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有如此大的科學貢獻?有一種裝置現在還在用

2020-11-29 挖史人

緣於古代文化和哲學觀念的特殊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對地震進行觀察和研究的國家 ,也是惟一的擁有連續兩千多年詳細地震史料的國家 。遠古的中國, 日蝕和地震被人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有什麼能比 「天塌地陷 」更危及人們生存的家園呢。特別是地震的成因長期被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解釋, 把上天懲誡和帝王責任聯繫在一起 ,於是朝廷對地震記錄、震後賑濟、官員懲處等事項自不敢怠慢。自秦漢皇帝頒布「日食地震,朕以不德 」的罪己詔之後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朝,為世界絕無僅有 。於是,觀星佔地成為社會的企盼 ,天子自責變成政治的需要, 日食地震和政權穩定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張衡的發明創造並不是個人的興趣使然 。兩任太史令 ,第一任 (公元 115— 120 年)觀天, 對西漢耿壽昌創製的渾天儀進行改進, 製成漏水轉渾天儀 (公元 117年 );第二任(公元 126— 132年)測地 ,創製了地動儀 (公元 132年)。地動儀的問世 ,既閃爍了他的睿智聰慧 ,及靈臺其他學者和工匠們的心血 ,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需要。資料顯示 ,張衡年間 (公元 78— 139年 )地震事件頻繁 ,自公元 105年後幾乎每年發生地震 1次 。他僅有的兩篇涉及自然現象的奏章——— 《日蝕上表 》和 《陽嘉二年京師地震對策》分別針對日蝕和地震。現在看來 ,張衡已經洞悉兩個自然現象的表象性特徵, 已經能夠根據地面的搖晃判斷出地震的發生 ,但還不能給予科學的解釋, 要藉助「天誡論 」針砭時弊:「妖星見於上 ,震裂著於下, 天誡詳矣 , ……修政恐懼 ,則轉禍為福」。這種把自然現象與政治鬥爭聯繫起來的做法,對科學發展極為不利 ,也為他日後的仕途悲劇埋下了伏筆。

科學思想的誕生與張衡的貢獻

從另一方面看,地動儀的誕生已具有物質基礎 。隨著漢代科技水平的提高, 物質財富豐厚,懸掛物 ———天然驗震器已經普遍、大量地進入平常人家的生活 。從漢墓的壁畫 、漢畫像石 、漢代青銅器 和漢代的家具工具 中, 我們可看到形態各異 、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懸掛物(圖 2)。比如奏樂用的特鍾、鑮 、鐸、編磬和編鐘,生產工具的懸垂、吊錘、紡線錘和吊桶 ,宮室和幄帳中的羽葆、流蘇 、方勝 、穿璧等垂飾璧翣, 庖廚中的吊籃、吊肉和樓闕懸掛的鮮魚, 還有用青絲和麻繩貫穿吊起來的銅錢等等 , 舉不勝舉。令人嘆為觀止的是 ,漢代已經出現了用銅鏈懸掛的青銅器, 比如 1974年在湖南長沙出土的人形吊燈(圖 3)和 1968年在河北滿城出土的提鏈吊壺 (圖 4) 。從銅鏈的精工程度和總長度上看 ,它們搖晃的阻力很小,擺動周期也比較大 。因此它們對地震的反應 , 無論是漢代還是今天的地震 ,都會有很高的靈敏度和很大的擺幅,實為天然驗震器的千年精品︖

這些懸掛物 ,對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非地震性的振動(即垂直方向運動 )是沒有反應的,即便人們清楚地感到了地面的顫抖和顛簸 , 它也不會晃動 。但對地震卻不然 ,由於張衡時代正值地震高活動期 , 「地搖京師」 「地動山搖 」「旋又地坼」的現象頻頻出現 ,懸掛物的明顯反應也就自然地、反覆地見諸於人們生活中。特別要指出, 漢代 「起廬舍, 高樓連閣 」(《續漢書 》), 「造起大舍 ,高樓臨道」(《後漢書 》)和 「仙人好樓居 」已成時尚, 譙樓 、市樓、倉樓、望樓和碉樓等三四層高樓建築相當普遍 , 類似於未央宮 、九廟 、靈臺 、闢雍等建在夯土臺上的大型高臺建築群 ,也堂而皇之地聳立在各郡國都城裡。對地震而言,高層建築的結構響應會大大超過地表 ,造成懸掛物的強烈搖晃和持久不停。像圖 3、4那種懸掛在高處的吊燈和吊壺,地震時出現十分劇烈地晃動是必然的結果 。於是

地震←→懸掛物搖晃

二者間表現出的大量的、反覆的 、穩定的對應關係, 具有明確的排它性, 極易被廣大群眾察覺而形成共識,更會因為地震時的極度恐懼而留下深刻印象 。眾所周知 ,人對自然現象的受眾度和認知性 ,古今中外沒有區別 。比如震後的群眾往往講不清楚地震的過程 ,但無一人會忘掉地震時懸掛物的擺動 、吊燈的搖晃,更不會對那種身不由己的強烈搖曳和物品晃動毫無察覺 。東漢時期的 「地搖京師 」, 「地動搖尊」 , 「地動山搖 」, 正是古人對這個反覆出現的特殊現象的明確結論。因此, 把懸掛物的震時晃動推斷為誕生地動儀科學思想的物質基礎,應該是合理的。

一般而言,古代的科學儀器都是對宏觀自然現象的簡單模仿和縮微 ,比如圭表、漏壺、風標甚至渾儀。張衡的不同在於,他在模仿天然驗震器時創造性地做出了兩個重要的科學貢獻 ,使地動儀的科學地位和深遠影響變得格外突出 :

(1)獲得了地震發生過的物質證據。天然驗震器的唯一缺點是不能保留運動痕跡,懸掛物晃動完畢 ,不會留下任何物質結果 ,人又不可能時刻監視懸掛物的運動。這個先天性缺陷是張衡第一個解決的 ,他設計的「龍首吐丸 」機構留下了懸掛物運動的記錄 。也就是說, 拿到了蟾蜍口中的銅丸, 就拿到了地震發生過的物質證據 。由此 ,天然驗震器升華成了一件科學儀器———懸垂擺式驗震器, 而人類的測震學正是從這個地方邁出了光輝的第一步 。張衡的這一步邁得很偉大, 直至 1894年前後人類才邁出了測震學的第二步 ———利用地震儀把靜止的實物證據變成了時程記錄圖, 一直使用到今天 。

(2)設計了觸發機構,解決了對微弱信號進行檢測和放大的技術途徑 。儘管地動儀利用了懸掛物的慣性 、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但在地震波的微弱而低頻的作用下, 都柱的相對動量遠遠不足 ,直接靠它來驅動整個機構還是不行的 。張衡設計了一個觸發機構 ———關 ,用大質量體的 「都柱」巧妙地開啟小質量的關。這個動作所需的動量閾值是極其微小的 。於是,通過「施關 、發機 」兩個步驟 ,先後釋放了關和龍首處預置的位能 , 解決了靈敏度和信號放大的問題 。從專業上講, 「關」的存在是地動儀成功測震的一個極為關鍵性的技術措施,也是史料可靠性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這種觸發機制的設計思路在現代強地震儀上也要採用 ,是張衡的另一個重要的科學貢獻 。

相關焦點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存在嗎?有科學道理嗎?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這個模型一直伴隨我們很多人成長,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人們對地動儀的真實樣子和原理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教科書也難以正確描述地動儀的基本構造和原理。從教科書上暫時撤下來,也是合理的。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提起張衡,大家都會想到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地動儀作為我國第一件探測地震的儀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更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體現。眾所周知,張衡作為南陽五聖之一,又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他對於東漢王朝的貢獻我們有目共睹,尤其是他發明的地動儀。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一個「急剎車」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小編在前一篇文章中給大家介紹了渾天儀的誕生,我的這一篇文章給朋友們講講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張衡發明地動儀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在必然性中,張衡的科學素養(長期研究觀察天象和地理),工作崗位(太史令),社會痛點(張衡生活的時代地震特別多)都是重要因素,但偶然性因素卻與一次「急剎車」有關——當然這個「車」是馬車。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還有什麼貢獻?是文學家還是科學家?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不存在嗎?用科學來說明真相!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人們對地動儀的真實樣子和原理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教科書也難以正確描述地動儀的基本構造和原理。從教科書上暫時撤下來,也是合理的。
  • 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為什麼地震局研究人員反而如此信任張衡能夠研製出管用的地動儀呢?從張衡留下的文字敘述看,他對地震的認識,並沒有超出當時的中國學者。中國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地震視為天譴,因此每次較大的地震發生後,皇帝都要罷黜一些官員,甚至下罪己詔做自我批評。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正史很重視有關地震的記載。在現在看來這是一種迷信,但張衡對此深信不疑,幾次借地震發生之機批評時局。
  • 張衡的「地動儀」是幹嘛的?
    張衡是南陽人,從小離開家鄉,到長安、洛陽學習。當時的王公貴族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是看不慣的。特意寫了《西京賦》、《東京賦》來諷刺他們。除了寫詞之外他還特別喜歡數學和天文學,朝廷聽說張衡特別的有學問 ,就召進京來做官。後來擔任太史令,負責觀察天文學。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更為科學的「地動儀」誕生在幾代中國學生的歷史課本中,都能夠看見關於張衡以及候風地動儀的描述以及模型圖片。這是國人對於古代中華民族科技文明的自豪,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哪怕教材上的圖片僅是20世紀50年代的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復原得出,哪怕這個復原模型在當時飽受爭議,仍然在教材中延續了數十年。
  • 張衡地動儀模型圖,被教科書抹除引爭議,中科院院士:別再被騙了
    於是,他專心投入到科學研究當中,根據自己的科學知識和實地考察研究出了地動儀,震驚一時。當時有許多人都不相信,直到隴西地震,地動儀被驗證成功,才有了開頭那一幕。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謹慎謙虛的治學態度,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 除了地動儀,張衡還有這些發明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他發明地動儀的事跡,不僅在史書中有記載,還被收錄到教材中,在我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而除了發明地動儀,張衡還有很多巧妙的構思與製作,為我國天文學、氣象學、數學、機械製作等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張衡地動儀,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那麼本著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原則,把地動儀的內容刪除,免得誤導學生,聽上去似乎也有幾分道理;但是作為一種千年歷史的流傳,一種文化的寄託和情感驕傲,曾經影響著幾代學生的內容,就因為一些不確定因素從課本中刪掉,讓有中華文化情懷的國人還是無法接受。
  • 外國專家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科學,你怎麼看?
    所以,後世對這件神秘的儀器充滿了好奇,當然,好奇之後就有了眾多的質疑聲,認為用這樣的機械裝置來預報地震不科學,沒有實用性,所以它才失傳了。觀點最為尖銳的是奧地利人雷立柏教授,他曾撰寫《張衡:宗教與科學》,認為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正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
  • 方舟子: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為什麼地震局研究人員反而如此信任張衡能夠研製出管用的地動儀呢? 從張衡留下的文字敘述看,他對地震的認識,並沒有超出當時的中國學者。中國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地震視為天譴,因此每次較大的地震發生後,皇帝都要罷黜一些官員,甚至下罪己詔做自我批評。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正史很重視有關地震的記載。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消失」
    張衡地動儀記載,「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中有都柱……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在2010年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曾經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模型,影響中國三代人,中科院院士:不如房梁下吊塊肉
    於是,他專心投入到科學研究當中,根據自己的科學知識和實地考察研究出了地動儀,震驚一時。當時有許多人都不相信,直到隴西地震,地動儀被驗證成功,才有了開頭那一幕。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謹慎謙虛的治學態度,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 張衡的地動儀,被移除歷史書,你怎麼看
    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對於人類的影響有多厲害,大家都是深有體會,1976年7月28日03時42分53.8秒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矩震級7.5級),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唐山大地震,造成唐山市頃刻間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造成242769人死亡,重傷16.4萬人。
  • 張衡究竟有沒有造過地動儀?這位交大教授今天開了場報告會,權威...
    之後,張衡地動儀就開始受到國際地震學者的注意。張衡地動儀在《後漢書》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 張衡地動儀遭質疑,被移出歷史教科書,真的不能預測地震嗎?
    人們無一不希望能有臺儀器準確預測地震發生,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可惜現在的科技水平還達不到,電視臺上所謂的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過之後才預警的,但僅僅提前幾秒幾十秒已是大功一件,能挽回多少損失。或許有人會想起教科書上讓人以之為傲的張衡地動儀,它不能預測地震嗎?為何汶川地震時不見其起功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