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從佛陀創建開始,歷經千年,其信眾之多已難以估算。但如果一定要將信眾們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出家僧人,這群人主要是居住在寺廟裡,當然還有一些雲遊僧人,閒雲野鶴,超脫生死。
第二類是在家居士和俗家弟子。這類人在外的行為上跟常人一樣,都過著家庭式的生活。如果不是特別注意,基本上看不出來。在家居士雖不常見,但也很多,
第三類是專家學者或佛學愛好者,這類人大多都是著書立說,聲名遠揚。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中人。
這三類人當中,出家人的修行就不用多說了,他們是佛教的信眾之中屬於最堅定的擁護者,也是最中堅的力量。
但第二類在家居士也不能忽略,他們也是佛教堅定的擁護者,是佛教信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那麼,作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佛法呢?或者說,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其實《壇經》裡就有答案,在這本經中裡,六祖慧能總結了8條,說得真到位。他首先說在家修行的整體原則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他說心平氣以至於沒有欲望,又何必「持戒」呢?因為在修行之中之所以在「持戒」其目的就是要節制欲望。如果本身就沒有了欲望,那也就沒有「持戒」的必要了。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內心不平靜,光守著佛教的戒律又有什麼意義呢?
「行直何用修禪?」,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修禪的目的是要端正自己的行為和內心的清淨。如果你本來就清淨和端下,也就沒修禪的必要了。
說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他繼續說在家修行的具體要求,一共8條:
一、「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作為在家人,孝養父母,這叫有「恩」也是有「孝」。對於身邊的人,無論是年長的長輩還是年紀較小的晚輩,都要有憐愛之心。
二、「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在家修行,能夠做到處處謙讓、處處忍讓,才能讓大家和睦相處,只有大家和睦相處,其惡念自然就不會存在。
三、「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這裡的「鑽木取火」不是真的要「鑽木取火」,而是要求在家人的修行要像「鑽木取火」一樣勤學修悟。如果做到這一點,就算你身陷淤泥中,也能生出紅蓮來。換句話說,你要用「鑽木取火」一樣的精神用來修行,就算你所處的環璋再惡劣,你也一樣會有所覺悟。
四、「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這句話現在已成為日常用語,因此在這裡不再做解釋。
五、「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則改,善莫大焉!在佛教的修行當中,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並且真心改過,智慧就會自然產生。但如果對於自己的短處過分的掩飾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心術不正,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之人。
六、「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現實在家的生活中,要做到經常行善和幫助他人。千萬不要有向人施捨點錢財就是成佛的心理,因為這是不可能的。
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所謂的菩提,並非就是一個身體以外的東西,也不可能向外尋求就可以得到的。因此,只能向內心尋找。基實不只是「菩提」,就算是成佛修道也不是向外尋求可以得到的,而是在內心中自我覺悟才會產生。
八、"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如果能夠按照我以是的所說修行,在家也可以覺悟成佛,並不一定出家為僧不可。
換句話說,如果出家為僧,而做不到以上的8條要求,那麼對於求道成佛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如果在家的居士能夠做到以上的要求,用慧能祖師的話說,就是「常與吾同處無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