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與佛教禪修加持(一)

2021-01-07 暹羅會

世界的物質有意識決定,這個世界還真是存在嗎?

愛因斯坦意識到,比「上帝的確是擲篩子的」更加嚴重的問題出現了:量子力學是非定域的。

量子糾纏:幽靈般的遠距離作用

EPR佯謬(概念自學吧,E是愛因斯坦,P是他的博士後助理,前蘇聯的克格勃Boris Podolsky這篇論文是他執筆的,因為那時愛因斯坦的英文不大好,R是Nathan Rosen另一位博士後助理,後來提出了「蟲洞」理論也是大牛)以及它所引出的量子力學最為獨特的現象:量子糾纏。

這是愛因斯坦怎麼都不相信的著名「幽靈般的遠距離作用」(spookyaction at a distance)。

就是說,某個物理事件的發生會在瞬間影響到空間中很廣泛的範圍,甚至是無窮遠處。當一對有某種關聯性的量子無論它們相離的多麼遙遠,哪怕是一粒在地球上,另外一粒在火星,當一方顯示出某種信息的時候,另一方的粒子馬上就可以測量到同樣的信息。(此時聯想到什麼?每年春節高僧大德的墨寶,還是祈福加持物?亦或是開光儀軌等等......)

相對論告訴我們,任何信息傳播的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量子糾纏實際上也沒有與相對論衝突。沒錯,它確實意味著遠距離的瞬間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完全隨機的,正因為它的隨機性作為中科大量子通信加密的工具。

很多人認為愛因斯坦一直不能完全理解量子力學,實際上愛因斯坦應該是是當時對量子力學理解最為深刻的人了。這個EPR實驗直接把量子力學的終極特徵(薛丁格說的「THE characteristics」)暴露給世人。

「我不想說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的一個獨有特性,而是在說,它是量子力學的終極特性。」-–- 薛丁格。

「I would not call that one but rather THE characteristic trait of quantummechanics」

但是理解歸理解,愛因斯坦卻至死不能相信它。 理論匆匆忙忙說完了,來一些量子意識的故事。

歐洲知更鳥(European robins)

2010年英國牛津大學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論文稱,一種歐洲知更鳥(European robins),它是候鳥,它們飛得很高,但是每次找路都找得很準確。有能「看見」地球磁場的「超能力」,以此確定方位,在遷徙中為自己導航。

它能敏銳感知這種超乎尋常的弱磁場,這是「疊加和量子糾纏在生物系統中持續100微秒,超過了最好的人造分子系統所持續的時間」的證據, 2014年《Nature》封面說明當電磁噪音中的磁分量比當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採用的暴露下限標準低1000倍,卻能干擾這樣一個高等脊椎動物的整個感知系統。

這也是為什麼在森林派禪修中需要沒收你的手機和電子設備以保證磁場的純淨。

英國劍橋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彭羅斯教授(Roger Penrose和霍金合作發現了黑洞的各種特徵)和美國一位麻醉學家哈梅羅夫教授(Stuart Hameroff)他倆創立的上個世紀90年代早期共同建立了Orch-OR理論(1989年彭羅斯在撰寫第一部關於意識的書《皇帝新腦》).......

靈魂是量子信息嗎?

按照這個理論,我們的大腦中真是存在海量的糾纏態電子的話,那麼意識就不光是存在於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細胞之中,不只是大腦神經細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電子可能是糾纏在一起的。

這樣一來,人的意識不僅存在於大腦之中,也存在於宇宙之中,在宇宙的哪個地方不確定,那麼在人死亡的時候,意識就可能離開你的身體,完全進入到宇宙中去。

量子糾纏告訴我們,一定有個地方存在著人的意識,這是量子糾纏的結論。所以他們認為有些人的瀕死體驗,實際上是大腦中的量子信息所致。如果是用量子信息的方法來解釋,說人的大腦意識真是產生於量子信息的狀態,有量子糾纏存在的話,那麼人體的信息是不會消滅的,只會回到宇宙的某一處。他們認為人體的這種信息可以模模糊糊地定義為靈魂。不是和大家說的那個靈魂一模一樣,但它的狀態與我們想像的靈魂非常類似。它可以同時存在不同的時空中,比如人的靈魂出竅。比如我們在睡夢中到了不同的地方,經歷了不同的事情。比如我們在不經意意識到眼前突然出現景象是在過去睡夢中出現過的。。。

光合作用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發現了生物系統量子相干現象的證據,相干是糾纏的一種。他們認為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就是表現出了量子計算的能力,量子計算就是量子糾纏的一種運用,所以量子糾纏在大腦中是存在的。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花了30多年研究,發現存在於我們這個世界的隱藏的圖表:一個有關人類所有意識的能級水平的圖表。之所以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去接觸經典(文學著作、音樂、繪畫名作等),是因為他們的能量水平和經典的能量水平根本不相應,也就是他們無法與經典保持共振。也就理所當然的不會去讀經典了。

佛法的修行

這與佛法中的論述也奇妙地吻合:佛法的修行,一直強調如何與佛菩薩「相應」。觀世音菩薩的32種應化身(可以化顯為佛身、闢支佛身、聲聞身這三聖,梵王身、帝釋身等六天,小王身、長者身等五人,比丘身、居士身等四眾……),其實歸根結底,32種應化身,代表著法界眾生眾多不同的心願。

提升個人的能級

那麼如何提升個人的能級呢?或許你也猜到了。就是放棄低能級的東西,和高能級的「東西」呆在一起、保持共振。這包括接觸具有更高能級的人,如佛門中強調的親近善知識;去到高能級的能量場,如在佛教的廟宇道場中燻修;接觸高能級的書籍、音樂、電影、畫像、工藝品等,如閱讀佛陀和高僧大德留下的經典論著、瞻仰佛菩薩像、念佛持咒等。

「療愈」

現代醫學、靈修理論中的「療愈」,其實就是透過「共振」來轉換人的電磁場中低頻能量狀態,這表示我們是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調高我們自己的能量,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轉化升華成精細輕快、密度小、振頻高的能量。

在靈性上,可以將人的意識從原本只認同有形的肉體,提高到也能感覺無形靈體的狀態,從而喚醒我們的靈性意識,重新和自性本體聯結,最後達到和宇宙合為一體的狀態。

這些現代的科學論述,其實與佛法中的轉惡為善,回小向大,轉煩惱為菩提,轉識成智的修行理論與次第,又是驚人地一致。

佛陀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教與科學對因緣的探索

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18年之久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的「雖然佛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在我看來,兩者背後都貫穿著對因果的探索和學習。或者說,佛教與科學對因緣的探索是不謀而合的,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會嘗試利用自己對科學的認識,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佛教義理。」

「我越讀越覺得佛法的精妙。在我看來,佛教的基本理論『緣起性空』,本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佛陀就是覺悟到宇宙的本質及其自然規律的真理。」

隨著對佛學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開始體驗修行的生活。1995年,潘宗光來到臺灣參加「七日短期出家」。得到了星雲大師的諒解和同意,是唯一留髮參加短期出家的,隨後又參加了臺灣和緬甸等道場的禪修訓練。

「如法如儀的禪修訓練,使我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體驗。」

從那時起,潘宗光養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習慣。

「坐禪使我開始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得以拓展心靈空間,處事的態度亦較前客觀和包容。」

一位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的研究生,他曾經對佛教不屑一顧,經常譏諷同寢室學佛的同學。有一次,室友不願再與其爭論,摔給他一本潘宗光的書《佛教與人生》。他用了一整夜將書看完,被書中內容深深吸引,遂也成為佛弟子。現在,他每年有一半的時間用在寺院修行。

本來還想談談十維空間與我們的四位空間以及佛陀的七維空間的問題,篇幅關係,有緣再續。正如文初,此篇不為辯證論據,只為兼聽則明。

薩託薩託。

相關焦點

  • 佛教「禪修」思想之研究——陳德平
    一、禪修的概念實際上,「禪修」(bhaavana)包括「止禪」(samatha)和「觀禪」(vipassana),其修行理論和具體修法在阿毗達摩及其註疏(如《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裡都說得非常清楚,只是大家由於無知、邪見或懶惰而不願意去學而已。正如明珠被棄於大路上被千人踢萬人踩,卻沒有遇到真正識貨的人一樣。
  • 佛教:生活中的禪修〈正念動中禪〉(連載 一)
    二十多年前,我從法師學習佛教的 理論,實踐方面是從上師學習。 由於根器的緣故,在生活上總覺得未能得力。五年前 思考未能有任何方式突破,開始參禪七,也接觸到內 觀(毗婆奢那)的不同禪修方法。從老師所學的內 觀方法是較靜態的,在生活中仍需要突破。兩年前接 觸到動態的內觀禪法,又稱為正念動中禪,其方式不 是閉著眼睛、不是身體固定不動,而是在生活中直接 訓練覺知力。
  • 量子力學與佛教
    量子力學與佛教 我在讀中學的時候超級討厭物理,儘管我超級喜歡科幻小說。
  • 科學家對僧人大腦做實驗 證實禪修可以改變人腦
    有人說,燒香拜佛實際上是敬鬼神,佛教理應是迷信;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佛教不是迷信,愛因斯坦都認為佛教可以與科學共存。那佛教到底是不是迷信?實際上,多數人都只是在爭論這個問題,並沒有實際的去證明這個問題。
  • 會議︱從中國禪到當代禪修:東亞禪宗的歷史形成與思想建構
    在其後的回應中,龔雋指出,鈴木大拙並非一開始就提出用「禪」來批評西方思想,實際上,鈴木一開始從事的是用「大乘佛教」來對抗歐洲十九世紀以來流行的南傳上座部佛教,鈴木翻譯《大乘起信論》和撰寫《大乘佛教綱要》的行為都表明了這種旨趣。並且,鈴木大拙之後提出了「東方佛教徒」概念,這裡的「東方佛教徒」不應該被學者誤解為「東亞佛教」,其特定內涵實際上是日本佛教。
  • 飛花落葉,諸行無常,櫻花國度的禪修之美!
    日本的建築透露的美和禪息息相關,而櫻花的美是每年日本人的期待,一種歷史時光的回顧,櫻花的美又常常與佛教的無常思想有著很深的聯繫。日本禪文化近乎美學,日本的禪寺,庭院,以及櫻花,給人一種簡約自然的禪修之美!
  • 7-18 浙江奉化:雪竇山資聖禪寺2013年「慈光人生」禪修營
    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3年7月18日至24日,浙江省奉化市雪竇山資聖禪寺將舉辦「慈光人生」禪修營,通過講授佛法、實踐禪修、行腳參學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培育大眾的心靈,並引發大眾發現真正的自我,從虛妄的自我觀念中解脫出來,獲得真正的自由。具體情況如下:一、人數:100人。
  • 禪修是靈性覺醒的唯一途徑,禪修的本質是什麼?
    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打起精神來,開始在禪修覺醒吧。在道可以叫做:天人合一;在佛可以叫做:入一真法界,在其他教派可以叫做:與聖靈同在。那麼,禪修的本質是什麼?因此,很多走在前面的具有豐富靈性禪修的前輩們,以各種方便和方法,設置各種課程,建造能體悟靈性覺醒的禪修場所,方便所有人邁入覺醒的行列。
  • 浙江雪竇山資聖禪寺2013年「慈光人生」禪修營通啟
    而禪恰恰是一門優質的生活智慧,是緩解現代人焦慮、緊張、憂鬱和犯難的良方;佛心禪語中所蘊含的哲思,正是疏通人生苦悶和困擾的佳徑。雪竇山資聖禪寺「慈光人生」禪修營,就是要通過講授佛法、實踐禪修、行腳參學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培育我們的心靈,並引發大家發現真正的自我,從虛妄的自我觀念中解脫出來,獲得真正的自由。
  • 用佛教的聞思修行來創造我們的財富
    有些人可能並不了解佛教,佛教有一整套的理論體系,真要是了解了,那將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受到佛教影響的名人不在少數。心理學家榮格就受到佛教經典《西藏度亡經》的影響,賈伯斯到印度,受到禪修的影響。那我簡單的介紹一下,佛教的聞思修行。以及如何把佛教的修行理論,如何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一、聞,就是聽聞的意思。聽聞是有方法的,在佛講法的時候,所有的比丘比丘尼,提前入座,然後以四念住來觀心。什麼是四念住,簡單的說就是讓自己的心按住下來的方法,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行百度搜索一下。
  • 佛教心理學為何是反本質的?
    © Dimas Ardian/Getty Images暢銷書《道德動物》(The Moral Animal)和《上帝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God)的作者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寫了一本書,名為《為何佛教是真實的》(Why Buddhism is True)。不過,請不要因這頗為大膽的名字望而卻步。
  • 清邁內觀禪修療愈之旅 I 您清理過布滿灰塵的內心嗎
    地下禪修室來到這裡和同修聊天,才發現「廊奔寺是泰國北部非常有名的內觀禪修中心」。很幸運第一次參加就可以接受到正宗的禪修課程。而且這也是非常令人愉悅平靜的禪修體驗。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禪修的日常活動包括佛法講座、誦經、祈禱、儀式活動、禪修練習(行禪和坐禪),外國人大部分時間會花在禪修課程(行禪和坐禪)上,因為老師對禪修時間有要求。
  • 回顧丨2018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10國高僧達成六項共識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圓桌會發起人印順法師發表題為《海納百川·共建未來》的主旨演講,他表示,經過各界努力,2017年圓桌會上達成的五項共識已全部落實,落實圓桌會的倡議也使得以前南海區域內各國各廟自給自足的小叢林,變為競相照耀的法喜局面。為了進一步密切區域佛教交流與發展,他今年提出包括聯合編寫禪修教科學等六項倡議。
  • 一篇深度好文,幫助您了解什麼是禪修
    【推薦閱讀】國人對禪修這個詞都不陌生,但是對禪修的內涵、歷史了解的並不多。有的人一提起禪修,會誤以為是宗教,也有不少人落入誤人的迷信。到底什麼是禪修呢?我發現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禪修這門學問被宗教化了,被誤以為是宗教;第二個原因,是這一門學問沒有科學化,系統化;定義名相複雜難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第三個原因,是禪修流於師父帶徒弟的古老學習方法,宗派又多,教學沒有分工,談不上效率,也容易落入誤人的迷信。有心想學禪的人,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學,如何選擇老師。
  • 實拍印度佛教著名的聖地,與菩提伽耶齊名,卻鮮有人知
    在印度的旅行中,大部分都會去泰姬陵,新德裡等地打卡,但是卻往往會忽略一個著名的佛教聖地。這裡就是鹿野苑,這裡是和菩提伽耶,拘屍那羅齊名的佛教聖地,相比菩提伽耶,這裡卻鮮有人知。雖然這裡遊客鮮有人知,但因此在眾多的信眾中,鹿野苑也是非常重要的打卡地,他們會來到這裡朝拜和禪修。鹿野苑中最特色的就是這座建築,高達39米,直徑達28米餘,成為鹿野苑的標誌,卻也見證這這裡1600多年歷史。在鹿野苑你還可以看到非常多這樣是石柱和磚塊,他們都是歷史的見證。
  • 藏傳佛教象徵符號之動物和神話動物
    通過寂靜的禪定來訓練和靜修來降服這一心態,在西藏這一過程也被稱之為「九次第定」。同時在一些怒相神的悲傷嘗嘗披有新近剝下的鮮血淋淋的象皮,與歐時候這張象皮被看作是「因陀羅皮」。代表著該神「把大象的愚昧撕成碎片」。這個圖形的目的是把大比作為馴服的心境。大象、人和怒相神身上的裝飾物虎皮分別代表著斷滅貪、嗔、痴「三毒」。
  • 賈伯斯與佛教禪學的因緣 靈感都來自佛法?
    像許多前輩一樣,賈伯斯是從一本書開始接觸到這種東方哲學,。一本名為這本名叫《禪者的初心》的書,的書告訴人們,禪修的心,應該始終是一顆初心,必須歸復自己無邊的初學者的心,不受各種習性的羈絆,只有這樣,才能忠於自己,同情眾生,並且切實修行。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通過六年苦修最後頓悟成佛,開創了佛學文化。佛學以「心」為根本,認為塵世萬物皆是心念創造的虛幻假象,宇宙是意識的創造物。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通過六年苦修最後頓悟成佛,開創了佛學文化。
  • 當科學家遇上佛教 港大腦神經科學專家談科學與佛教
    與佛教結緣 中學時期的蘇教授曾每星期上教堂和教友們討論生命及宇宙的問題。雖然聽了不少道理,但他總覺得有一些疑團,得不到滿意的答案。這些令他內心總有些不舒服。蘇教授的姐姐在志蓮淨苑工作,是宏勳法師的弟子。有此因緣,在二十多年前讓他也機會認識佛教。「起初,我只覺得佛教是一門寬大為懷,與人為善,使人很舒服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