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曾幾何時,海外留學絕對是塊實打實的金字招牌,甚至於很多牛掰公司、高級職位,都把海外留學經歷的人當成香餑餑!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一些歐美發達國家,人家的科研能力、教學質量確實走在前面,跟著先進學,隨著先進走,這也是追求上進的一種表現。
曾經一度,「先進不先進,關鍵看留學!」坊間更有說法:「海龜上岸,土鱉完蛋!」
可是這幾年,人們突然發現一個「詭異」的現象——大批海歸回國參加公考。
有人就說了:海歸也來搶鐵飯碗,那當初又何苦費勁巴拉的出國呢?這是典型的內卷吧?
01
近現代的精英留學
說到留學,曾幾何時,中國才是留學的目的地。
著名的遣唐使,其實就是來中國學習先進的理念、制度和文化的。
可是,時光荏苒,當歷史的車輪來到近現代,曾經領先世界的中華文明,已經嚴重滯後於時代。
古老而輝煌的文明,與近現代世界的節奏格格不入。
在19世紀七十年代,在留學第一人——容閎的建議和曾國藩的主持下,中國人開始了向外留學。
這些被連哄帶騙弄出來的「天選之子」大都是10-16歲的孩子,留學期為15年。如果一切按照計劃,他們歸來時正值壯年,正好可以肩負起國之重任。
雖然這個留學行動一共只進行了4次,總共也只選派了120人,但他們中有22人考入了耶魯,其餘的則考入了哥倫比亞、麻省、哈佛等名校,成材率≈100%!
這些人中,有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有後來的內閣總理唐紹儀,還有北洋大學創始人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真正的星光璀璨!
而到了20世紀初,大清帝國已經搖搖欲墜,可是中國留學事業卻正在進入另一次高峰。
因為庚子退賠!
得益於梁誠先生等人的堅持,清廷外交取得了罕見的勝利——美國的庚子退賠,而繼美國退賠之後,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俄羅斯等國也開始了退賠。
也正是這些庚子退賠的巨額款項成了國人留學的一大「引擎」——這些款項專款專用,只能用於教育事業。
比如清華大學最初就是一所留美預科學校。靠著這筆巨額款項,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一共派出了931名留學生。
需要說明的是,1870年那120名留學生,是容閎連哄帶騙湊夠的,而這931人,卻是真正憑實力考出來的!
他們之中,有梅貽琦、胡適、趙元任、竺可楨、徐志摩……
當然,除了官派留學和庚款留學,那些年,還有其他的留學方式。
魯迅先生,就是通過「洋學堂」考上的公費留學。
當然,那年月自費留學的也不在少數,畢竟,留洋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時尚!畢竟,連蔣介石、閻錫山等軍閥,都以留學經歷為榮!
值得一提的是1919-1920年間的留法勤工儉學,雖然僅僅2年,可是卻先後有20批1600多人赴法留學。
他們之中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錢三強、嚴濟慈、徐悲鴻、冼星海、巴金、錢鍾書、趙世炎、王若飛……這一長串名單,可就實打實的是新中國的脊梁了!
正是他們帶回了世界先進的文化、思想、知識,沒有清末民初的這些留學生,就沒有中國的近代化、現代化,甚至沒有新中國的誕生!
每讀及這段歷史,我們都會向先輩致敬!致敬偉大的留學時代!
02
再看如今留學的亂象
可是,當我們步入21世紀,中國的大門與外界幾乎無縫銜接,出國留學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很多大學、實驗室,甚至中學,都與國外大學有直接或者間接地關聯。
而中國嚴酷的高考選拔,則讓那個很多留學機構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想讓你家孩子彎道超車嗎?想讓你家孩子不用苦逼地參加高考嗎?直接出國留學!
不得不說,這種終南捷徑式的誘惑對很多中國家長來說是致命的!
畢竟,不用參加高考,就可以獲得國外的學位,這種好事可不是天天有!
更何況,留學的目的地,基本都是歐美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
但有一個前提——錢給夠!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金光閃閃」的海外學歷,那點錢算什麼!
於是,很多無法在高考中脫穎而出的學生,便走上了自費留學這條捷徑!
2012年的《非你莫屬》中,求職嘉賓劉俐俐就坦言自己出國的原因是——在國內,考不上好大學。
但,捷徑好走,成功——卻不易!
曾經出國深造的留學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不但天賦異稟,而且刻苦求學。
就說偉人們在巴黎留學的那段時間,當時物質條件很差,無論開會、辦刊,統統擠在周總理在巴黎租住的一處小房間裡。
據說朱老總後來也去了巴黎,在周總理的寓所見到了鄧小平。
三個偉人在一起,正式談事情前,周總理先關心了鄧小平的身體,吃得怎樣,營養是否跟得上。(鄧小平跟周總理等人年齡相差懸殊,周總理是以老大哥的口吻關心小兄弟。)
他們吃的經常是麵包加白開水,連蔬菜也時有時無,工作忙碌,生活艱苦,而內心卻充滿希望。
唯有此,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歐美高校中「一夕成名天下驚!」
可是,很多走捷徑的學生,並沒有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學習的思維和方式,在國內是「玩兒」,出國還是「玩兒」!
更何況,這些所謂國外大學雖然號稱「一流」,但實際上水分很大!
甚至很多海外大學,根本就是中國人在海外辦的學校,這種學校外教基本沒有,教學質量就更別提了,即便出國,留學生在海外也是整天和中國人待在一起。
電視劇《歡樂頌》中王子文飾演的曲筱綃,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在國內就是霸道小公主,到了國外仍然是「吃喝玩樂」一條龍,幾年下來,不但知識一點沒學到,連口語都沒練會!
而曲筱綃這種現象,在留學生群體中並不鮮見。
更有很多國外學校本身都是「野雞大學」,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中,方鴻漸之流,所謂出國,不過是玩了兩年,最後杜撰一個「克萊登大學」的學歷。
而在現實中,中槍的就有打工皇帝——唐駿,他那張西太平洋大學文憑,堪稱現代版的「克萊登大學」。
簡單說,如今的留學生群體,已經不如曾經那樣光環滿身了。
與經歷了殘酷高考洗禮的國內學生相比,部分海歸的優勢也已經不太明顯,海歸群體甚至有「泯然眾人」的趨勢。
03
考公務員是不是「內卷」
在如今全面市場化運作的大潮下,很多企業、研究所,也正在逐步改變「海龜優先」的觀念——「有能者居之」!在很多崗位招聘中,海歸已經不佔優勢。
我們如今的公務員考試,面向的是全社會招聘,如果有能力的海歸能在工作崗位中,把自己學來的先進知識、經驗帶入到公務員工作之中,那麼,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時代潮流。
畢竟,所謂公務員,也不過是一個職業、一種個人選擇。海歸當公務員,也未必就是內卷!
再說了,參加公務員考試,你也得考上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