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當科學家遇到佛法時會發生什麼?

2021-01-18 普度眾生

潘宗光教授在漢傳佛教祖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言


編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發起,中國佛教協會、加拿大佛教會、美國佛教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加美三國佛教論壇》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中加美三國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各級政要、相關社團及護法居士近萬人齊聚多倫多,圍繞「圓融中道,持久和平」的論壇主題展開討論。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出席論壇並提交了《佛法與科學》的主題論文。潘宗光教授是自然科學家,他在論文中簡單介紹了科學世界和佛法相遇時產生的奇妙結論。全文高能,當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生物中心主義與佛教的空、無常、無我、一切唯心造等理論相碰撞時,你會找到什麼答案?鳳凰佛教選編潘宗光教授論文,以下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在一般人看來,科學與宗教是不兼容的,很多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學的,因此曾經有很多人問過潘宗光教授:作為理工大學校長,又是理學博士,是名副其實的自然科學家。您是怎樣看待佛教的呢?


殊途同歸:數學上的「零」與佛家的「空」


佛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對因果的探索,不謀而合,殊途同歸,並不互相矛盾,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創造一切及主宰一切的神。他只是人,但透過修行得到覺悟,覺察宇宙的本體,以及它所衍生的自然規律。佛陀明白人就是因為違背自然規律行事而產生煩惱。比如說,空氣汙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大自然世界裡,空氣是自然調節的,人吸入氧氣,排放二氧化碳;而森林中的樹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可是,人卻因為不停製造大量二氧化碳,同時亦不斷砍伐樹木森林,導致空氣系統失去平衡。現在人人都談環保,就是要減少製造碳化合物,多種樹木,回歸自然。


佛陀非常慈悲,他覺悟後,說法49年,教導我們明白宇宙的自然規律及如何修心來回歸自然,擺脫煩惱,而最終開悟。我認為他是我們人間最優秀及最慈悲的老師。


佛陀發現宇宙的本體很奇妙,不可思議,又不能用任何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要是講或是寫出來都必定有所偏差,佛陀稱這個本體為「空」。我們凡夫不能真正完全了解「空」,就像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樣。


數學上的「零」有點像佛家的「空」,表面看來「零」好像什麼都沒有,其實它包羅萬象,變化多端,說有似無,說無實有。例如:在100 的後面加一個「0」位,馬上增大,變為1000;你把一個數目乘以零,這個數目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以零除一個數目,則又要變為無限大。「零」又可以對其他數目不作幹預,保持中立,任何數目加零或減零,都不會改變其本身數值。「零」就像「空」一樣,富於包容性,可變性。


這個「空」的本體所衍生出來的自然規律,就是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及現象都不停在變,可大可小,可快可慢。在時間上,佛教稱一切事物的變化為無常,例如明天會怎樣,我們不能肯定,會有意外嗎?會有驚喜嗎?這就是無常;而在空間上,一切事物不會單獨存在而不停在變為無我,例如我們不可能完全認識一個人,十個人對他的認識都不會一樣,這就是無我。不是說沒有我的客觀存在,只是說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的存在,很多時候,由於變化很微小或很慢,我們根本不容易察覺,所以會認為是實有,是固定不變的。


在時間面前,佛和科學家都看到了真相


佛教強調見到或觸摸到的一切事物不是實在的,是不停在變的,時間及空間也是一樣,並沒有不變的本質。這與科學有同一看法。人類一向覺得時間是絕對的,一秒就是一秒,一分就是一分,對所有人來說時間的流逝是均一無偏差的,然而時間是絕對的觀念並不正確。


先用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晚上看天上光亮的星星,我們會感覺星星就在頭上的某方。其實,星星離我們很遙遠,它發出的光可能要經過十億年的時間才照射到地球,等於說我們看到的星星是十億年前它在某個位置射出的光芒,那顆星星現在的位置我們不知道,可能已經消失,或者已經轉移。因此,我們認為是同一時間存在的東西,可能有很大的時間差距,只是一般人沒有留意到這時差罷了。又例如打雷閃電,我們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但其實打雷和閃電是同一時間發生的,因為光速較打雷的音速快很多,才會令人產生先閃電後打雷的錯覺。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假如乘坐宇宙飛船作星際旅行,當飛船以接近光速(每秒約300,000 公裡)飛行,時間的流逝會明顯變慢。如果一對同齡的孿生兄弟,哥哥登上了飛船作長程太空旅行,而弟弟則留在地球上,當飛船加速至光速的87% 速度飛行,飛船內的時間流逝會減慢一半。當哥哥完成太空旅行十年後重回地球時,他會比留在地球的弟弟顯得更年輕,因為哥哥在飛船內所度過的十年時間,等同在地球上的弟弟過了二十年。


時間不是實在的,而是動態、無常的!若速度愈快,時間便過得愈慢;反之若速度愈慢,時間便過得愈快。除了時間流逝的差異外,飛船及在內裡的人(在沿著飛行方向)的長度會縮短,質量會增大,而兩個星球的距離,會因宇宙飛船的速度而縮短,直至減速回到地球時才恢復正常。


所以,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時間的流動、空間的大小等都會因應速度而改變,並非固定絕對的。這與佛教的無常、無我理論很吻合。但我們的運動或交通工具的速度,比光速慢得很多,所以差異很小,根本不能用任何儀器測量出來。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人類認為時間、空間及物質是實在不變的,是一錯誤理解。


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一切唯心造


現在一門非常熱門的科學話題是人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宇宙不是獨立客觀的存在,而是會受到人類意識所影響;沒有生命,沒有意識,便沒有真實的世界。


這類思維主要是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


一切事物均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極細小的粒子,如電子、夸克等組成。在20 世紀初中期,量子力學成功地解釋微觀世界的一切現象。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是難於理解,連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的玻爾(Niels Bohr)也說他們自己也沒有完全弄懂,但量子力學卻能被實驗證明,而亦被應用於很多重要的科技範疇(例如電子科技)上。量子力學指出在空間裡的任何基本粒子,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狀態,它處於一種自由狀態,可以同時存在於各種可能的狀況,亦可以同時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它可以是佔有空間的粒點,亦可以是不佔有空間的微小能量波動。在微觀世界裡,粒子所呈現的現象是不可思議的,根本無法準確地表達出來。


但一被幹擾,例如當粒子被觀測(人類意識所引發的動作),它就只會出現某一種確定的狀態(例如以某個形態在某確定的地方出現)。幹擾過後一切又回復自由狀態。這有點像佛陀的宇宙觀,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可思議。量子力學讓我們了解到人類(觀測者)意識的重要性,意識和事實不可隨意切割開來,就好像傑出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講的模型所依實在論( Model– dependent Realism ),事物真相端賴於觀測者的意識。


當兩粒或以上有密切關係的粒子(如原子內的各電子),無論被分隔多遠或多長時間,它們仍會維持密切關係而互相影響,如果它們都沒有受到幹擾,便會各自處於各種可能的自由狀態。若其中一粒被觀察而突然出現某一確定的狀態,其他有關係的粒子,便會立即調整自己的狀態與之相應,如同他們本身亦被幹擾一樣。這種關係被稱為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


量子糾纏的應用面非常深遠,很多科學家亦在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簡單來說,如果分開在兩地互有糾纏關係的兩個物質,無論距離多遠或相隔多久,只要一方接收到一些信息,另一方便立即感受到並做出相應的確定狀態,這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發生。例如一對孿生姐妹,無論他們相隔多遠,他們很多時都能感應到對方的一些突發事情。


目前,很多傑出的科學家,如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哈梅羅夫(Stuart Hameroff)相信人的大腦有無數互相糾纏的電子。它們本處於自由狀態,由於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例如看到、聽到或接觸到一些外面的事物,有關的腦電子便受到幹擾而處於某種確定狀態,而這些確定狀態亦隨著幹擾的變化而轉變,其他有糾纏關係的腦電子(例如處理記憶系統的電子等)亦立即做出相應的確定狀態,互相傳遞信息。這樣便構成人類的意識或念頭。這些意識可能儲存於腦部的某些地區。當外界的幹擾過後,例如不再看或不再聽,這些腦電子又回復原來的自由狀態,意識亦隨之減弱或消失;如是者循環不息,意識念頭不斷地產生和消失。


大腦的電子亦很可能與身體以外,以至宇宙中的很多電子互相糾纏,因為他們都來自同一根源——宇宙的「大爆炸」。所以腦電子一旦產生意識,這信息亦立即傳遞到宇宙各方,完全不受時空限制。


傑出物理學家惠勒(John Wheeler)及林德(Andrei Linde)均相信人類的意識會影響我們所認識及感受到的現實世界。人類的意識是參與發展真實世界的重要元素。意識深深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不斷在改寫自己的命運及身處的世界。所以,每個人認識的世界都不是完全一樣,例如每人對外境的每一件事都沒有絕對的標準,就如我感覺到的深紅色與他人的深紅色是不會一樣的。幹細胞權威蘭扎(Robert Lanza)最近更提出「生物中心主義」(Boicentrism)的理論。他指出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人類的意識是創造宇宙的重要條件。意識使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


實驗證明當一個人充滿正能量的時候,心率的波動穩定,而腦部以致體內所有基本頻率亦被帶動而趨向同步,能量得以加大。反之在負面情緒,或心緒不寧的狀態下,心率變異便會呈現失衡混亂的情況。


意識是一種能量,它有自己的振動頻率。當意識能量強大的時候, 它可以引起宇宙其他事物(能量),尤其是與它有糾纏關係的事物,產生共鳴。共同願望的強烈群體意識,影響更大。


「弦論」(String Theory)認為當很多相關的基本粒子(例如電子、質子等)在依從著一股強大的指揮動力下,可以和諧共振,整合為一種更大的能量。從愛因斯坦的能量(E)與質量(M)的互變關係(E=MC2,C=光速),這一大能量可以展現為一種物質或現象。


這與佛教所強調修心——當精神極端專注時,意識可以影響外境的思維,非常吻合。


自然科學對宇宙的認識非常貼近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證悟。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生物中心主義等等,對宇宙萬事萬物及現象的認識就跟佛教的空、無常、無我、一切唯心造等理論,在某種程度上非常吻合。


所以說,佛教並不是迷信,佛教是智慧。


此學習平臺是為「弘揚大隨求陀羅尼神咒」

如有願意共修念誦大隨求陀羅尼神咒的,請和菩提師兄聯繫,微信號bb18185447

~~~~~~~~~~~~~~~~~~~~~~~~

微信平臺開通留言功能了,歡迎留言和書寫祝福心願,我們會為你祈福!

關注:普渡眾生救度更多有緣眾生


【大隨求陀羅尼神咒】的修持方法  

相關焦點

  • 潘宗光:頂級科學家,精進佛弟子
    很多影視作品裡面的角色,一旦看不開就出家當和尚、做尼姑,讓人們以為佛教是避世的、消極的宗教。看見很多婆婆拜觀音菩薩求福及借庫,就認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實那些只是附會於佛教的民間習俗,並不代表佛法,甚至應該說和佛法無關的。」「通過多年來的學佛,我深刻體會到,佛教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而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佛』是覺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萬物的神,他是眾生最優秀的導師。」
  • 世界頂級科學家潘宗光: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潘宗光與佛教的緣分當科學家遇見佛教曾經有很多人問過我,作為科學家,又是大學校長,你為什麼信奉佛教?甚至有人會認為佛教是不科學的、消極的、甚至迷信的。」「這類誤解現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視作品裡面的角色,一旦看不開就出家當和尚、做尼姑,讓人們以為佛教是避世的、消極的宗教。看見很多婆婆拜觀音菩薩求福及借庫,就認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實那些只是附會於佛教的民間習俗,並不代表佛法,甚至應該說和佛法無關的。」
  • 科學家眼中的佛教到底什麼樣?潘宗光教授親述學佛體會
    潘宗光教授現場與大家分享了從淨土法門的選擇到體會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潘宗光教授與現場的觀眾交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2018年6月24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舉辦2018年覺群人生講壇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慈善基金會會長、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在覺群大禪堂做題為
  • 【最新佛訊】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大作《佛教與科學》講座
    潘宗光教授作《佛教與科學》講座聽眾踴躍提問菩薩在線北京訊 2015年10月11日晚,著名科學家、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京大學作了題為《佛教與科學》的專題講座。潘宗光教授以科學家的深厚學養與宏闊視野,結合多年學修佛法的親身經歷,從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學的宇宙觀、佛教與科學關係三方面,生動而客觀地為大家闡述了他對佛教與科學及二者關係的理解與體悟。潘教授首先從佛教的緣起觀說起。
  • 《覺者》潘宗光:什麼叫覺悟呢?
    潘宗光:沒有什麼絕對標準一分鐘。世界上沒有絕對東西,所以愛因斯坦說一切事情都是相對的,他舉了一個很奇妙的例子:和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過了一小時好像過一分鐘那麼短;但是坐在非常熱的火鍋上,一分鐘好像過了一個小時那麼長。所以一分鐘還是一小時是感覺上的問題。
  • 香港全國政協委員潘宗光
    □ 認同自己的祖國   1964年,他在英國念書時,雖然很多英國人是他的好朋友,但他們看不起中國,說如果沒有英國,你們中國人管不好香港。這些話讓潘宗光「很不舒服」。很短時間後,潘宗光發現這些朋友開始醒覺,對他說,「要重新估計你們。」這件事情給他最大的啟發,就是當外國人看你的時候,不僅看你個人,還要看你的國家。國家弱的時候,人在外國就不被真正尊重。
  • 頂級量子科學家們:世界是覺性的頻率
    隨著量子力學的實際發展和應用,包括諾獎獲得者 頂級量子科學家們發現,科學的結論竟然最終印證了佛學. 想不到吧, 人類科學發展前進的最終結果是回頭看 前人早有答案。很多科學家成為了佛弟子。佛法、科學,其實只是兩個名相。
  • 專訪潘宗光教授丨一位大學校長的學佛心路
    潘宗光:你知道佛法傳入中國以後,慢慢發展為三個主要的興盛渠道,一個是密宗,一個是禪宗,還有一個是淨土宗,相對講最受歡迎的還是禪宗跟密宗。我是有一次打坐時候問起這個問題,我這樣坐下去,這一生會擺脫輪迴嗎?當時我已經七十歲了,剩下時間不多了,突然間我自己告訴自己,我這樣坐下去,這一生是沒有機會擺脫輪迴的。要擺脫輪迴是要有幾個基本要求的,第一,你要放下一切的妄想、煩惱,你要了結一切過往做的業障,還要放下很多,要這樣不執著,放下才能夠真真正正地了生死。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我在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之前,我也認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所以從來不接觸宗教,不願意接觸。自己以為自己是個知識分子,不願意跟宗教為伍,你說這個毛病犯得多大!
  • 覺群人生講壇: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學的佛教」
    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作主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2019年12月1日,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以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參加了本次論壇並提交論文《淨土法門是念佛等死?》。潘宗光教授表示,雖然淨土法門容易給人一種念佛等死的消極感覺。但根據他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所以是一門積極的大乘修行法門。以下為潘宗光教授論文全文:
  • 潘宗光教授專訪:西方極樂淨土與現代科學沒有衝突!
    潘宗光:後來我問自己,我是科學家,為什麼心中迷信那個法門呢? 愛因斯坦提出一個方案就是說,離開很遠的兩個地方,可以改變空間拉近過來的,原來要通過去,從第一點通過第二點去,這個叫Einstein-Rosen bridge(愛因斯坦-羅森橋),後來科學家John Wheeler(約翰·惠勒)叫「蟲洞」,惠勒叫這個通道蟲洞(Worm hole)John Wheeler就是提出「黑洞」的科學家,他說蟲洞,是什麼意思呢?
  • 「鬼擋牆」常有,如果遇到,「佛法」如何化解?
    ----有非常多的人走夜路,尤其是偏僻少人農村或是小路,很多人走這樣的夜路會遇到「鬼擋牆」,不論如何走、如何繞彎也走不出原地的事情,即使你想盡了辦法拼命的跑,依舊是走不出這個地方,像這樣的事情,我也總是聽說,包括我自己家的親戚也遇到過同樣的事情。
  • 釹磁鐵遇到打火機會發生什麼?
    相信說到釹磁鐵很少有人會聽說過這種磁鐵吧,不過我們平時在生活中見到的磁鐵也是非常有趣的,人們經常拿著這些磁鐵來做一些遊戲,在童年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喜歡玩磁鐵,覺得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物體,然而今天我們說到的這種釹磁鐵非常的厲害,畢竟他是目前商品化性能最高的磁鐵。
  • 佛法和宇宙學
    今天讓我們來了解科學家對佛法與宇宙學關係的解讀。---加措活佛作者甘維爾-達瑪瓦迪納教授,是在英美核物理科學教科書中經常被援引的傑出科學家,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並先後在澳洲核技術學院以及法國原子能協會培訓。他對20世紀現代科學觀點極為熟悉。 佛法緣起觀對宇宙學的理論有什麼作用呢?
  • 生命的另外一面——死亡時發生了什麼
    萬事萬物都是如此,生命不會消失,會以另外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眼前。科學家已經得出了和佛教相同的結論,但是主流科學暫時還沒有承認。現在有很多佛教徒很奇怪,雖然自稱佛教徒,但是對佛教基本理念都不認同。現在我們看看死亡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什麼時候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淨淨了,我們的佛性就重新恢復了。釋迦牟尼佛已經覺悟成佛,是過來人,講的是他親證的事實真相,所以稱佛為「佛寶」。二,法。法就是佛法,狹義上講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法,廣義上講就是覺了宇宙人生一切的萬事萬法。佛教中經常講佛法無邊,所覺的對象沒有邊際,能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其實這就是我們的本能,也就是佛性。
  • 地球磁場轉換時會發生什麼
    所以,如果,磁場徹底翻轉過來,或者坍塌到一起,我們會面對什麼?    磁氣圈基礎  由於地球深處產生的電流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中,所以,磁氣圈是一種流體力,它的強度和方向,會不停的改變。  地心  地球的核心是一個主要由鐵組成的實心,大小約等同於月球。
  • 發生火災時,玻璃會遇到火會發生什麼?炸裂or燃燒
    這種場景其實並不是為了帶來更好的觀影效果,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生火災,同樣會導致玻璃破裂。 有些帖子解釋說,這是因為火災時內外壓強不等導致的破裂,確實如此,房子火災是會發生爆炸,這是因為高溫讓內部壓強升高。 但是,玻璃可能不需要等到這種壓強失衡的時候,就會炸裂了。
  • 佛法裡的不著相是什麼意思?
    」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有一定的章程、規矩可循,那麼這個法必定不是佛法。禪宗就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禪師叫丹霞禪師,他是馬祖道一的大弟子,修行非常高。有一年,在寒冷的冬天,丹霞禪師雲遊到了洛陽龍門,掛單在慧林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