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慧能大師卓然超群的「禪不在坐」思想,您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2021-01-09 禪說國學

古往今來,佛門坐禪,已成為僧人修持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形式上,修習者認為只要靜坐斂心,專注一境,久而久之,就能達到一種身心愉悅,觀照明淨的狀態,這就進人了禪定的境界。

然而,對於這種坐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卻另有看法:「禪不在座。」應該說,慧能的這一見解,在當時坐禪風氣盛行的佛門中,可謂卓然超群,具有爆炸性和劃時代的意義。其實,慧能的這一見解,很可能來自佛經中所載故事的啟發:

一天,舍利弗正在林中樹下宴坐,維摩居士來到他跟前說:「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觀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佛所印可。」

這是說所謂「宴坐」,不在於形式上的坐,而在於心念不起,一心不亂,這就牽涉到對「坐」的理解了。按照通常說法,「坐禪」意即坐而修禪。「坐」為「結跏趺坐」,「禪」為禪那」(靜慮)。

這種修行方法,摩訶止觀第二卷曾經指出,坐禪者可以選擇一處遠離喧鬧的靜室,室中放上一個繩床(椅子),獨自一人,頭正背直,跏趺而坐,寂然不動。嚴格的還要以九十天作為一個階段,並用坐禪取代睡眠而身不倒單(不臥睡)。

坐禪的目的,說到底,是對佛門真如境界的追求,以期明心見性,徹悟人生。楞嚴經第五卷曾對坐禪境界,有過這樣的描述:「我初諦視,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如煙,身心內明,圓潤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玻璃,煙相漸消,鼻息成白。「

而慧能的高明之處,就是在於打破形式的框框,攝取禪味的精華。框框為坐,禪味為悅,否則一味為坐禪而坐禪豈非苦境?為此,他自然主張禪門修習,當「以定慧為本」,同時並精闢地闡解「坐禪」說:「何名『坐禪』?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樣,「坐」就是心念不起,就是「定」;禪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慧」。

一次,慧能問北宗禪神秀門下弟子志誠:「你老師是怎樣教誨眾弟子的?」志誠答言:「常指海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

慧能當即尖銳指出:「住心觀靜,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我這裡且說一偈你聽;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確實,形式應該為內容服務,並且應該與內容相協調,相統一。否則味突出形式,內容就會退居次要地位。平時佛門坐禪,往往片面強調結跏趺坐,常坐不臥,以致流於形式主義的傾向。

非但佛門有此傾向,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又何嘗高屋建瓴,超然於種種形式的條條框框呢?

比如單位開會,每每規定每月或每星期幾次,每次幾點開到幾點,有時沒有內容也雷打不動,照開不誤,據說這樣做的目的,多半是基層領導為了好向上面有個交代。至於開會時海闊天空,閒聊不著邊際,究竟有無實效,則又是另一碼事。

又如結婚講排場。也是一種套在人們頭上的形式枷鎖。其實結婚是夫婦雙方,結成同命之鳥,並從此開始人生新的一頁,只要領張民政局頒發的結婚證書,就在法律上具備手續了。

至於家具擺設,豪華電器,廣情親朋,大擺筵席,茅臺酒、進口煙,定轎車,喝完喜酒又大鬧新房,直弄得錢財耗盡,精疲力竭,返樂為苦,又何苦來!

相關焦點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那禪是什麼呢?不可言說,言語道斷都是錯。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
  • 佛教 憨山大師悲心無量,一心不亂方是正行
    我們完整的看待憨山大師這四句偈頌,沒有半點問題。只不過有的版本把「徒然」寫做成了「枉然」,但其中義理不失,這也不是什麼大的問題。關鍵是多年來有很多人斷章取義,把「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後二句單獨拿出來說事兒,因此就於某些現在淨土宗的善信大德們所說有了衝突。
  • 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我們前面和大家聊了什麼是佛教所倡導的懺悔。還講了懺悔法對於我們實際修學佛法的重要性。我們還分享了發生在身邊的善信們在懺悔前後所呈現的不同的身心變化。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且看《法寶壇經》第109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
  • 中國宗教思想中,老莊的清靜和禪宗的虛淡影響了中國畫的風格
    道是天地規律,所以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最高境界就是道,先秦思想最核心的就是道,孔子也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老子尤其強調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道是一切之根本。道是天地規律,人要努力地進入天地規律中去,探悟道裡無窮無盡深邃的精神內核。
  • 佛教 萬千法門成就無二,宗門教下本是一家
    從上一講開始,我們共同來學習六祖慧能大師的這一篇《無相頌》: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惟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這一篇偈頌比較長,我們每天隨機講幾句,慢慢來,總有講完的一天!上一講我們講了「說通」的含義。什麼是說通呢?一句話,佛祖釋迦牟尼宣講的三藏十二部佛法就是說通!
  • 鈴木大拙:當人們完全體會到禪,就會得到心的絕對平安
    禪修的目的,正是要接觸那生意盎然的實相,不,更好的說是在行住坐臥當中把握它。無論禪是什麼,它總是實證的、平凡的,同時又是最有生命力的。——鈴木大拙在鎌倉圓覺寺從著名禪師今洪北川開始學禪。研究內容除禪宗思想外,還包括華嚴、淨土等佛教思想。他對於禪學最大的貢獻在於編輯與翻譯禪宗著作,並在自己論禪的作品中把禪學與科學、神秘主義相聯繫,從而激起西方世界對禪學的普遍興趣,聞名於西方的人文學界,比之同時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學者更具有世界性,在日本被譽為「世界的禪者」。
  • 六祖慧能總結的這8條,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如果不是特別注意,基本上看不出來。在家居士雖不常見,但也很多,第三類是專家學者或佛學愛好者,這類人大多都是著書立說,聲名遠揚。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類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中人。但第二類在家居士也不能忽略,他們也是佛教堅定的擁護者,是佛教信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作為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佛法呢?或者說,在家之人如何修行?其實《壇經》裡就有答案,在這本經中裡,六祖慧能總結了8條,說得真到位。他首先說在家修行的整體原則和在家修行的可行性:「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 五祖為何要把禪宗衣缽傳給慧能大師
    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慧能答到:弟子是嶺南新州的普通百姓。跑這麼遠來,禮拜五祖大師,只想求學佛法,不求別的任何東西。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五祖說道:你是嶺南人,又是蠻夷,怎麼可能學佛作佛?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地域的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通。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會議︱從中國禪到當代禪修:東亞禪宗的歷史形成與思想建構
    部分與會者在陳寅恪故居前合影什麼是「中國禪」本次整理將依據禪宗史的自身脈絡和時間坐標進行。首先,什麼是「中國禪」,中國禪與「禪坐」的關係是什麼,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對這些「禪宗」的根本性質與特點也進行了頗為殊致的回答。看起來,禪宗史的研究需要不斷地回到此類「禪」和「禪宗」的本質問題。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佛的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這就是釋迦牟尼和佛教的由來。證道的釋迦牟尼廣收弟子,廣大門庭,由於他的教義淺顯易懂,所以發展很快,這一時期大家思想一致,行動一致,也被稱為「和合一味」時期。但在釋迦牟尼死後一百年,佛教卻發生了分裂,。
  • 星雲大師:佛教和政治不對立 應給佛教更多空間
    《瞭望東方周刊》:「人間佛教」能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哪些幫助?星雲大師:佛教就是要促進一個和諧的社會。釋迦牟尼佛當年的僧團,叫六和僧團,哪六和呢?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文辭好像不太容易懂,我用現代的話來說,第一要思想統一;第二要法制平等;第三要利益均衡;第四要心意喜悅;第五要語言和諧,第六要生活和樂。
  • 《佛教翻譯大師鳩摩羅什傳》
    降生龜茲國、隨母出家、涼州攻讀漢語、長安譯經、最後絕筆……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佛教翻譯大師鳩摩羅什傳》一書記錄了佛教翻譯大使鳩摩羅什一生及佛經翻譯偉業。作為我國著名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的鳩摩羅什出生在古龜茲,也就是今天的庫車縣,並在龜茲生活了40年,他成年時就成為了一代佛教宗師,享有極高的聲望。近年來,庫車縣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於龜茲文化研究。如果說,以往的龜茲文化研究是站在宏觀層面上的話,那麼,《佛教翻譯大師鳩摩羅什傳》則從微觀的人物上開闢了一條專題研究之路,這也預示著龜茲文化研究正在向更深層次邁進。
  • 【海潮音】綱領在手:12個維度解讀中國佛教的價值理想
    從個人修行的層面說,佛教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華嚴經》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都可以獲得覺悟。成佛作祖,人人都有份。毛主席評價《壇經》是勞動人民的佛經,《壇經》的講說者六祖慧能,就是從一個大字不識的樵夫成為禪宗的祖師,這都充分體現了佛教的民主精神。
  • 佛教「禪修」思想之研究——陳德平
    「禪修」這個名詞的巴利文「bhaavana」,按照原始佛教的說法,「bhaavana」包括了「止禪」(samatha)和「觀禪」(vipassana)兩種,分屬於「戒定慧基本三學」中的「定」和「慧」。原始佛教以後的佛教各宗派雖然都使用「禪修」這個名詞,但是實際上各宗派對「禪修」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解讀是很不相同的。
  • 我本求心不求佛,一花一木皆是禪
    眉公在《小窗幽記》中寫道: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柱,看大摩面壁圖。垂廉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這段的意思是說: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燃一炷香,欣賞達摩面壁圖。
  • 大願說禪—宇宙弦的啟示
    阻礙人的身心健康、抑制人類創造潛能發揮的根本的障礙,不在於外部的環境,而在於人的內心,在於人的思惟方式一開始就迷失在人我執和法我執裡。2009年8月18日,著名的科學家,《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的作者霍金,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做了一個演講,題目就是《宇宙的起源》,基礎的理論就是當代自然科學理論,物理學的前沿理論——弦論。
  • 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相反地,假如讓它進展到定狀態,例如無色界定,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在無色界定中,感官不起作用,因此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了。因此,在生活中的禪修或動態內觀,便是依近行定(或剎那定)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的正念與正知,使自己在行住坐臥中都能覺性不斷、了了分明。以下便側重這方面來談談不同的法門運用。
  •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宗與淨土宗的區別【印光大師開示】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