。所以大乘佛教對這一教義進行了延展,反正翻譯、傳達、糅雜中國文化中改動的地方多了去了,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麼才是原始教義,這才出現了諸多佛祖。所以,佛實際上是佛教的創立者,於思想上是覺悟者。那麼,佛、菩薩、羅漢是不是在思想覺悟上的高低來區別他們呢?
  • 佛教屬於有神論還是無神論?
    凡是宗教,大多以神(上帝)為信仰的對象,所以,宗教都是有神論者。但佛教卻不以神為信仰的對象,佛教所信仰的對象是佛、法、僧,稱為三寶。佛是經由修行,而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而成,佛不是神;法是佛所說的真理;僧則是依佛、法而出家修行的人。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佛教把「中道正觀」擺在重要位置來體現和諧思想,反對任何偏激的思想和行為。離開了中道,不僅社會不能協調,人心也不能協調。所謂中道,指脫離邊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大寶積經》云:「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 宗教上的多樣性和寬容性,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有什麼影響?
    中國社會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來宗教,都相當寬容;各種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發展,相互和平共處,人們可以兼信兩教或三教,這種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許多外國宗教以和平方式,通過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徑傳入中國,其中以印度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最為成功。佛教之進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主動請進來的,取經、譯經活動綿延了數百年。
  • 世界上最多人信仰的宗教,道教的人數都沒有到億
    全球74億人口中,廣泛的基督徒為24億6千萬,佔全球人口33%,仍舊是全球最多的宗教人口。基督徒最多的地區是歐美,最少的地區是亞洲,不過這一局面正在改變。基督教的傳播方向是自東向西,從耶路撒冷開始先傳到歐洲、非洲、美洲、澳洲,最後回到亞洲,所以本世紀亞洲的基督徒必然會爆炸式增長。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首陀羅的職業,只能做奴僕和僱工,做所謂「下賤的勞動」;如果他們打傷了上級種姓的人,動腳砍腳,動手斬手,罵人割舌:如果是侮辱的婆羅門,就用十指長的釘子燒紅刺入口中,向耳朵灌注燒開的油;根本無權參與婆羅門教的宗教活動。各個種姓的職業世襲不變,禁止不同種姓之間通婚,力圖永遠確保前兩等級的特權地位。由此可見,前兩個種姓是壓迫剝削階級,後兩個種姓是被壓迫剝削階級。
  • 十六國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與佛教
    石虎則生性殘暴、崇尚武力,雖然不能盡從其言,但也收斂不少。許多高僧像佛圖澄一樣,把佛教的慈悲理念與儒家「仁政」思想結合,感化統治者,希望重視人民,建設安居樂業的清平之世。為了與農耕社會及封建戶籍管理制度相適應,僧伽的修行、生活逐漸以定居、群居為主。「而作為定居下來修道傳法的場所———寺院(伽藍)建立之後,起先僧眾生存、修道以及弘法所需是通過『國家供給』和『官民供養』多渠道籌備的。但是,這樣的供給和供養並不是特別穩定。因此,寺院的經濟活動便不可避免。」於是「寺院在自身的宗教角色之外,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甚至至隋唐時期成為整個社會重要的經濟實體之一。」
  • 國新辦發表宗教白皮書: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的宗教活動依法受到保護
    中國始終堅持從本國國情和宗教實際出發,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係,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宗教工作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用法律調節涉及宗教的各種社會關係,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
  • 學誠法師:佛教理念可為核心價值觀提供宗教倫理支撐
    學誠會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用24個字概括為三個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此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具有深廣的文化背景,可以說是中華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的提煉和升華。
  • 聖潔天堂 佛教興盛——西藏藏傳佛教興旺見聞錄
    他說,到秋末冬初農閒時,從各農牧區來的人要比現在多得多……     有著1300餘年悠久歷史的大昭寺,既是一座供奉眾多佛像及聖物的殿堂,也被佛教徒視為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的真實再現,其在藏地佛教信徒心目中莊嚴而神聖。寺院門前香火繚繞,酥油燈閃爍著明亮的火焰,空氣中瀰漫著桑煙的芳香。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對佛法了解比較深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六度波羅蜜」這個佛教名詞,可是它真正的含義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大乘佛教中,「六度波羅蜜」是修行重要的六種智慧、六種途徑。這六種智慧,幫助我們不斷去磨掉人生的弱點,使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自己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踐行「六度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