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渾體道根」五太物質演化宇宙觀,在現代科學的時間表

2020-12-04 自然科學之玄學原理

文/樸道玄燈

張衡「渾體道根」五太物質演化宇宙觀,在現代科學的時間表發展:

大爆炸理論:宇宙物質演化時間表

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奇點」相當於「五太」中的「太始」階段,時間在0秒~10^(-35)秒,包括普朗克時間10^(-43)秒在內;太素階段從10^(-35)秒~10^9地球年;太極階段從10^9年到如今。

渾體道根

張衡在《靈憲》和《渾儀圖注》中按照「五太」宇宙模型,闡述「渾體道根」:

「昔在先王,將步天路,用(之)[定]靈軌,尋緒本元。先準之於渾體,是為正儀立度,而皇極有逌建也,樞運有逌稽也。乃建乃稽,斯經天常。聖人無心,因茲以生心,故靈憲作興。

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漠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蓋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生有。

太始奇點前的「道根」:太易太初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並氣同色,渾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彁速固未可得而紀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為庬鴻,蓋乃道之幹也。

太極陰陽,清氣陽升為天,陰氣濁降為地

道幹既育,有物成體。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鬱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太元,蓋乃道之實也。」

這說明「渾體道根」五太物質演化宇宙觀,內涵範圍比現代科學描述的宇宙還要深廣宏大,奇點之前還有「太易、太初」,這是現代科學大爆炸理論沒有建立的宇宙觀。「太易」說明宇宙是循環生滅的「成、住、壞、空」,並不是單一的「宇宙」,而是無窮無盡的多方宇宙。

天體周圍因大質量形成的彎曲時空引力場
一日月為一小世界
渾體:氣泡宇宙

「渾體」相當於彎曲時空形成的引力場氣泡,多方宇宙如同無數氣泡聯成一體,如同氣泡之間有泡壁相連一樣,各方宇宙之間也有時空世界屏障,要往返於各宇宙之間,必然要打通各世界屏障。

相關焦點

  • 張衡球:渾天說「氣能」渾體道根論,在現代科學宇宙觀中得到發展?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的「氣能」渾體道根論,總結在《靈憲》與《渾天儀圖注》,是對渾天說宇宙模型的集大成。這是張衡探尋宇宙本元演化生成的新「渾天」說,與前人的「渾天」說截然不同的獨到之處,所以本文特別命名為「渾體道根」論。對於宇宙演化生成模型,中國道統哲學有「五太」時空觀,說的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五種存在狀態。
  • 氣的陰陽轉化:「道根本元」決定的宇宙觀,「人與自然」的心物關係
    本文重點先講「氣」,現象舉例範圍從張衡《靈憲》「渾體道根、氣」,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質能時空、引力場」。「道能」推動物氣,物質演化生成即氣能成性存存,道義之門,這是萬物萬象生發演化的本體本元,成性「玄中空虛無」,因此道家又叫
  • 量子宇宙觀與現代生命科學
    作者:王香遠     關於量子宇宙觀的主要內容請參考我的系列文章中的「量子宇宙觀與中醫學」這篇文章任何物質都是有意識的,都有各自的量子拓撲空間、拓撲結構和量子場,量子場的能量是以波函數的方式存在。宇宙萬物的量子場可以在無限的時空中相互糾纏和疊加。
  • 莊子的宇宙觀,與現代物理學有契合點:宇宙沒有邊界,不見首尾
    發現:莊子的宇宙觀,和霍金的宇宙觀契合。莊子認為,宇宙沒有邊界,不見首尾,「出無本,入無竅」;霍金認為,宇宙的邊界條件是它沒有邊界。1、霍金認為:宇宙的邊界條件是它沒有邊界。史蒂芬·霍金是現代宇宙學的先驅,西方文化普遍認為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霍金否認這種說法,他認為:「宇宙創造過程中,「上帝」沒有位置。沒有必要藉助「上帝」來為宇宙按下啟動鍵。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
  • 中外科學家構建昆蟲演化時間表
    昆蟲似乎無處不在,但它們在地球上的演化歷史卻長期懸而未解。中外科學家6日宣布,依託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他們成功構建迄今最可靠的昆蟲系統演化樹,解決了一系列昆蟲演化研究中的難題。  這項成果當天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張衡地動儀有如此大的科學貢獻?有一種裝置現在還在用
    現在看來 ,張衡已經洞悉兩個自然現象的表象性特徵, 已經能夠根據地面的搖晃判斷出地震的發生 ,但還不能給予科學的解釋, 要藉助「天誡論 」針砭時弊:「妖星見於上 ,震裂著於下, 天誡詳矣 , ……修政恐懼 ,則轉禍為福」。這種把自然現象與政治鬥爭聯繫起來的做法,對科學發展極為不利 ,也為他日後的仕途悲劇埋下了伏筆。
  • 外國專家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科學,你怎麼看?
    所以,後世對這件神秘的儀器充滿了好奇,當然,好奇之後就有了眾多的質疑聲,認為用這樣的機械裝置來預報地震不科學,沒有實用性,所以它才失傳了。觀點最為尖銳的是奧地利人雷立柏教授,他曾撰寫《張衡:宗教與科學》,認為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正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不存在嗎?用科學來說明真相!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他說,隴西地震有震感的是西京長安,而張衡和皇帝實際上是在東京洛陽。這樣就能很好地解釋了兩段文字都提到了京城,震感卻又截然不同的原因。因此,我們應該相信古人,不至於在史書上給張衡編造出一個偉大發明來。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在科技那麼發達的現代,人們都拿這些自然災害束手無策,而在通訊不便的古代,有的百姓死與地震都不會有人知曉。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件被發明出來的寶貝是與地震有關的,這件寶貝就是「地動儀」。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時候,經常發生地震。當時張衡絞盡腦汁發明了「地動儀」,它也被叫做「候風地動儀」。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易學思維與科學思維互補   當代人類面臨著三大挑戰:生存環境的惡化、高技術評估的困難和科學與人文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科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者董光璧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科學有可能不再完全沿著17世紀確定下來的路線前進。
  • 我國古人的多重宇宙和量子理論觀點,與現今宇宙觀對比,令人折服
    古人的幾個哲學觀點與現今宇宙觀的對比,看後令人細思極恐:1、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大約150億年前,一個奇點發生了一次大爆炸,形成了宇宙萬物,這個理論《老子道德經》中早就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有多大?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既然與地震相關的發明如此重要,要是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呢?獲得諾貝爾獎對於各個行業的專家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這不僅是對自身能力的肯定,也說明自己真的創造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可以造福於人類。張衡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才華橫溢,精通數學、地理、文學等,同時他還是一個發明家。
  • 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人文含義
    如果我們說:關於宇宙的誕生與消亡實在是太遙遠,也太和我無關了。真是這樣的話,不免辜負了千百年來人類了解自然,理解宇宙的奮鬥。從霍金的疑問,從老子的思想不難看出,天地誕生的規律與人是密切相關的,正所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如果天地的誕生與發展遵循著某些規律,則意味著人的思想、意識、命運也遵循同樣的規律。為什麼呢?
  • 教材撤下地動儀:"求真"才是對張衡最大尊重
    ,企圖用現代地震學知識去塑造「地動儀」,是一種「穿越式」附會。近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的新聞成了熱門話題。對此,人教社回應,地動儀相關內容確從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材上撤下,不過是改編進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然而,科學史界主流觀點認為,以往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宣傳並不科學,因而在無定論之前,從教材中刪除地動儀,也是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科學大家|宇宙的起源:大爆炸之前是什麼?
    那時湧現了一大批天文學家,也是天文學作為現代科學最早興起的第一個學科。當時哥白尼指出,如果堅持地心說,很多現象是沒有辦法解釋的,比如經常開玩笑說我最近運氣不太好,喝涼白開也塞牙縫,是犯了「水逆」。「水逆」是因為我們強行把我們的世界中心放在地球上,認為水星圍繞地球轉才看到了違反常識的現象。但如果把我們世界中心從地球稍稍往旁邊挪那麼一點點,挪到太陽這裡,我們發現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中國古代的天文理論通常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與道教等信仰混合的產物,有著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察理論,也有著諸如「星宿」「天象算命」等玄學觀念。而玄學與樸素唯物觀察彼此之間互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古代較為複雜的天體觀念,而在這些天體觀念當中,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
  • 揭開歷史層層迷霧,還原「渾天儀」和張衡的關係(九)
    張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要說渾天儀,首先繞不開張衡這個人。《靈憲》圈書中的內容通過多年積累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全面闡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及其運動等諸多重大課題
  • 老子思想與現代宇宙學:跨越2500年的驚人「巧合」!
    像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中,就蘊含著豐富的宇宙觀。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老子的宇宙觀在很大程度上竟可以找到現代科學的依據,或者說,現代科學理論的發展暗合了2500多年前老子的玄思。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來看看這種「巧合」:1.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大約在137億年前,有一個沒有體積的宇宙「奇點」,「奇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和密度;發生大爆炸以後,時空和物質粒子形成,基本粒子結合而成原子,物質膨脹而演化,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宇宙。而老子關於宇宙生成論的著名表述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表述在大線條上是可以與大爆炸理論相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