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他的每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2020-12-05 中國網文化

1872年8月11日,中國第一批前往美國留學的30名幼童在陳蘭彬和容閎的率領下,自上海啟程,三個月後抵達舊金山,從此拉開了近代國人與國際社會頻繁接觸的序幕。1881年,原計劃15年的留學計劃僅推行9年便夭折,除少數幾人大學畢業,絕大部分留學幼童不得不放棄學業歸國。即使如此,這些幼童仍像一枚枚倔強的種子,在陳腐的土壤裡煥發出希望的嫩綠。這批幼童中,後來誕生國務總理1人、鐵路局長3人、外交部長2人、鐵路官員5人、公使2人、鐵路專家6人、外交官12人、礦冶專家9人、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雖然此次公派留學無疾而終,但它為國人打開了封閉的國門,而且培養了一批卓越人才,更為後來成績斐然的庚款留學埋下了可貴的種子。

今天,人們每每言及晚清幼童留學,必提及容閎。若無容閎鍥而不捨的努力,中國規模化的海外留學還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成行。《先行者容閎》全面梳理了容閎奔波而又忙碌的一生。

容閎,生於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1847年1月,容閎隨布朗夫婦前往美國求學,兩年後考入耶魯大學。作為先行者,容閎所面臨的困難後人無法想像,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均須親力親為,考慮周全,否則難以為繼。為完成學業,失去資助渠道的容閎只能自力更生,「讀書之餘,他常去打工,幫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時還到圖書館幹活;美國學生自己合夥起火做飯,他就自告奮勇去當服務員」。1854年,容閎完成學業,成為「耶魯大學的中國第一位畢業生」。也是這年,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先進優勢的容閎立下志向,毅然回國,「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容閎家庭條件並不好,留洋歸來,他有很多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他曾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工作體面且收入不菲。他還曾從事茶葉販賣,但終因放不下曾經立志的「大事業」,轉身投入到「師夷自強的洋務運動」之中。

其實,在推動幼童留學之前,容閎還完成了一件很少被後人提及的大事——受曾國藩之託,他從國外採購100多臺機器,為第一家洋務企業——江南製造總局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精通英語的容閎,就像中西方溝通的一座橋梁,他在太平洋兩岸的朋友圈中都不乏重量級人物。中國這邊,有李鴻章、曾國藩、洪秀全、孫中山、唐才常、康有為、梁啓超等;美國那邊,則有曾兩任美國總統的尤利西斯·格蘭特將軍、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等。

雖然晚清洋務派致力於改變中國現狀,但在推動幼童留學一事上,容閎仍經歷了長時間且大量難以預料的曲折。早在1868年,容閎就向清政府提出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的建議,但輾轉四年後,才實現了首批幼童赴美。

就是這首批30名幼童,其選拔過程也遠比容閎想像中困難得多。與當年容閎自告奮勇,主動報名與布朗夫婦一起赴美學習截然不同,首批幼童的選拔極不順利,晚清社會對西方國家的鄙夷文化根深蒂固,各種謠傳更是不絕於耳。加之留學時間長達15年,有著團圓傳統的國人對幼童留學一事極為牴觸。為儘早成行,容閎不得不回到老家,動員鄉親。後來共有120名幼童陸續赴美,但其中沒有一個來自八旗子弟的家庭。這也從側面折射出,深受權力護佑的晚清上層社會,對選拔幼童赴美留學一事根本不屑一顧。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曾派員赴海外留學,比晚清早不了幾年。其推動者同樣是當年帶容閎赴美的布朗夫婦。自1863年起,日本陸續向海外派遣留學生,1870年頒發《海外留學規則》,實現了留學的法制化、常態化——日本海外留學「1886年92人,1871年170人,1873年373人。到中國撤回留美幼童時,日本留學生已經達到4800多人,其中還有20多名女留學生」。在這些留學生中,有一部分還是政府官員,這對推動社會變革顯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對晚清幼童赴美留學夭折一事,許多人習慣將問題歸咎於留學正監督吳子登。吳子登至多只能算是根引子,事實上,清廷包括洋務派在內,之所以同意幼童留學,其重要前提在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清政府看來,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然而,讀洋文遠勝讀中文的容閎對此顯然領悟不夠,這也給他力推的幼童留學一事的夭折埋下了伏筆。

幼童留學未必能改寫歷史,但是,如果「留學工程」能按容閎的預想,持之以恆地推動下去,中日差距未必會越拉越大。在後來的中日幾次戰爭中,中國或許不至於敗得那麼慘。

告別幼童留學事業的容閎,仍然頻繁奔波於太平洋兩岸,期望以一已之力為國家興旺做出更多貢獻。正是他不辭辛勞的奔波,點燃了許多國人對國際社會的求知慾。

1912年4月12日,容閎逝於美國。有美國人評價容閎:「他從頭到腳,身上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愛國,有的人習慣慷慨激昂的言說,容閎則是數十年地身體力行。(《先行者容閎》,鄭安興 徐惠萍編著,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他留學時入美國籍,卻被尊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孫中山也稱讚他
    其實去美國留學沒什麼,留學後暫時留在美國也說明不了那個人不愛國,畢竟留在美國一段時間後回國的愛國科學家也不在少數。但如果已經入了美國籍,那就基本上是確定為美國效勞的了。但在歷史上,有一位留學生,在留美期間入了美籍,但依然受國人尊敬,國父孫中山都重用他。
  • 從激進的革命者到改良派,容閎的一生,像鏡子一樣映照中國近代史
    作為具體的個人,容閎的經歷純屬偶然;但作為「符號」出現的「容閎」,卻是全球化中國進程中的必然。 從孟松學校畢業後,容閎於1848年考入耶魯大學。雖然他在美國的大學生活如魚得水,但他仍時時想起祖國,他說:「予當修業期內,中國之腐敗情形,時觸予懷,適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輒為之怏怏不樂,轉願不受此良教育之為愈。」「更念中國國民,身受無限痛苦,無限壓制。」
  • 第一個畢業於美國名校的中國人——容閎
    容閎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因他的推動,促成了晚清時期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官派留學生。容閎之所以努力推動晚清的留學事務,與其自身的經歷分不開。容閎耶魯畢業像1850年容閎進入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容閎的畢業,在當時也是耶魯大學畢業典禮的大事,當年一共只有98名畢業生。1876年,耶魯授予容閎法學博士學位他的畫像一直懸掛在耶魯校園。
  • 他出身貧寒,名揚耶魯,畢業後拒絕高薪回國,120人因此改變命運
    梁啓超、孫中山等都對他極為尊重,稱他為「先生。」他的照片懸掛於耶魯大學的一間名人展廳,一起懸掛的照片還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小布希,還有其他從耶魯畢業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就是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又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 那些出國鍍金的留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19世紀七十年代,在留學第一人——容閎的建議和曾國藩的主持下,中國人開始了向外留學。這些被連哄帶騙弄出來的「天選之子」大都是10-16歲的孩子,留學期為15年。如果一切按照計劃,他們歸來時正值壯年,正好可以肩負起國之重任。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不料,預科學校設立一年有餘,願意留美的幼童沒來幾個,容閎大急,「乃親赴香港,於英政府所設學校中,遴選少年聰穎而於中西文略有根底者數人,以足其數」。同時,他回到廣東香山老家,動員親友支持自家子弟留學。容閎今天看來,此事匪夷所思,當年卻是事實。
  • 中國留學美國第一人:拒洪秀全官印,說服曾國藩,孫中山邀其任職
    在1850年耶魯大學的足球場上,活躍著一個獨特的身影,他頭纏大辮子,一身中國鄉村打扮,深受矯健靈活,在場上東擋西殺,引得同學們發出陣陣喝彩。他正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容閎。容閎本出身於貧困農家,他能成為第一位留學生,也是因緣際會。
  • 2021國考常識積累之中國近代史上的各種「行業之父」
    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範旭東   範旭東,湖南湘陰縣人,民國時期傑出的化工實業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奠基人,化工科學研究的先驅。   中國實業之父——盛宣懷   盛宣懷,字杏蓀,號次沂,出生於江蘇常州,洋務派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
  • 《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傳》在築首發
    人民網貴陽9月16日電(王秀芳) 9月15日,圍繞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先進事跡創作的傳記文學《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傳》在貴陽舉行新書發布會。 據了解,《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傳》由貴州省詩歌學會會長、省新詩研究中心主任南歐執筆,全書共分為10個章節,旨在通過人物傳記形式,真實展現我國著名天文學家、「中國天眼」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先生窮盡22年的生命與精力,打造國之重器、成就獨一無二項目的先進事跡。
  • 邊抗癌邊科研的「克隆牛之父」
    2017年10月,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校內最繁華的一條道路有了新的名字:「楊向中路」(「Jerry Yang RD」),校董事會以此紀念華裔科學家楊向中,這位」克隆牛之父「,逝世於2009年2月5日,去世時,僅50歲。克隆羊「多莉」之父維爾穆特多次公開惋惜:我們失去了一位家畜育種方面的專家。
  • 留學生抗議宿舍漢語拼音名牌被撕:強調愛國是誇大
    除了講述這段經歷,他還表示,這一視頻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關注,但一些媒體誇大報導,把重點放在愛國、排華上,而忽視了原本的捍衛中文名和中國身份的初衷。這一事件的調查也陷入了一場拉鋸戰。 他的視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短短的一周之內,點擊率超過了1萬,並被中國各大社交媒體爭先轉發。 金繼文是視頻中唯一一個大一本科生,他說:「我選擇參加這個視頻是因為我覺得這個視頻很陽光,在宣揚積極的文化。」 閆呼和說,這個視頻應該被看成一份邀請。「不爭執,不吵架,我們只是想坐下來和你好好談談。一切偏見與歧視都源於無知。」他說。
  • 一生豐功偉績,卻鮮為人知,潛心的背後是他的愛過情懷
    他是首個發現正負電子對產生的科學家,也是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一半的兩彈一勳科學家都是他的學生。他被稱為中國原子能之父,一生成就令人佩服,曾為國家立下豐功偉績,但他卻鮮為人知。他就是趙忠堯,一生辛勤耕耘的偉大科學家。
  • 他是中國近代力學之父,身高僅有1.49,卻把日本足球隊踢出了局
    他是中國近代力學之父,身高僅有1.49,卻把日本足球隊踢出了局。上個世紀30年代的時候,我國的運動員參加了遠東運動會,居然實現了足球的九連冠,那個時候的九連冠可以說比今天的女排還厲害。在九連冠的成員裡面,就有一個身高只有1米49的男子,就是這個身高和體格都小小的男子把日本人踢出了局。這位1米49的男子,正是錢偉長。錢偉長當年考進清華是被破格錄取,因為當時清華對男生入學身高有要求必須達到1米5,但是錢偉長恰巧缺了一公分,好在錢偉長很有才華,就成為了清華有史以來第一個身高不達標的男學生。
  • 「天眼之父」南仁東
    改革先鋒:「天眼之父」南仁東新華社記者 歐東衡/攝  南仁東,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工程的發起者和奠基人,被譽為「天眼之父」。他主導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的順利落成發揮了關鍵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 他的曾孫是金髮藍眼的美國記者:留美幼童李恩富的傳奇一生
    勇於冒險,他踏上去美國的路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派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留學,這些學生被稱為「留美幼童」,李恩富就是其中的第二批。當年少的李恩富向母親提出要投考出洋時,他知道這是一場冒險:要去一個被稱為野蠻之地的大洋彼岸,和清廷籤下「各安天命」的合同,此去十五年,生死或兩茫。
  • 清華留學生81%都不回國,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施一公有話說
    清華留學生81%都留在了美國,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施一公這樣說。著名的施一公教授便指出了我國大部分留學生選擇留在國外的一個原因。相信很多人聽說過施一公教授,施一公教授是我國西湖大學第一任校長,他在科研方面十分的精湛,並且一心一意為著國家的教育做著貢獻,曾多次拒絕國外研究員的邀請,一心一意為中國大學服務,在他的培養之下成就了眾多的優秀科學家,我們所熟知的顏寧就是施一公培養的美女科學家,所以施一公在我國科研領域有著很高的聲譽。
  • 早稻田大學與中國留學生的百年交集
    但他提出的辦學宗旨「保障學術之獨立,使之為成就模範國民所用」,在學校上下的苦心運營下,通過眾多具有獨立學術精神的教授們的實踐逐漸生根,成為早稻田大學的傳世校風。大隈重信倡導的「在野精神、進取精神和庶民精神」引導早稻田大學的人才養成一直走在「實用」的道路上,當今日本社會大學生就業率最高的仍是早稻田大學。
  • 孟晚舟被捕第3年,120個冒死赴美的「中國女孩」丨百家故事
    直到兩人相識的第7年,曾國藩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現處在何等閉塞之境,而此時,他終於開始認真考慮容閎不斷提出的「留學計劃」。容閎後來在自己的自傳中回憶到:「當我知道自己的願望有機會實現時,整晚都像夜鷹一樣睜著雙眼,覺得身體輕飄飄的,如同在雲間散步。」1871年,曾國藩聯合直隸總督李鴻章一同上書同治皇帝;第二日,諭旨下達,同意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學制15年,所有費用由政府承擔。
  • 老外問,為何在國外的中國人這麼愛國?答案又燃又暖!
    這個周末,線上線下都很「燃」。許多中國年輕人,自發組織起了一場又一場的愛國愛港活動: 他們支持香港警察,聲討香港暴徒,怒懟禍港分子……用自己的方式閃耀著中國心。/愛丁堡:愛丁堡留學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聽媽媽的話》《過火》等歌,用別樣的方式表達愛國愛港、譴責暴徒想在香港本地搞事?
  • 國慶節手抄報:錢學森的愛國故事
    然而,當錢學森得知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的消息後,這個每時每刻都在想念祖國的科學家,頓時沉浸在極大的喜悅之中。錢學森在美國已經生活了10多年,又被譽為是「在美 國處於領導地位的第一位火箭專家」,金錢、地位、聲譽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可以放棄在美國的一切,但不能放 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