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因他的推動,促成了晚清時期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官派留學生。容閎之所以努力推動晚清的留學事務,與其自身的經歷分不開。
容閎是有記載的第一個從耶魯畢業的中國學生
在晚清,儘管西方列強不斷的叩開中國的大門,但對於西方的認識仍舊是夷夏的範疇,洋人是強盜,是道德上的野蠻人這樣的觀念深入世人,並不因為他們擁有槍炮而有所改觀。
在這樣的觀念下,出國留學是逼不得已的選擇,是被看成羊入狼群的行為,這更能顯示出容閎的偉大。
容閎耶魯畢業像
1850年容閎進入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容閎的畢業,在當時也是耶魯大學畢業典禮的大事,當年一共只有98名畢業生。
1876年,耶魯授予容閎法學博士學位他的畫像一直懸掛在耶魯校園。
耶魯的容閎畫像
2000年,容閎畫像和美國前總統福特、布希等耶魯校友的畫像並列於該校的名人堂。
小時進入教會學校讀書
容閎的家鄉是廣東省珠海市的南屏鎮,和澳門一水之隔。在閉關鎖國的時期,這裡和葡萄牙人的交流沒有中斷。也正因如此,7歲的時候,父母就大膽的送容閎到澳門讀書,讀的是普魯士人辦的學校。當然,也是其家庭比較困難,只能讀免費的學校。
後來學校關門,容閎回到了村裡。但原來的老師很關照他,幾年之後,讓朋友把容閎招進香港的基督教學校。
1846年,布朗牧師回美國,要帶3個學生去,容閎是其中之一。
進入耶魯大學
容閎到了美國並沒有直接進入耶魯,而是在預備學校讀書。預備學校後,因為不願意以後從事傳教,因此失去了教會的資助。所幸,得到了婦女會的資助。在美國3年後,也就是1850年才得以進入耶魯。
進入耶魯後,容閎就把辮子剪掉了,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與一個時代的決裂。
學成回國後搭上曾國藩
耶魯畢業後,容閎回國。輾轉工作,定居在上海,在租界過著舒服的生活。但,容閎始終記得自己的願望:派遣留學生。
在試圖結識達官失敗後,1860年容閎去了南京,試圖在太平軍那裡找到機會,與洪仁軒交流後,對方授予一個大印,要讓容閎做官。容閎看到太平天國並不是如宣傳的那樣,失望而歸。
後來從事茶葉貿易,獲利頗多。在此期間,與上海的一些科學家,天文學家有交往,進而與曾國藩搭上了關係。
曾國藩了解到容閎的經歷,委派容閎去國外採購機器。
成為官派留學生的推動者
曾國藩對西方機器非常感興趣,進而對容閎喜歡。容閎進言有了機器,需要建設兵工學校,培養工程師。這一建議被採納,容閎還得到了五品的官。並與當時的江蘇巡撫丁日昌關係甚密。
天津教案中,容閎任曾國藩和丁日昌的翻譯,朝廷大員也認識到與西洋交流的困難,決定採納容閎的進言,上奏派遣留學生。
歷經重重磨難,等待了16年,42歲的容閎終於實現了當初的心願,實現了官派留學的實質性進展。在歧視西洋,把西方技術視為奇技淫巧,把西洋視為野蠻的時代,這是多麼艱難的一步。
1872年,容閎在官派留學事務中擔任負責人,第一批帶30個小孩遠赴美國,前後3批共120名幼童,成為第一次官派留學生。
直到1881年,美國留學事務局解散,留美學生全部遣返。
容閎
1998年,容閎誕辰170周年,耶魯大學所在的美國康乃狄克州宣布,將9月22日(當年第一批中國幼童在美入學的日子),公訂為「容閎及中國留美幼童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