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被捕第3年,120個冒死赴美的「中國女孩」丨百家故事

2020-12-06 最人物

#百家故事#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

如今,已是2020年的12月,時間進入孟晚舟被非法拘禁的第3個年頭。

波雲詭譎的這一年進入尾聲,被困他鄉的孟晚舟遲遲未歸。沿著時間的河流溯回到148年前,一個埋藏在歷史中的故事浮出水面,貫穿這個故事和孟晚舟的,是同一條線。從那一年開始,120個中國孩子離開腳下蒼老的土地,前往大洋彼岸。

他們留著舊時的辮子,被不解的外國人稱為「中國女孩」。

最初,時代改變了他們;後來,他們改變了時代。

這120個孩子的故事,跟孟晚舟的故事,是同一個故事。

同樣的關乎民族,同樣的關乎個體,同樣的關乎命運。同樣的,驚心動魄。

今天,就講講這個不該被遺忘的故事。

1854年11月,在從紐約開往香港的「尤裡卡」號輪船甲板上,一位身著西式服裝的中國男人,正望著遠處深思。這個人叫容閎(hóng)。幾個月前,他順利從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這位中國男生還引起了圍觀——在眾多穿著西裝的外國人中,他是唯一一位穿著中式長袍的東方人。這位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海外的學生,在畢業之際放棄了國外提供的優渥工作機會,毅然決然回到中國——生養他的祖國。

容閎年輕時

彼時的中國正處在風雨飄搖之際,內憂外患,陳舊的制度與規章,讓生活在其中的子民苦不堪言。選擇在這個時候回國,容閎的目標很明確:

「沒有受教育以前,我什麼都不知道,就是自己過日子。但接受教育之後,覺得這種情況是不能容忍的,我自己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就應該使我的同胞早一點擺脫這種處境,我要為他們服務。」

他的心中在醞釀著一個計劃,一個讓更多中國學生出國讀書的計劃,但他沒想到,願望實現的過程,竟花費了18年光陰。

容閎沒想到,一切會那麼難。彼時,幾乎沒有中國人能夠接受「赴美讀書」這一概念,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認為外國人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而自己則是擁有高貴血統的上等人,跟著他們學習知識,更是荒誕之談。

十九世紀末的中國

鑑於這種思想阻礙,容閎想讓中國孩子出國留學的設想突然變成了泡影。人微言輕,容閎只好退而求其次,邊工作邊尋找機會。他前後在香港與廣州任職,邊學習法律與外交知識,邊想盡辦法結交能幫助自己實現計劃的達官貴人。轉折在1863年來到,此時的容閎,正在上海做著不鹹不淡的茶葉生意,在朋友的舉薦下,容閎見到了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

曾國藩

對時事頗有見解的容閎,深得曾國藩賞識。在此後幾年間,借著兩人關係,容閎不斷向其提出自己的留學計劃,但每次曾國藩只是聽著,不予置否。直到兩人相識的第7年,曾國藩才終於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現處在何等閉塞之境,而此時,他終於開始認真考慮容閎不斷提出的「留學計劃」。容閎後來在自己的自傳中回憶到:「當我知道自己的願望有機會實現時,整晚都像夜鷹一樣睜著雙眼,覺得身體輕飄飄的,如同在雲間散步。」1871年,曾國藩聯合直隸總督李鴻章一同上書同治皇帝;第二日,諭旨下達,同意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學制15年,所有費用由政府承擔。

李鴻章

至此,清政府拉開了這項「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的中國教育計劃。縱觀中國歷史,大漢王朝,蠻夷臣服,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在大唐盛世,物華天寶,四方來朝;在大明王朝,鄭和的船隊滿載國威,揚名海外。

到了清朝末年,一切都變了。為了選拔出最聰慧的幼童,由李鴻章制定的選派條件,也十分嚴苛:除了最基本的在外學成後需要回國效力外,還需要家世清白,容貌端正,姓名粗鄙者,亦需要更改。

最終,被選出的120名幼童將分批次被送往舊金山,臨行前,孩子的父母和朝廷籤署了一份長達15年的合同。

「如有天災疾病不測,各安天命」。

就這樣,一段跨越太平洋,長達10年的思念開始了。

1872年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

1872年的春天,第一批幼童出發了。在船上,這些幼童們就展現出驚人的適應能力。

初登船時,他們還會因為不時出現的驚濤駭浪大聲哭鬧,僅僅幾日後,他們就能在風浪最大時,依然在甲板上打鬧。

除此之外,當護送幼童的官員們對外國飲食難以適應時,這些幼童卻早已對那些牛肉與麵包吃得津津有味。

25天長途跋涉後,在船將靠岸之際,護送幼童的大臣們從箱內拿出嶄新的絲綢長袍,給他們一一換上,希望以此來展示大清國的風採。

換上絲綢長袍的留美幼童們

上岸之後的幼童們,對眼前出現的一切都目瞪口呆。在這裡,男人與女人都穿著合體,在行駛的電車上跳上跳下,鋼筋混凝土搭建的高樓,像「怪物」一樣矗立在道路兩旁。

19世紀末的美國

他們暫時居住的酒店內,擁有可以源源不斷流出熱水的金屬管,以及散發出溫暖的暖氣,而這些幼童們,樂此不疲地乘坐著酒店內的電梯——這個龐大的「籠子」可以將他們一口氣從1樓送向5樓。但最讓他們好奇的,還是奔跑在鐵路之上的火車。幾天後,他們將乘坐著火車離開舊金山,橫穿整個美國,來到位於北部的哈特福德市,正式開啟他們的留學生涯。

19世紀末美國鐵路上運行的火車

而作為發起人的容閎,比幼童們早幾個月來到這裡,替他們處理生活事宜,他的搭檔「留學監督」陳蘭彬並幫不上什麼忙,他不會英語,且對待國外的一切都嗤之以鼻。容閎明白,這位所謂搭檔,只不過是朝廷派來監督孩子們思想的負責人,而對於這個項目,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中國留學計劃中的「留學監督」陳蘭彬

到達哈特福德市後,第一批幼童被3人一組分配到美國家庭之中。幼童李恩富後來在自傳中回憶到與「新家庭」的初次見面:「離開家時,我給母親鄭重地磕了4個頭作為告別,而這位美國家庭的女主人,第一次見面就在我的臉頰上親了一口,我害羞極了,大家都在嘲笑我,這是我獲得的第一個吻。」

「留美幼童」李恩富

新鮮感散去,當離開了自己的朋友,被分到不同家庭時,這些幼童們才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生活。身處異國他鄉,他們開始感到疏離,而更讓人介懷的,是無時無刻追在他們身後的目光。

那些美國小孩們常跟在這些幼童身後,嬉笑著觀察他們的絲質長袍與垂在身後的辮子,用英文喊他們「中國女孩」。在餐廳吃飯時,偶爾會遇到一些美國人,走上前詢問是否可以近距離觀賞一下他們的辮子,種種的一切,都讓這些幼童們感到不適。

但是這些只是「插曲」,這座城市還是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孩子們,展現出最大程度的善意,在當地報紙上,他們誇獎這些孩子為:「非常年輕,極其聰明,且具有紳士風度。」

為了幫助幼童們快速掌握英語,寄宿家庭採用了嚴厲的實物教學法:「如果在餐桌上不能準確說出食物的英文名,就不能進食。」

留美幼童與他們的寄宿家庭合影

這些聰明的幼童們很快就習慣了在異鄉的生活,不到2個月,他們就迅速掌握了英語,能夠熟練地與當地人對話,並分批次進入哈特福德中學。

令容閎沒想到的是,這些幼童不僅適應飛快,並且大部分人都在課程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許多年後,當人們回到這些幼童所生活過的學校時,會驚喜發現那幾年,幾乎每個班成績最好的,都是中國人。彼時,他們仍把學習看做出人頭地的方式:

1876年,鄧世聰和陳巨鏞獲得學校拼寫一等獎與二等獎;1877年,在學校書法展覽中,入學不到一年的蔡廷幹獲得第一名;1880年,霍普金斯語法學校的畢業班內,李恩富拿下希臘文第一名,周傳鄂獲得拉丁文和書法第一名。

除了學業,這些幼童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也迎來了重塑。首先是飲食,這些赴美幼童大多出身貧寒,在國內他們通常只能吃最簡單的餐食,而在美國的寄宿家庭內,他們可以吃到最新鮮的牛奶、黃油、土豆與雞肉,豐富的飲食讓他們茁壯成長。

有數據顯示,這些幼童在哈特福德讀書的時間裡,每年很少生病。

更換西式裝扮的幼童們

其次則是戶外活動,長久以來中國學者都以「四體不勤」的生活為豪。在他們眼中,沒有才華的人才需要在田間工作,而在國外,一個優秀的學生,不僅需要擁有敏捷的思維,更需要健壯的軀體。

這些生活在哈特福德的幼童們,也開始在中學的操場上嶄露頭角,雖然相比之下,這些中國幼童略微瘦削,但是他們卻能很好地適應外國體育課程,甚至比外國人還要優秀。

他們還建立了自己的「東方人棒球隊」,隊中的9名成員全部都是中國人,在當時曾多次打敗當地棒球隊,一時風光無兩。在這支隊伍中,包含了日後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以及清末外務尚書梁敦彥。

東方人棒球隊

前排左起:陳巨鏞、李桂攀、梁敦彥、鄺詠鍾

後排左起:蔡紹基、鍾俊成、吳忠賢、詹天佑、黃開甲

後來,他們在哈特福德的同學回憶道:「我們玩的所有東西,對他們都是新鮮的,但是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卻都能玩得很好。」為了能夠方便運動,幼童們紛紛脫下長衫,換上舒適合體的運動服裝,而背後那根標誌性長辮,也開始越發經常地被他們塞入帽下。眼看著幼童們日漸明顯的變化,古朽的陳蘭彬提出了不滿。

這位被官方派來的大臣,認為幼童這些舉動是在背叛國家。在容閎的勸解之下,他最終讓步:可以更換西式衣服,但是辮子不可以剪去——在當時的皇帝眼中,這是他們對於朝廷的忠誠。

換上西式服裝,把辮子藏入帽中,這群出國不到2年的中國幼童,正越來越「看起來像一個美國人」,他們甚至會用英文給彼此起綽號。彼時處於核心地位的唐紹儀,被幼童們賦予了一個他們從希臘神話中讀到的英雄名——埃賈克斯。

他們沒想到,唐紹儀日後會真的成為一名英雄。

幼時的唐紹儀(右)與梁如浩(左)

哈特福德的夏天,有著柔軟的草地和清冽的河水,每年學生們都擁有長達3個月的暑假。當本地孩子們將大把時間花在遊泳、打球上時,留美幼童們只能在陳蘭彬的監督下,日復一日學習枯燥的課程,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嚴格遵守著由中國留學處制定的課程表。

除此之外,每到黃曆上記載的黃道吉日,陳蘭彬會把學生們聚集起來,誦讀《聖諭廣訓》,並且下跪向遙遠的皇帝行禮,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幼童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事與願違,品嘗過自由味道的幼童們認為,這種向皇帝下跪的愚蠢姿勢十分迂腐,而真正有用的東西則是在課堂:在那裡他們學習數學、天文、物理與軍事。1876年5月,費城世界博覽會開幕,在此後的六個月中有共計900萬人趕來費城,觀看這場由美國打造的工業未來。

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

在現場,貝爾發明的電話機隆重登場,轟轟作響的電動機象徵著美國昂揚的工業實力。人們還看到了由法國贈送給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只不過彼時,只完成了一隻手——十年之後,這座雕像才製作完成,出現在紐約的自由島。當國外正擁抱著自己嶄新的科技時代時,國內唯一能見證這個鋼鐵王國的,只有這些幼童。

費城世界博覽會上

只完成了一隻手的「自由女神雕像」

在那個夏天的末尾,容閎的學生們到達場館。負責中國館的海關官員李圭,後來在文章中記錄了這次見面。

在那個信息不順暢的年代,這位中國官員並未曾聽聞過關於留美幼童的故事,而在現場,他看到了這些身著西式服裝,外面卻套著中式馬褂的中國孩子們,他們自如穿梭在人群之中,說著一口純正英文,沒有一絲膽怯。

身處博覽會的李圭未曾想到,自己的國家已經將孩子們送到世界科技的最前沿,那日,他在自己的《環遊地球新錄》中記載道:

西學東造,正未可限量。

彼時的中國海關官員李圭後成為中國近代郵政倡導者之一當天經過聯絡,幼童們還被介紹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一番聊天后,總統與每個幼童握手告別。目睹過現代發明的幼童們,登上了返回哈特福德的火車,他們即將步入大學,迎來新學年,在那裡,有一個嶄新的世界等候他們。

1877年,詹天佑進入耶魯大學,這位聰穎的17歲少年,入學第一年,就拿到了第一名獎學金,進入耶魯大學工程學院學習。

第二年,首批到達美國的幼童們陸陸續續高中畢業,順利拿到進入大學的資格。在哈特福德中學的畢業典禮上,一群身穿禮服的美國學生中,坐著三位中國學生:蔡紹基、梁敦彥、黃開甲。

「留美幼童」黃開甲少年時期

他們身穿絲綢長袍,戴著鑲嵌紅色紐扣的帽子——他們將作為這個學校的優秀畢業生發表演講。其他時候,他們都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美國人,而在今天這個時刻,他們卻要通過服裝告訴大家,自己是中國人。

在這場演講中,幼童蔡紹基說道:「中國沒有死,她只是睡著了,她終將會醒來,並註定驕傲地屹立於世界」。這位幼童後來成為了北洋大學的首位校長,並終身服務於中國教育行業。演講結束後,掌聲經久不息,已經下臺的中國幼童,不得不再次返回舞臺,向大家致謝。

「留美幼童」蔡紹基(1878)

當幼童們正在校園裡度過無數個安逸平穩的求學日子時,在高高的學校城牆外,一股暗流正在湧動。

19世紀80年代,美國西海岸正醞釀著一股排華熱潮,中國勞工在和當地以及其他國家勞工競爭過程中,佔據越來越多的優勢——他們勤勞,安靜,從不討價還價。這種優勢引起很多人不滿。華人形象被惡意醜化,有些地區甚至出現針對華人的暴亂,事態逐漸失控。

19世紀80年代美國的「排華浪潮」

1882年,美國頒布排華法案,對於日後中國人進入美國,有了極其嚴苛的限制。一方面是強烈的排外熱潮,另一方面,長久以來,李鴻章都希望幼童們可以進入美國軍校,學習軍事理論,但是在這種國際環境之下,這種期望看起來似乎不再可能。

而此時,李鴻章認為如果幼童們無法進入軍校學習軍事,那麼他們此時留在美國學習就不再具有意義。李鴻章只想要一顆蘋果,而容閎卻想種下一顆蘋果樹。但顯然,彼時的李鴻章只看到了那株苗,卻沒看到那棵樹。

向美國人「取經」的李鴻章(中間)

縱使這位「留學生之父」百般努力,最終,清政府仍決定撤回所有留美幼童。在容閎接到聖旨的那天,留美幼童們正在湖邊享受著自己的假期,彼時他們不知道,這將是他們在外國的最後一個暑假。

當聽到這個消息時,這些幼童們驚愕得說不出話來。沒有人想到,自己的學業在此時會被突然掐斷。他們慢慢走回家,開始收拾行李。但並不是所有幼童都這麼聽話,早在一年前,他們中就有人決定永遠留在國外。1880年,留美幼童中的譚耀勳與容揆(kuí)——容閎的侄子,因為過於西化,曾被勒令返回中國,在乘坐火車準備回國途中,兩位幼童跳下火車,偷偷回到哈特福德市藏了起來,並宣布與留學事務所脫離關係。

「留美幼童」容揆

但這只是少數,大部分幼童都不得不接受清政府這一決策,提早結束了自己的留學生涯。在這項出國留學計劃終結時,有超過60名學生正在美國的高等院校中就讀:耶魯大學22人,麻省理工學院8人,哥倫比亞大學3人,哈佛大學1人,其餘的學生分布在美國東北部的各個學校中。按照容閎的計劃,他們本可以在大學校園裡大放異彩,並在5年後如期畢業,順利取得學位,可如今一切都成了泡影。

與耶魯大學同學合照的詹天佑與歐陽庚

1881年8月8日,第一批留美幼童踏上回家的火車,他們身著西式西裝,手提黑色皮革箱子,箱子外側用英語寫著「中國教育計劃」的字樣,在滾滾熱氣中,他們踏上了前往舊金山的火車,沒有人知道,未來迎接他們的是什麼。

一個月後,最後一批幼童踏上歸家的火車,他們在上衣紐扣中別上了黑白色的裝飾品,哀悼著他們逝去的中國教育計劃。

1881年留美幼童離開美國時最後一次合照

10年前,容閎帶著120名幼童來到美國哈特福德時,他們還是剛滿10歲的男孩,而如今,他們已經長成了青年。在留學的日子裡,這些幼童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人在這期間不幸逝世,有人逃離了清政府的管制,有人被提早召回,而剩餘的94名幼童,都草草結束學業,帶著未完成的宏願,回到了他們闊別數十年的祖國。

回家的路程比想像中要近。然而越臨近靠岸的時間,幼童們的焦慮也在不斷加劇,他們互相安慰,自己是作為祖國最需要的人才回國的。一位幼童在寄給自己美國朋友的信中寫到:「我感到很寬慰,當回到祖國時,我不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高貴、體面的男人。」

19世紀80年代的上海碼頭

輪船在上海靠岸。這些闊別家鄉已久的幼童們,期待著下船後,能夠看到自己的親人與來自清政府的歡迎。沒想到,下船時等待他們的不是家人與歡呼,卻是一排排準備扣押他們的官兵。這群幼童被帶到一處陰暗且充斥著黴味的房間,而所謂的床,僅僅是在椅子上搭了2條木板。除此之外,這些幼童很快意識到,在美國生活十幾年後,他們中已經沒有幾個人敢用母語與這些士兵爭論。這群歸家的孩子充滿著緊張與侷促,偷偷用英語交流,努力想弄清楚自己為何被拘留。

19世紀末的上海街道第二日,他們被分批帶往審訊室,面對官員們關於「為何在美國呆這麼長時間,是否還忠於皇上的質疑」,這些幼童給出了近乎一致的答案:「我們是被官方派出,為了學習西方知識為中國所用。」但是無論他們怎麼解釋,這些官員們似乎都聽不進去。

在哈特福德,這些幼童能夠用英語熟練地與美國同學辯論,但在這間閉仄陰暗的審訊間內,他們卻怎麼也無法讓眼前的官員理解自己的意思。這群曾被稱為天才少年們的幼童,此時因為「喪失交流能力」而萬分沮喪——從他們嘴裡說出的話,不是結結巴巴,就是突然冒出一句完整的英語。

在經歷了近一個周的禁閉後,這些官員終於放過了幼童們,讓他們各自回家。幼童黃開甲後來在信中寫到:「我與曾經朝夕相處的朋友分開,甚至沒機會道別,不知下次何時才會再次相見。」而對幼童容良來說,突如其來的分離比審問中受到的屈辱更讓他難過,那日,他在日記中只寫下了兩個字:孤獨。

彼時洋務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而這些從美國歸來的幼童,正是被需要的人才,不久他們就被分配到祖國各地,有的進入政府衙門,有的被分去煤礦,而大多數則被分去福州船政學院學習駕船。

福州船政學堂

這些與家庭分開十年的幼童們,在與家人短暫團聚後,又被朝廷派向祖國各處。1874年,正在福州馬尾揚武號軍艦上實習的幼童黃季良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中他向父親表達了長久不能盡孝的愧疚,並附上了一張自畫像:「不能一日承顏養志,負罪實深」。

「留美幼童」黃季良給父親寄去的自畫像

這是黃季良的父親最後一次收到他的消息。幾天後,中法海戰爆發,在這場戰爭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福州船政學堂被炮轟,800多名中國官兵陣亡,其中包括黃季良在內的4名留美幼童。這一年,按照計劃,本當是他們的畢業之年,而如今,這些幼童們只能帶著無盡的遺憾,將自己對國家的那一腔熱忱,留在了那片海上。關於這些留美幼童的另一條敘事線索,是那兩位滯留美國的幼童——容揆與譚耀勳。他們在耶魯順利完成學業,容揆在容閎的引薦下, 進入中國駐美公使館工作。

「留美幼童」容揆

而譚耀勳則準備前往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負責中國在紐約的部分國際事宜。未曾料想,在此時,他染上風寒,幾個月後,這位11歲就來到美國的男孩,在這片他生活過12年的土地上離世。他被永遠留在了哈特福德的公墓中,至死,都沒有完成想要報效國家的夢想。

「留美幼童」譚耀勳

在經歷了中法戰爭與中日韓戰後,外敵的一次次入侵,迫使清政府加快國防,海防首先被提上日程。1888年,北洋海軍應運而生,這是中國第一批擁有西方裝備與西學人才的艦隊。多名留美幼童在艦隊中擔任各艦的大副、槍炮官與作戰參謀等職位,這一年中國海軍的實力甚至上升到世界第八的水平。北洋海軍的建立,意味著國家對燃料以及運輸業的需求,並帶動礦業、鐵路業發展——這些在過去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大逆不道、壞了「風水」的事情,終於開始加速前行。而這些曾經受過西學訓練的留美幼童們,也開始得到重視,逐漸嶄露頭角。

留美幼童在天津道臺衙門合照

這期間,詹天佑北上參加天津到山海關的鐵路建設,這成為這位「中國鐵路之父」步入成功的起點。

語文課本中的詹天佑

與此同時,陳榮貴、吳仰曾、梁普照等一批幼童進入了中國最早的礦業,並服務終生。在回國的這6年裡,這些幼童們曾因為過於西化,思想前衛被不斷排擠與指責。而如今,他們終於開始活躍在鐵路、礦業、外交等多個領域。雖然早已脫去西式裝扮,說回母語,但是他們仍習慣在每年12月底時聚在一起,慶祝西方聖誕節。

留美幼童回國後第一次在天津聚會

比起中文,他們更習慣用英文交流,而他們之間的稱呼,仍是他們在美國時使用的綽號。每當聚在一起時,他們就像回到了在哈特福德讀書的歲月,那是回不去的年少好時光。

當容閎的幼童們一個個走向舞臺中央,他卻正慢慢變老。1881年,在幼童們回國當年,容閎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兩個年歲尚幼的孩子。後來他在自傳中寫道:「1880年到1886年是我人生中最不幸的時期,我畢生的志願遭到摧殘,我生命中最親近的人過早離去,頓時覺得心灰意冷,萬念俱灰。」

容閎的妻子瑪麗·凱羅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幼童們」,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曾經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的幼童唐紹儀,擔任津海關道一職。曾擔任鎮遠號槍炮大副的曹嘉祥,被任命為天津巡警道,後來成為了中國新式警察的創辦者之一。

「留美幼童」曹嘉祥

1903年,天津中西學堂改為北洋大學,蔡紹基成為這所學校的校長,也是留美幼童中的第一個校長,而北洋大學,就是當今的天津大學。當蔡紹基在為北洋大學制定校訓時,他想起自己曾就讀的耶魯大學校訓:「光明和真理」,於是他將北洋大學的校訓定為「實事求是」。

早期的北洋大學

北洋大學的成立,似乎也正意味著,中國長達幾千年的教育正站在一個全新關口。1905年,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宣告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對歸國留學生的考試,舉人、進士等古老的功名,將授予這些「留洋學生」們。

一夜之間,留學熱潮再度被掀起,30年前,這些被送出國的幼童們,大多出身貧寒,30年後,貴胄子弟帶著僕人紛紛遠赴大洋彼岸,開啟他們的求學生涯。1904年,曾經的留美幼童梁誠,已成為中國駐美公使,在經過多次談判交涉後,美國最終同意,將「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

擔任「駐美公使」的梁誠

以此為節點,中國擱淺多年的留學事業,再次被恢復。清政府將皇家園林的清華園作為選派學生赴美留學的預備學校,後學堂改為清華學校,曾經的留美幼童唐國安任校長。這所學校,就是後來的清華大學。

1909年,留學計劃重啟,第一批「庚款留學生」赴美,有趣的是,他們到達美國所走的路線,與40年前那120名赴美幼童走的路線如出一轍——坐著火車橫穿美國,在馬塞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下車。而在那裡迎接他們的,則是當年選擇留在美國的幼童容揆,多年未見,再見面時,他已經成為了中國駐美使館的秘書。

1909年第一批庚子賠款留學生

當載著這些留學生的火車在美國土地上奔馳時,中國第一條由自己建造的火車,也正在關鍵的驗收階段。1905年,中國決定興建一條從北京至張家口的鐵路,也就是「京張鐵路」。消息一經放出,日本、俄國與英國紛紛致函清朝政府,想要接下這塊「肥肉」。

僵持之下,清政府最後與各方達成協議,如果中國能夠不借外債,不用外國工匠,那麼他們便不插手。這一年,曾經的哈佛天才兒童詹天佑44歲了,這位曾經立志要成為鐵路工程師的幼童,被任命為「京張鐵路」項目的總工程師。

中年時期的詹天佑

彼時,沒有人相信中國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建造出一條鐵路,外國人甚至嘲諷,建造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可能還沒有出生。而他們沒想到的是,詹天佑只用了4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條原計劃需要6年建造的鐵路。1909年的秋天,京張鐵路正式通車。這是第一條,中國人自己建造並投入運營的鐵路。

京張鐵路驗收儀式

與此同時,詹天佑曾經的同學唐紹儀,正在外交界大放異彩。三年後,這位曾經留美幼童中的「核心人物」,在促進新中國成立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唐紹儀,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

唐紹儀與孫中山(1921)

也是在這一年,曾經帶領他們走向美國、為國家崛起而奔走半生的容閎,在公寓內孤獨離世。終年84歲。

容閎晚年時期

1919年,曾經的留美幼童都已年近60,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當年他們從美國回來登陸的城市——上海。這年秋天,前海軍將領吳應科與蔡廷幹因公來到上海,唐紹儀宴請曾經的同學們一同聚會,吃飯中他們驚喜發現,飯店緊鄰他們當年赴美國前讀過的預備學校。

時間好像回到50年前,他們剛滿10歲,遠離家鄉,在一個全新的國度裡展開新生活,時間一晃而過,這些幼童們已步入晚年。他們仍舊說著英文,吃著西餐,叫著彼此在美國留學時的名字。

吃過飯,幾位老同學來到學校舊址前拍了一張合照,並給照片命名為《千歲》——照片中的這些「留美幼童」們,加起來的歲數已有1000歲了。

「留美幼童」在曾經的學校門口拍照留念(1919)

50年前,他們背負著帝國最後的希望,漂洋過海,以期學習國外先進科技,以回國報效國家。50年後,雖有坎坷,雖有生離死別,但是他們中還是有人完成了最初的夢想。

120名留美幼童部分名錄

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些活躍在鐵路、電報、海軍、外交等領域的幼童們,成為了那個帝國最後的曙光,也為後來的中國奠定下了不可或缺的地基。

「留美幼童」最後一次在上海聚會(1936)

前排左起:鍾文耀、溫秉忠、丁崇吉、唐紹儀、周壽臣、吳忠賢

後排左起:周傳諫、容良、鄺炳光、蘇銳利、陶廷賡

故事總有落幕之日,隨著年歲漸長,這些「傳奇幼童」,在時間的洪流中開始走下舞臺。1965年,最後一位留美幼童鄺榮光去世,這一年,他103歲。

在他去世那一晚,透過房內黃暗的燈光,他望見了床頭那張自己赴美前的合照,這是他第一次拍照,亦是第一次離家,那年他10歲,身邊站著的,都是他日後最好的朋友。

回憶著往事,這位百歲老人闔上雙眼,屬於這120名「留美幼童」的故事正式落幕了。

時間回到一個世紀前,這些幼童們即將遠行。

啟程前,他們在輪船招商總局前拍下一張合照,照片中他們臉龐稚嫩,目光堅定,屬於他們的故事畫卷正要鋪開:

「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裡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相關焦點

  • 華春瑩談孟晚舟被捕兩年:敦促加拿大立即糾正錯誤釋放孟晚舟
    請問中方如何看待孟晚舟事件的前景?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事實已經充分證明,孟晚舟事件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美國政府炮製這一事件不是出於什麼法律原因,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打壓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阻撓中國的科技發展,加拿大政府扮演了美方的幫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孟晚舟沒有違反任何加拿大法律,卻被無理拘押至今,我們對此表示憤慨,也再次予以強烈的譴責。」
  • 孟晚舟為何被捕 該事件的起因結果來了解下
    在加拿大當地時間的5月27日上午,孟晚舟引渡案的第一個判決結果出來了,卑詩省高等法院認定孟晚舟符合「雙重犯罪」標準,這樣的結果也是令無數中國人憤慨了。大家都知道,孟晚舟在2018年12月份的時候,就遭到了加拿大當局的非法批捕,那麼,孟晚舟為何被捕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 任正非之女孟晚舟加拿大被扣 孟晚舟為什么姓孟不信任
    中方就加拿大扣留孟晚舟一事提出強烈抗議。中國駐加拿大使館發言人應詢就加方逮捕中國公民一事發表談話表示:加拿大警方應美方要求逮捕一個沒有違反任何美、加法律的中國公民,對這一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中方表示堅決反對並強烈抗議。中方已向美、加兩國進行了嚴正交涉,要求它們立即糾正錯誤做法,恢復孟晚舟女士的人身自由。我們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採取一切行動堅決維護中國公民合法權益。
  • 華為起訴美國政府16個部門:起因孟晚舟事件
    據外媒報導稱,華為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提出訴訟,據起訴書顯示,華為控告美國政府16個部門故意拖延公開多份涉及孟晚舟被捕案的文件,而這些文件包括美國多個部門之間就此案相關的通信記錄,以及美國執法人員在加拿大實施拘捕行動前與加拿大騎警及加邊境服務局的通信記錄,這些文件將可能證明拘捕孟晚舟的背後存在政治動機。
  • 華為風暴|一文看懂 華為孟晚舟案始末
    中國通訊設備巨頭華為的副董事長兼財務長孟晚舟的引渡案,加拿大卑詩省最高法院將於當地時間周三(5月27日)作出關鍵裁決,裁定孟晚舟的案件符合「雙重犯罪」標準。因此,對孟晚舟的引渡案將繼續審理。引發涉及中、美、加三國外交角力的孟晚舟案已延續一年多,如何發展至今?
  • 釋放孟晚舟,現在是時候了!
    孟晚舟於2018年12月被捕。來源:路透社 斯科特認為:「加拿大法庭已經變成川普的外交政策工具。 「如果說是因為川普的影響才導致孟晚舟被捕,自己並不會感到驚訝。」作者在文章中表示。
  • 午報| 孟晚舟獲得保釋;法院裁定禁售部分iPhone:沒有二審,不可上訴...
    導語:當地時間12月11日下午3點多,加拿大卑詩省高等法院的法官宣布,準許孟晚舟女士獲得保釋。
  • 媒體:釋放孟晚舟,現在是時候了!
    對加拿大來說,釋放孟晚舟是最正確的事《海象》雜誌創辦於2003年,是一本類似美國《大西洋月刊》和《紐約客》的加拿大主流雜誌。作者克裡斯·斯科特在文章中觀點鮮明,他認為加拿大媒體將對孟晚舟案的關注與中國拘留兩名加拿大人聯繫起來,稱中國將加拿大人扣作人質是不妥當的。
  • 透過現象看本質——孟晚舟事件觀察
    事件回顧:孟晚舟事件,起於2018年12月1號,華為CFO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理由是懷疑華為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貿易制裁規定。之後,美方向加拿大要求引渡孟晚舟。2.哪些國家和中國籤署了引渡條約?與中國籤署引渡條約的有54個國家,其中只有37項生效。
  • 孟晚舟案再次恢復聽證會 案件或許將拖數年之久
    而在11月6日,華為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提出訴訟,據起訴書顯示,華為控告美國政府16個部門故意拖延公開多份涉及孟晚舟被捕案的文件,而這些文件包括美國多個部門之間就此案相關的通信記錄,以及美國執法人員在加拿大實施拘捕行動前與加拿大騎警及加邊境服務局的通信記錄,這些文件將可能證明拘捕孟晚舟的背後存在政治動機。
  • 駐美使館發布中轉第三國赴中國乘客核酸檢測要求
    每經編輯:趙慶日前,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及駐美國各大領事館聯合發布「關於中轉第三國赴中國乘客核酸檢測要求的通知」,通知稱,部分國家赴華航班已全面實行核酸檢測措施,從這些國家中轉的中、外籍乘客須事先在始發地國家完成核酸檢測,並在登機前5天內(航班起飛前120小時內)獲得核酸檢測為陰性的報告。
  • 孟晚舟被扣後這則截圖瘋傳,真的嗎?
    據加拿大媒體《環球郵報》6日報導,加拿大警方應美國的要求,於當地時間1日在溫哥華逮捕了華為公司財務長、公司創始人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加拿大司法部發言人麥克萊德說,美國希望將孟晚舟引渡到美國,保釋聽證會暫定7日舉行。隨後,中國駐加拿大使館、中國外交部迅速回應,要求美、加給出澄清,並迅速放人。
  • 丨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早幾年她還在西班牙發展,連英語都說不利索,別提在好萊塢找到一席之地,就連出演英語片都是難題。能在殘酷在演藝圈突出重圍,這個女孩身上,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堅韌和奮鬥史……安娜是個土生土長的古巴小妞,出生於哈瓦那東邊的一個破敗小鎮聖克魯斯。
  • 法國版「孟晚舟」案當事人揭露美國陷阱
    2014年4月24日,困擾了皮耶魯齊數月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皮耶魯齊:所以,為什麼? 因為在背後,公司的執行長確實與美國司法部門進行了談判。 他在我被捕前拒不(和司法部)合作,但是在我被捕後,他決定全力配合。同時,他也展開了把我們公司賣給通用電氣的談判。因為他受到了來自美國司法部門的巨大壓力,他們威脅,要把他關進監獄裡,就像他們對我做的那樣。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1871年,容閎在上海開始招生,被選派少年先在上海進預備學校,補習英文。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兇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
  • 汶川地震12年,看到了她的故事丨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廖智的故事,充滿悲傷與美麗。因地震失去雙腿的舞蹈老師,因勵志走紅的堅強舞者。但在某檔節目的開場,她說:「我是汶川大地震倖存者,但我更希望大家能記住的是,我是廖智。」
  • 孟晚舟引渡案將於8月17日恢復聽證會,法院希望在明年5月之前結案
    「父親」任正非常常在訪談中提及孟晚舟作為華為創始人、更是孟晚舟的父親,任正非這一年半以來,常常在訪談中提及孟晚舟。最近一次是今年3月25日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透露了孟晚舟的近況,任正非表示,現在和女兒就是打個電話,給一些生活上的問候。她的媽媽和丈夫在加拿大陪她,她不是很孤單。
  • 每經19點丨五中全會: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每經19點丨五中全會: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新加坡將取消中國大陸旅客入境限制;法國發生襲擊一女子被斬首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9 19
  • 張首晟和孟晚舟在測試量子通信
    2018年12月8日首發在知乎華為終於被美國查了。
  • 孟晚舟引渡案細節曝光:迷惑的「入境檢查」、多次「打臉」的證人...
    他還聲稱,當天他盤問孟晚舟之前,在13時09分與邊境服務局國家安全處打電話聯繫過,但他的上司麥克雷(Bryce McRae)的工作記錄顯示,這個電話是麥克雷自己在13點36分打的……卡特拉加達前後證言不一致的情況還有不少。「還沒有找到理由」就臨時籤署一份移民限制令辯方律師問他,他在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被捕後為什麼又籤署了一份移民限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