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究竟有沒有造過地動儀?這位交大教授今天開了場報告會,權威...

2020-11-29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文匯報導 課本中的「張衡地動儀」最近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

先是有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隨後,人教社否認該消息,稱課本中對地動儀有專門介紹。這引起了網友對地動儀的討論。

張衡的「候風地動儀」究竟長啥樣?後人到底能不能復原出地動儀?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向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教授關增建求證。

「這事找我就對了。」今天,關增建特意在交大開了一場《張衡侯風地動儀面面觀》的學術報告,並舉行師生開放性討論交流,這段並不為大多數人知曉的地動儀復原歷史展現在人們面前。

張衡最早被外國人pick到

張衡地動儀在公元132年被造好後,在當時的首都洛陽工作了幾年,到公元139年張衡去世後就沒有了下落。專家推測很可能是退役後的地動儀已被融化而鑄成了銅錢。

▲張衡

直到公元1886年,張衡地動儀才出現在英國人米爾恩(John Milne)寫的《地震及其它地球運動》一書中。之後,張衡地動儀就開始受到國際地震學者的注意。

張衡地動儀在《後漢書》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馮銳在《對地動儀傳統模型的質疑》說過,對古代科學儀器的復原不同於一般的文物復原,史料考證十分重要,但必須開展嚴格的專業分析和科學試驗,否則很容易遺漏、誤解文字底層所蘊藏的技術內容,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復原模型所應具備的科學價值。

關增建也說,對地動儀的復原必須符合兩個原則,一是要在外形上符合文字描述,二是要在實用性上符合科學原理。後者比前者更為重要。

在張衡地動儀的復原上,日本人服部一三邁出了第一步,他於1875年把《後漢書·張衡傳》文字記載變成了猜想圖形。其後,1883年米爾恩、1917年呂彥直、1936年王振鐸、1937-1939年荻原尊禮和今村明恆都提出了自己的模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屬典型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只有升華到科學復原階段才能更深刻、更準確地反映原物的價值。

▲服部一三的復原模型中的蛤蟆,其形象可能來自於法國羅浮宮外的噴泉,這是蛤蟆造型對王振鐸先生影響很大。

地動儀上的龍和蛤蟆都有問題

地動儀的爭議從來沒有間斷過。關增建表示,復原地動儀有幾十種之多,但是引起較大反響的有王振鐸、馮銳和李志超提出的三種模型。

刻在幾代中國人頭腦中的、也是教科書上的那張地動儀模型圖,是1951年代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籍復原得出的。(PS:這位老先生還復原了指南車,雖然也不能指南……)在這款復原模型中採用了「直立杆原理」,即在儀器中間樹立一條長長的細杆,然而這和《後漢書》中所描述的「中有都柱,傍行八道」並不匹配。

「都者,大也。」關增建說,這表明地動儀中間是一根很粗大的柱子,並不是一根小細杆。為了掩飾這一矛盾,王振鐸把「都柱」解釋為「獨柱」,即只有一根柱子,明顯是歪曲了本意。更為重要的是,模型內部結構缺乏合理性,其龍口中的銅丸無法吐下來,也就無法檢測地震。

2006年,馮銳等人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上發表《對地動儀傳統模型的質疑》的文章,系統陳述了王振鐸復原地動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直立杆工作原理不正確,使該模型不能驗震、二是與工作原理有著直接關係的外部基形不合理,與史料所述和出土漢代酒尊的形制不符,三是對龍和蟾蜍的造型處理上不符合史書。

 

▲馮銳復原地動儀

馮銳還提出了「懸垂擺原理」,即地動儀是利用了一根懸掛柱體的慣性來驗震的。2009年,正式開館的中國科技館新館展示了新的地動儀模型。該模型由中國科學院教授馮銳團隊復原。

然而,「懸垂擺原理」雖然能夠預測地震,但無法滿足對地動儀「中有都柱」的說法,也仍然沒有解釋「施關發機、牙機巧制」等描述。

1994年物理學家李志超提出了自由杆模型,他的模型將龍身體隱匿在機關之中,外部只剩龍頭。而且蛤蟆是四條腿的,面部朝外,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另外,從龍口中吐出的珠子可以直接從蛤蟆的肚子裡回收到儀器內部,符合「施關發機、牙機巧制」等描述。他還提出,「八道」只是「圍堵戰術」,並不是判斷震源方位的,這顯然超出了漢代人的科學知識。

從質疑地動儀到質疑張衡

對地動儀的質疑引發了人們對張衡的質疑。在史書記載中,張衡是世界科技史罕見的兼具科技和文學的通才。

在科技成就方面,張衡著有《靈憲》這一天文著作,其中他已認識到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光,他還創造出能比較準確地演示天象的漏水轉動渾天儀。

在醫學上,張衡編寫了著名的醫書《黃帝內經》。張衡在數學和地理上也有貢獻,他在科學、哲學和文學上共有著作三十二種。文學著作則以《東京賦》和《西京賦》最為著名。

在精密機械學方面,張衡尤為專長,共創作了候風地動儀、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和前述的漏水轉動渾天儀。值得重視的是,文獻中提到張衡還造過一種能飛行數裡的木鳥,如真是那樣,張衡還是世界航空之父了。

▲張衡製造的渾天儀。

這樣的人真的存在嗎?

關增建認為,在教材上把明顯存在問題的王振鐸先生的地動儀復原圖刪除是應該的,但對地動儀乃至對張衡的質疑是不應該的。「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無法復原地動儀,而認為它不存在。」他說。事實上,2013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廠長胡寧生在理論上和實驗上都證明了張衡地動儀中用立柱來驗震是可行的,並在2014年出版了《張衡地動儀的奧秘》一書,此事並未受到國人的注意。

他還認為,李志超老先生提出方案後就退休了,無人替他做驗證實驗,但是就他看來,這一方案無論從外觀還是科學原理上都是說得通的,是最接近史書中描述的地動儀的一款復原模型。

》》那些無法復原的科學故事

歷史上流傳的科學故事無法復原的並不只有地動儀一個。

《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裡說因為燈光昏暗,愛迪生想出用鏡子聚光的方法保障了手術成功。但這個故事其實是杜撰的,現在這篇課文已經被刪除了。

近來還有人對阿基米德的兩項科技成就提出質疑:一項是傳說阿基米德曾設計製造過一臺能吊起整艘敵船的龐大起重機,該機器能吊起敵船再將船摔碎。但分析以後,覺得阿基米德時代尚無能力用金屬來製造大型起重機,而要用木材製造那麼大的起重機是不大可能的,而要開動那大起重機也是人力或畜力所不能勝任的。況且敵兵會讓別人去捆他們的船嗎?其實要破壞一條船隻要在船底鑿一個漏洞就可以了,大可不必興師動眾把船摔碎的;

第二項質疑涉及阿基米德科技水平之高的代表作,即他曾讓全城婦孺和老人手持各自家中的銅鏡,然後眾人一齊用鏡子把陽光去照射帶頭的敵船,結果那敵船就被陽光點燃,船隊只好落荒而逃。事後羅馬統帥馬塞拉斯還苦笑地說,我們整個船隊和阿基米德一人作戰,但我們敗給了他的智慧。然而分析和計算後,發覺那個燒船事件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用幾百面效率更高的現代平面鏡,集中將陽光照射到一處,其溫度仍達不到木頭或帆布的起燃點[6]。以後查到2006年美國有一電視節目——Discovery的「流言終結者」說,在美國已做過幾次用多面鏡子以點燃木板的實驗,然而都未成功,因此可知流傳了二千年的阿基米德用鏡子點燃敵船的故事純系後人杜撰。

 

相關焦點

  • 方舟子質疑張衡地動儀是個擺設 馮銳教授正面回應
    中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科普作家方舟子一向以學術打假著稱,最近更是把質疑的目光投向了1800年前的一位古人,我國漢代著名科學家張衡。事情源於一條微博:一位網友發微博稱,「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古董』,並不是1800年前的原物。」
  • 張衡「地動儀」為何退出課本?究竟什麼地方出錯了?
    ,張衡的地動儀退出了歷史教科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最初並沒有人相信張衡的地動儀能預測地震,直到漢順帝陽嘉三年,張衡的地動儀才一躍成名。但中科院教授馮銳在翻看《後漢書》時發現,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根本不是張衡當年發明的地動儀,對於預測地震並沒有實際功效。
  • 教科書上「張衡地動儀」只是擺設?中科院教授:就沒有實際作用!
    教科書上「張衡地動儀」只是擺設?中科院教授:根本就沒有實際作用!地震作為一個自然災害,帶給了我們很多慘重的損失和教訓,我們的防震演習從沒停止過,探測地震的儀器也越來越先進。不只是現在,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預測地震的儀器,就是張衡的地動儀。但由於地震儀早已經不存在,我們現在對於地震儀的作用是否真實提出了質疑。歷史是通過先人記載的,很多我們只能夠通過推敲來辨別真假,即使這樣,難免歷史的撰寫者會帶有主觀色彩和被客觀因素影響,我們也無法進行百分百正確的科學考證。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何為地動儀,其實就是大地發生震動後,地動儀會做出一定的顯示。這個儀器看起來簡單,但是它的構造卻是極其複雜,它毫無保留的向世人宣揚著東漢時期的科技水平。然而,如此一件代表著科學技術的儀器,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中科院院士稱:在房子上掛一塊肉都比它強。究竟是怎麼回事?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其實也是一位全能選手
    提到張衡,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地動儀,「酒缸肚子大,八龍居八方,龍嘴含龍珠,蛤蟆張著嘴」。不過大家印象中的地動儀,其實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古籍記載於1951年復原的模型,張衡發明的原型早已失傳。復原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頗有爭議,考慮到科學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對其做了編排調整,古代科學中刪除了張衡的這一趴。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
  • 失傳的張衡地動儀:我身世複雜,但不是假的
    "小謹慎多制勝,然而,目前來看,無論是熱愛散布謠言的網絡,還是各個學術界裡所謂權威的大佬們,大多都不具備謙虛謹慎的美德。 真品早在張衡去世以後就失傳了 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一直以來都是國際上權威的人類智力作品維護者。
  • 被製造出來的「張衡地動儀」
    原載《看歷史》雜誌2010年第11期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地動儀的故事誕生的時間並沒有那麼久遠——直至1950年代,這個故事中的地動儀才被「製造」出來,並進入教科書中。這個地動儀的故事被當作中國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但大多數學生,甚至包括講述這個故事的老師們並不知道,他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這個故事誕生的時間並沒有那麼久遠——直至1950年代,這個故事中的地動儀才被「製造」出來,並進入教科書中,演變成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 張衡地動儀被質疑 《博物館奇妙夜》赴河南揭秘
    張衡地動儀被認為世界上最早的檢驗出地震的科學儀器,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成與此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一直以來,地動儀和它的發明者張衡,都被認作是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象徵。
  • 從教科書中「消失」的張衡地動儀,真的是「造假」嗎?
    古時懸棺究竟是如何被送上懸崖的呢?爭議頗多且被教科書刪掉的張衡地動儀真的是「造假」嗎?在「四大發明」以外,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技?神秘的「木牛流馬」究竟長什麼樣?在「四大發明」以外,中國究竟有沒有科技?答案當然是有。那麼,中國古代科技在世界範圍內究竟是什麼發展水平?
  • 張衡地動儀遭質疑,被移出歷史教科書,真的不能預測地震嗎?
    張衡地動儀發明後,準確地報告了金城、隴西一帶的大地震,使得地動儀一時間被傳為神異。可惜其發明距今已有1800多年,此後漢代不存,張衡地動儀也因戰亂消失了。有關於地動儀,只有史書中寥寥幾言留存於世,也並沒有什麼結構圖紙。中國幅員遼闊,地震向來沒有脫離過人們的生活,因著張衡地動儀的神異,後世一直沒放棄過對它的研究。
  • 張衡地動儀,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不過,我也是最近才明白,教科書中的地動儀照片,實際上是近代史學家王振鐸,50年代時,在研究張衡地動儀的基礎上,人為還原出來的。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還原張衡時代的科技,是否真的能夠預測地震,仍然是不得而知的。
  • 一個「急剎車」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張衡(78年-139年),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張衡生活的年代裡,我國曾經發生過許多次地震。僅從公元89年起的30年內,京都洛陽和隴西等地,就先後發生33次地震和13次山崩地裂等災異現象。就在渾天儀製成後的第二年(公元119年2月)中原大地千裡冰封,寒意正濃。
  • 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會從歷史課本上刪除?原因很簡單真實!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這位在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張衡。那麼張衡的地動儀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呢? 事實上,科學家們都知道地動儀的故事,但很少嘗試過,終於,在科學團隊按照歷史中所描述的那樣研發後,現代的地動儀被研發出來了。科學團隊用這個重塑當時朝代的地動儀進行實驗,卻發現根本檢測不出地震源,這就讓科學家們很為難,有人說地動儀又叫候風地動儀,是用來測量風向的,這樣模稜兩可的事情,其真實性讓人難以捉摸。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2018版初中歷史課本而,2016版歷史課本卻顯示,在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中,課程正文、「課後活動」和「知識拓展」中都沒有提到張衡與地動儀早在2010年11月28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王振鐸(考古學家)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並發明了這個張衡地動儀。由於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事實上,那珠子掉不出來」。
  • 我國院士: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強,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課本
    地震發生在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帶,身在洛陽的張衡成功預測了一千多公裡外的地震,震動了國人。張衡是東漢人,不僅是一個科學發明家,他還是一個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以及文學家,標籤多,能力強,是當時的「五聖之一」,可見張衡絕非凡人。張衡的地動儀是在公元132年發明的。這個地動儀是什麼樣子的呢?
  • 外國專家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科學,你怎麼看?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還真不是空穴來風,是記載在正史當中的,整整196個字,寫得清清楚楚,怎麼造的,什麼原理,測到了哪次地震等等。但讓人非常不解的是,張衡是在公元132年造出地動儀,到公元138年它記錄了隴西地震後,這個神秘的物件就像一陣煙一樣徹底消失,再也沒有音訊了。在後來的史料中再也查不到有關它預報地震的記載,甚至連這臺地動儀本身也消失得杳無蹤跡。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10月9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的報導,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科學史界主流觀點認為,以往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宣傳並不科學,因而在無定論之前,從教材中刪除地動儀,也是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除了地動儀,張衡還有這些發明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他發明地動儀的事跡,不僅在史書中有記載,還被收錄到教材中,在我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而除了發明地動儀,張衡還有很多巧妙的構思與製作,為我國天文學、氣象學、數學、機械製作等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