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聽他說,絕對只看他做。因為,話一出口,必帶節奏,甚至只要是用語言表述出來的東西,都會失真。——坤鵬論
在這幾天的寫作過程中,坤鵬論發現,自己對現象學的認知竟然默默地有了明顯提升。
這就是輸出學習法的最好體現,也是寫作的最大快樂所在。
因為,這個世界上,不能用錢買到的東西很少很少,認知就是一個。
今天讓我們繼續快樂地學習現象學,學習它的方法——現象學還原,這裡面就有這個系列的源起——懸置。
今天這篇字數不到4000(懸置的具體方法明天講),知識點卻非常多,坤鵬論大致數了數,有十多個!
慢慢讀!
一、什麼是現象學還原?
我們無法證明眼見之物如眼見一般真實存在,也就是無法證明眼見為實。
因為,我們不可能跳出自己的主觀,同時觀察自己和世界,來確認兩者是否一致。
所以,胡塞爾認為,試圖證明我這種主觀與世界這種客觀是否一致,既沒有意義,也不會有正確結果,反而會在主觀中越陷越深。
更重要的是,去探尋人們為什麼會對世界確實存在如此深信不疑,根據到底是什麼?
對這一根據的探究,就是現象學的還原,它是現象學的方法論。
通過它,即使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也能重新思考「我為什麼覺得這是正確的」。
現象學還原有兩層含義。
二、現象學還原的第一層含義——懸置
現象學還原的第一層含義是懸置(epoche)。
懸置,就是將對象的所有預先設定的存在加括號(所以懸置還被稱為括弧法),中立化,存而不論,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不作判斷。
什麼是預先設定的存在?
就是我們一直以來覺得理所當然的各種想法,比如:生活常識、科學理論等。
可見現象學非常符合哲學的初衷——追問理所當然之事,對所見刨根問底,什麼都不迷信,不管是權威,還是理論。
坤鵬論認為,懸置最好的解釋是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的那句名言——「閉上嘴,算數去!」
懸置需要的態度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任何事不先入為主,不急著肯定和否定,因為它們都是運用已有的東西進行的判斷。
佛教有個術語叫著相,也有類似的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其實,懸置是古希臘懷疑派哲學家使用的一個詞,指中止判斷或將判斷懸置起來。
它的本義是抑制,也就是抑制住對存在的態度,既不肯定判斷,也不否定判斷,使之達到一種中止、中立的狀態。
懷疑派由皮浪創立。
不過,在他之前懷疑主義就存在,他只是將其整理匯合,並不算創立新的學說。
之後懷疑派經過皮浪的弟子塞克斯都·恩披裡克發展為體系化。
該派主張以懷疑的目的審視一切學說。
它認為任何理論與學說都存在相對立的觀點,沒有一種觀點能夠得到證明是絕對正確的。
所以,人們一旦認同了某種觀點就會為它是否正確而自尋煩惱、庸人自擾。
懷疑主義特別容易俘獲不懂哲學的人,他們看到各派的爭鬥沒有結果,就認為永遠不可能有結果。
懷疑派懷疑一切,認為人永遠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知識,與其花費時間在煩惱上,不如擱置對所有事物的判斷,安心生活。
所以,懷疑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更像一種解除煩惱的自我安慰,有濃濃的雞湯味道。
後來,皮浪的弟子蒂孟為自家的懷疑主義找到了一種難以推翻的根據,如虎添翼的感覺有木有!
希臘當時的邏輯都是演繹邏輯。
什麼是演繹邏輯?
就是只要前提為真,結論就為真。
最著名的演繹論證當屬三段論,比如:
所有哲學家都是智慧的。
蘇格拉底是哲學家。
因此,蘇格拉底是智慧的。
用字母來代替這些陳述中的主語和謂語,就會得到該論證的基本形式:
所有的P都是Q。
S是P。
因此,S是Q。
人類總有一死。
A是人類。
因此,A總有一死。
笛卡爾當初所做的我思故我在思想實驗,就是典型的演繹邏輯,不去討論結果(是否存在),而是討論出發點(思考的我是存在的,否則誰來懷疑,一切都不存在)。
也就是說,演繹的出發點必須是無可爭議的普遍原則。
但是,蒂孟指出,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些原則是無可爭議的。
和今天的某些懷疑主義不同,古時候的懷疑主義不懷疑現象,也不懷疑最直接的感受。
比如:蒂孟承認蜜是甜的,但他不會說「蜜肯定是甜的」,他會說「蜜看來是甜的。」
後一種說法是概括的,而前一種說法是絕對的,懷疑主義不相信任何的絕對。
與演繹邏輯相對應的是歸納邏輯。
它是,即使前提為真,結論也未必為真。
也就是不保證結論為真,而只能使我們認為結論(較之其他可能的結論)更合理些。
歸納論證最常見的形式是由若干個別事例出發進行概括。
比如:我們注意到每一隻前齒銳利的動物都食肉,於是就下結論說,前齒銳利的動物都是食肉動物。
再比如:我們發現觀察到的兔子都愛吃胡蘿蔔,所以就得出結論:兔子愛吃胡蘿蔔。
顯而易見,如果初期樣本過少或錯誤,可能會導致推導出來的結論錯誤。
當年,以笛卡爾為代表的歐洲大陸理性主義,一脈相承了柏拉圖的「人生而知理型」,認為人生來就有神、善惡這樣的天賦觀念,人應該依靠天賦觀念 ,使用演繹法獲得正確的知識。
與之相對的是英國經驗主義,代表人物是「知識就是力量」的培根,認為知識是通過經驗獲得的,歸納法才是得到正確知識的不二法門。
胡塞爾的懸置與懷疑主義的還是有著不同的,或者說是更上一層樓。
胡塞爾用的是德語的einklammern,它是加括號的意思。
胡塞爾在他的《觀念 》的導言解釋道:
他將要建立的現象學不是事實科學,而是本質科學,為了認識本質,需要一種特別的態度。
我們必須將一切先入為主、習以為常的認識態度「懸置起來」,將整個為我們而存在的自然世界加括號。
放進括號的包括:我們關於世界的所有觀念 ,「我絕對不運用他們的標準」。
比如:一切與現存世界有關的科學、哲學的形上學等。
總結下來,胡塞爾就是要拋棄所有成見,不管它們叫什麼名字,統統放進括號裡面存而不論。
然後,追求既有我的思考在裡面,也有事物在我的視野當中,物我合一,拋開整個存在的現實世界而進入純粹意識的世界。
這裡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什麼叫物我合一,一個是純粹意識。
物我合一,需要用兩個直觀來觀察。
繼續以眼前的蘋果為例。
我們確信蘋果是存在的,為了弄明白我們為什麼確信,我們首先要徹底將其懸置,放進括號。
胡塞爾認為,意識並不是一個漂浮著各種各樣意識內容的水槽。
而是像蘋果、西瓜等都有各自對應的意識,意識總是指向某物,這種性質被稱為意向性。
也就是說,意識不是容器,而是燈塔。
意向性有意向作用和意向對象兩個側面。
以知覺直觀和本質直觀(兩者相合稱為內在)為基本,以蘋果等對象形成意識的行為稱為意向作用,被形成意識的事物即被意識的對象(蘋果),稱為意向對象。
知覺直觀:通過眼、耳、口、鼻、手等感官得來的感覺。
本質直觀:通過預先就知道的事物的知識得到的感覺。
知覺直觀和本質直觀組合的內在,具有不容置疑的性質,這種性質被胡塞爾稱為超越。
面對蘋果,我們可以確定它具有紅色、圓形、有香氣等知覺直觀,同時也有看起來好吃、看起來硬等本質直觀,兩種直觀形成了蘋果的意識,它是超越的,我們可以懷疑蘋果是否存在,但這些感覺卻不容懷疑。
直觀讓我們確信蘋果是存在的。
什麼叫純粹意識?
胡塞爾指出,如果整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和我們的一切「我思」都被排除後剩下的還有什麼呢?
他認為,經過完全地「排除」後,所留下的,就是現象學的真正對象——「現象學的剩餘者」。
這個「剩餘者」是想排除也排除不了的東西。
也就是說,排除一切偶然的雜質之後,剩下的就是必然之物,這個必然之物就是純粹意識。
現象學關心的不是事物自在的存在——它是什麼,而是它對意識的意向顯現的方式——它會怎麼。
通過懸置,世界成為現象。
真理(本質)就是現象「顯現」出來而被「看」到的東西,是直接被給予的、自明的東西。
正是秉承著懸置,胡塞爾對科學一直持有絕對誠實負責的態度,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自我糾正錯誤,並毅然再從頭開始他的研究工作,他稱自己是個「永遠的新手」。
他終生追求極度精確和嚴密的科學態度,光是速記手稿就有45000頁之多。
懸置被後世稱為洞察本質的方法。
不知為何,每每想到懸置,坤鵬論的腦海中就會出現柳宗元著名詩句《江雪》的畫面: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你細品,是不是也有一樣的感受?
三、現象學還原的第二層含義——使一切被認識者只作為顯現者顯現出來
還原進一步要使得一切被認識者只作為顯現者顯現出來。
拗口,難懂!
其實就是把一切都逼入純現象的範圍,讓現象自身顯現自身是如何可能的。
就像直接將你赤條條地扔進危機四伏的叢林,這時你的存在全靠你自己,全靠你自己的本身,你能如何顯現,你就如何存在,你顯現不了,你就沒有存在,沒有誰能事先保證你的存在。
所以,還原並不是把一切東西都去掉,它去掉的只是這些東西的事先設定的存在性。
但是,存在設定被去掉了也沒關係,只要它能顯現出來,我們就討論它。
用孫子的話就是登高撤梯,讓一個人爬很高,然後把梯子撤掉,然後看他怎麼辦?
用通俗的話,就是讓他演,這時候全是本色演出。
用文雅的詞,這叫破釜沉舟,這叫置於死地,這種時候顯現出來的都是最最本質的。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疾風知勁草,人的本質,只有在被逼到絕路的危機關頭才會暴露無遺。
禪宗也常用這個辦法,使學生猛的一下感到,他全靠他自己,最真實的地方只能靠自己。
坤鵬論認為,這其實就是——絕對不聽他說,絕對只看他做。
因為,話一出口,必帶節奏,甚至只要是用語言表述出來的東西,都會失真。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