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六祖慧能總結的這8條,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2020-12-06 問過藍天

佛教從佛陀創建開始,歷經千年,其信眾之多已難以估算。但如果一定要將信眾們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以下三類:

佛像

第一類是出家僧人,這群人主要是居住在寺廟裡,當然還有一些雲遊僧人,閒雲野鶴,超脫生死。

第二類是在家居士和俗家弟子。這類人在外的行為上跟常人一樣,都過著家庭式的生活。如果不是特別注意,基本上看不出來。在家居士雖不常見,但也很多,

第三類是專家學者或佛學愛好者,這類人大多都是著書立說,聲名遠揚。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中人。

維摩像

這三類人當中,出家人的修行就不用多說了,他們是佛教的信眾之中屬於最堅定的擁護者,也是最中堅的力量。

但第二類在家居士也不能忽略,他們也是佛教堅定的擁護者,是佛教信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那麼,作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佛法呢?或者說,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其實《壇經》裡就有答案,在這本經中裡,六祖慧能總結了8條,說得真到位。他首先說在家修行的整體原則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在家居士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他說心平氣以至於沒有欲望,又何必「持戒」呢?因為在修行之中之所以在「持戒」其目的就是要節制欲望。如果本身就沒有了欲望,那也就沒有「持戒」的必要了。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內心不平靜,光守著佛教的戒律又有什麼意義呢?

「行直何用修禪?」,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修禪的目的是要端正自己的行為和內心的清淨。如果你本來就清淨和端下,也就沒修禪的必要了。

佛寺

說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他繼續說在家修行的具體要求,一共8條:

一、「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作為在家人,孝養父母,這叫有「恩」也是有「孝」。對於身邊的人,無論是年長的長輩還是年紀較小的晚輩,都要有憐愛之心。

二、「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在家修行,能夠做到處處謙讓、處處忍讓,才能讓大家和睦相處,只有大家和睦相處,其惡念自然就不會存在。

三、「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這裡的「鑽木取火」不是真的要「鑽木取火」,而是要求在家人的修行要像「鑽木取火」一樣勤學修悟。如果做到這一點,就算你身陷淤泥中,也能生出紅蓮來。換句話說,你要用「鑽木取火」一樣的精神用來修行,就算你所處的環璋再惡劣,你也一樣會有所覺悟。

四、「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這句話現在已成為日常用語,因此在這裡不再做解釋。

五、「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則改,善莫大焉!在佛教的修行當中,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並且真心改過,智慧就會自然產生。但如果對於自己的短處過分的掩飾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心術不正,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之人。

六、「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現實在家的生活中,要做到經常行善和幫助他人。千萬不要有向人施捨點錢財就是成佛的心理,因為這是不可能的。

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所謂的菩提,並非就是一個身體以外的東西,也不可能向外尋求就可以得到的。因此,只能向內心尋找。基實不只是「菩提」,就算是成佛修道也不是向外尋求可以得到的,而是在內心中自我覺悟才會產生。

八、"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如果能夠按照我以是的所說修行,在家也可以覺悟成佛,並不一定出家為僧不可。

換句話說,如果出家為僧,而做不到以上的8條要求,那麼對於求道成佛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如果在家的居士能夠做到以上的要求,用慧能祖師的話說,就是「常與吾同處無別」了。

相關焦點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唐代有一位僧人叫智通,據說他鑽研《楞伽經》已經有千多遍了,但他還是沒有弄清楚「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的意義,以及「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四智的內涵。於是,他便去恭請六祖慧能講解。
  • 其實對於修行來講,它是無雙的妙法!
    如果我們眾生懂得了於人相處忍辱為要,人與人之間不起紛爭才是人類和諧的最高境界,又怎麼會處理不好所謂「眾惡」人心的喧鬧呢?六祖慧能大師慈悲為懷,為我們無量大眾開示如何為人處世之道。修行人也是人!先得做人,並且先得把人做好,才可以開啟真正的修行之路!不然你在修行之路上將寸步難行!接著六祖慧能大師繼續頌曰: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良言。
  • 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以上是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親口宣說的「無相懺悔」法的懺悔文。(此處三拜!)六祖慧能大師這篇《無相懺悔法》非常寶貴難得!這是我們佛門懺悔的無上妙法!它不但為我們交待清楚了我們需要懺悔的具體罪業是什麼,同時還講明了如何將這些「罪業」從我們的身心上消除,並且還告訴我們如何能夠令這些罪業「永不復起」的方法。
  • 既然佛說一切虛幻不實,已經明了此理的人們為何還要精勤修行?
    六祖慧能偈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由此認為慧能已得空中三昧,把禪宗衣缽傳給了他。後來事實也證明五祖確實慧眼識珠,六祖後來確實把禪宗發揚光大了。那麼看了此偈言,是否有人疑惑過。既然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為什麼我們還要精勤修行?看看下邊佛與商人的對話,應該可以解除這個疑惑。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題目:《六祖壇經》中「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大意,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當學生接獲這題目時,嘗與友人討論,朋友打趣說,這還不簡單,交一張白紙,勝過千言萬語。要了解「三無」,當探本尋源,一面從禪宗的發展與融合中國文化來看,一面則從如來藏與空宗入路,理解六祖的「自性」與般若思想的關係,故加上「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這副題,作較宏觀的探討。
  • 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的自序品中開宗明義的告訴大眾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有情眾生,心性本來是無染而本自圓成與佛平等不二的,只是因為眾生陷於迷執之中而被無明的塵勞妄想所染,所以才難以見得自家的本來面目,如果能夠離開妄緣濁染,那麼自然也就能獲得清淨自性了。
  • 《在家修行》Be a Household Practitioner
    ) 《在家修行》 Be a Household Practitioner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For a fair mind, observation of Sila (precepts) isunnecessary.
  • 定和慧這2個字,慧能祖師用燈和光來比喻,有何深意?
    在《壇經·定慧品》中,並於定和慧這2個字的關係,慧能祖師用燈和光來比喻,有何深意嗎?為了方便解讀,故引用原文如下: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 佛教:慧能大師卓然超群的「禪不在坐」思想,您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在形式上,修習者認為只要靜坐斂心,專注一境,久而久之,就能達到一種身心愉悅,觀照明淨的狀態,這就進人了禪定的境界。然而,對於這種坐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卻另有看法:「禪不在座。」應該說,慧能的這一見解,在當時坐禪風氣盛行的佛門中,可謂卓然超群,具有爆炸性和劃時代的意義。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了這句話,你就會開悟!
    佛說:一切恩愛會,難得無常久。生世多畏懼,命危如晨露。其實就是說的這個意思。人間的恩恩愛愛,是是非非,最後都會成空。你一旦對某種東西產生執著,就會讓你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修行的人,就是要明白事物存在的這種空性。要明白事物不會因為你的執著而一直駐留。只有找到自己的如來本性,才能真正永久存在下去。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開悟,人的如來自性就會出來。
  • 五祖為何要把禪宗衣缽傳給慧能大師
    慧能急忙說到:慧能我啟請大和尚,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已能時常生起般若智慧,不脫離自心的本性,這就是我學佛的福田根基。不知大和尚叫我做什麼雜務?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五祖說道:你這蠻夷學佛的根性很不錯。
  • 阿彌陀佛|誰是迷信,誰是智信,這個真不好說!
    想想看,慧能大師在被追殺的生死關頭還能從容不迫地為人開示,關鍵是還能一語中的!這真的正如五祖弘忍大師所講的「見性之人……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啊!可是我呢?要真的讓我上陣廝殺,別說什麼見性了,恐怕什麼也見不到了——估計我乾脆直接先把自己嚇死過去就算了!哈哈。還有大師那些卓越的弟子們,往往也都能藉由三言五語的點化,便即刻言下大悟,心意豁然,並就此各於一方大大地弘法紹化。
  • 《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金剛經》中的兩2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金剛經》在我國很是流行,這大概和六祖慧能大師是分不開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從這部經開悟的,所以從六祖慧能大師開始,就用《金剛經》來驗證開悟的人境界的真假。
  • 六祖大師住世時,說過一個預言(宣化上人)
    這個「口」也可以這樣講:無口就是「吳」字沒有口,就是「天」;也就說我來時沒有那一天了!這又是一個講法。還有一個講法,我來時無口,我來也沒有說法,去也沒有說法,沒有口所說出的法。法相本來是不增不減的,我雖然說這麼多年法,也沒有說法,所以說「來時無口」。這有好幾個講法,都可以的。法沒有定法,怎樣講,只要合理就可以。
  • 佛教:我們要安頓自己的「身心」,以便在社會裡穩固修行
    由這五種元素互相聚集緣起而成身心世界,就像《雜阿含經》說的那樣:「輾轉相依而得生長」生長出了我們的「身心」。在了解了「身心」的定義和構成後,那我們應該如何安頓身心呢?很多在家人會說:「我上有老下有小,離開工作日子過不下去啊,我騰不出時間去修啊」。這時候,一句大家已經麻木的口頭禪對我們而言就顯得很珍貴,那就是:「生活即修行」。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意思是說:世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具備佛性,都可以通過修行成佛,只是眾人被貪婪心、怨恨心、不明理之心所蒙蔽,所以才不能夠成佛。可又想,那是佛祖,有幾個人能修到佛祖的境界和能力呢?據史料介紹,這篇廣為流傳的名作,為孔子弟子曾子所寫,而近代許多學者則考證是秦漢時期儒家作品。文章開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其中的「明明德"即指」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