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教授作《佛教與科學》講座
現場座無虛席
聽眾踴躍提問
菩薩在線北京訊 2015年10月11日晚,著名科學家、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京大學作了題為《佛教與科學》的專題講座。潘宗光教授以科學家的深厚學養與宏闊視野,結合多年學修佛法的親身經歷,從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學的宇宙觀、佛教與科學關係三方面,生動而客觀地為大家闡述了他對佛教與科學及二者關係的理解與體悟。
潘教授首先從佛教的緣起觀說起。通過蘋果種子結出蘋果、孟母三遷等例子,啟發一切因緣所生的萬事萬物及一切現象都會隨著「緣」的變化而改變,這即是佛教所謂的「無常」;一切「因緣」產生的萬事萬物也不能單獨存在,一定受周邊的環境所影響,此即佛教所謂的「無我」。除了「無常」、「無我」,我們更需要理解佛陀教導的「空」。「空」作為宇宙的本體,沒有確定的時間與空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分別,沒有大小的區別;「空」沒有開始,亦沒有終結,沒有增加亦沒有減少,不是有亦不是無;「空」亦不是獨立存在,人的意識與宇宙本體不能分開。
因此,學佛需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從學問上、理論上多了解「空」、「無常」和「無我」;另一方面更要從修行上以「空」的無分別心、包容心及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透過修心養性來體證「空」性,從而慢慢開顯本身已有的智慧和慈悲。
在科學方面,潘教授首先援引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及M理論等前沿科學理論,逐一論證早期科學的唯物實在論是錯誤的。一切物質、空間與時間都不是實有和固定不變的;一切物質與現象都是根據一定的條件凝聚而產生出來的,會根據條件改變而有所變化,當條件分散物質與現象就會轉變或消失。然後,潘教授通過大爆炸理論來討論宇宙的起源問題,指出一切物質、空間與時間是無中生有的。太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無,而是充滿著一種神秘、但暫時不為人類所知和看到的暗能量。另一方面,潘教授引用「量子糾纏」的理論,告訴我們宇宙不是獨立客觀的存在,而是受到人類意識的影響。人類的意識可以影響物體、環境與生活,甚至可以創造及改變我們所認識的世界。隨著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越來越相信多重宇宙的存在,而每個宇宙的任何點都可能有不同的生命體,遠遠超越人類的想像。
通過對比,潘教授歸納總結了他對佛教與科學之關係的體會。他指出,佛教是從宗教及教育兩個角度認識宇宙,而科學則是根據理論與實驗了解宇宙。所以,佛教與科學是殊途同歸的。但是,現代科學對整個宇宙的了解還有很漫長的路去探索。佛學作為一種古代東方智慧體系,一種來自古印度、古中國先人對於世界奧秘的解讀,其蘊含的緣起性空、無常、無我、色不異空、心法相應、一切唯心造等理念,與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有著相當程度的共鳴。潘教授特別提到,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教授曾以敬畏和震撼的心情說:「當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另外,他指出,有些人批評佛教不科學,其實是參不透佛陀的道理,亦不明白科學對宇宙的了解與佛理的關係,而做出的不客觀批評。
從人們的喜怒哀樂出發,潘教授啟發大家要明白及接受世事無常的自然規律,對名利要放下,對窮人多幫助,對不喜歡的人多包容,盡力做好眼前的事情,並盡己所能以「無所求」的心態多做善事。最後,潘教授引用《道德經》中「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名言,建議大家要修行,讓心安靜下來,不受外界影響,這樣才能慢慢啟發本身具有的智慧。因此,他鼓勵大家每天抽一段時間安靜下來,打坐或專心念阿彌陀佛名號來修心。
潘教授的演講,生動活潑,邏輯清晰,反響熱烈。在能容納500人的大階梯教室,不但全場座無虛席,而且在過道都站滿了聽眾。現場不時爆發出聽眾會心的笑聲和讚嘆的掌聲。因提問的聽眾太多,時間一再延長,聽眾仍意猶未盡,在講座結束後圍繞著潘教授請教,並希望潘教授以後能再到北大講法弘道。
通過潘教授的講授,學生們感受到傳統佛法與現代科學不僅沒有衝突,而且高度吻合。二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智慧,令學生們讚嘆不已。宇宙的一切彼此不斷互相影響,意識可以影響物體與生物甚至可以創造及改變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為了遇見未知的自己就要堅定信念和意識,因為人類的意識是創造及發展真實世界的重要元素。這是佛教和科學達成的共識,所以無論佛教還是科學用信念意識教導完善自我,遇見未知更好的自己。
(文編:妙雙 責任編輯:楊帆)
佛經摘錄:
珍修今生呼吸間,後世永遠有福音。宇宙萬物同一源,眾生平等共一心。個個今生參禪心,人人後世一家親。世界大同是理想,全球眾生齊修心!
摘自:《三世因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