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0年耶魯大學的足球場上,活躍著一個獨特的身影,他頭纏大辮子,一身中國鄉村打扮,深受矯健靈活,在場上東擋西殺,引得同學們發出陣陣喝彩。
他正是中國歷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容閎。
容閎本出身於貧困農家,他能成為第一位留學生,也是因緣際會。
容閎在1828年出身於廣東香山,七歲隨父親前往澳門謀生,已到讀書年齡,卻因為家裡太窮而無法入學。
這時西方傳教士在澳門開辦有一所洋學堂——馬禮遜紀念學校,這也是傳教士在中國開辦的第一所學堂。雖然學費全免,但這樣的洋學堂是不受歡迎的,尤其被有錢人家所嫌棄,認為教的都是歪門邪道。
然而對容閎來說,免費是最大的誘惑,沒錢供兒子讀書的父親就把他送入了這所洋學堂。
學校的校長叫做勃朗,是耶魯大學畢業生,也是個出色的教師。容閎在馬禮遜紀念學校度過了十一年的學子時光,學校教授國文,也教授算術、地理和英文。
就在容閎還差幾年就要完成學業時,學校出了變故。1846年8月的一天,勃朗校長來到班上,告訴全班同學,由於健康原因,他和妻子決定回美國,但想帶上幾個同學跟他一起走,幫助他們在美國完成他們的學業。
出國完成學業,現在聽上去很正常,在當時是前無古人之舉,在大多數人意識裡,遠赴海外意味著生離死別。
容閎決定跟著勃朗去美國,當晚他告訴了家人,4個月後,一艘商船載著勃朗夫婦和容閎以及另外兩名學生開往了前往美國的航線。
經過整整98天的海上顛簸,他們終於在1847年4月12日抵達紐約。赴美後,容閎先進入麻省孟松渝北學校完成了中學的學業,3年後,考入了耶魯大學,並在耶魯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成為中國受過美國高等教育第一人。
在美國的求學經歷,除了學習知識,收穫學歷,容閎還制定了為之付出一生的願望:
整個大學階段,中國的可悲境況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令人感到心情沉重。在大學最後一年,我心裡已經計劃好了將來所要做的事情。我決定使中國的下一輩人享受與我同樣的教育。如此,通過西方教育,中國將得以復興,變成一個開明、富強的國家。我將盡一切智慧和精力奔向這個目標。
於是,在1854年11月,容閎謝絕了美國朋友們的挽留,回到了廣州,為自己的理想開始努力。
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容閎開始把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國上。1860年,他冒險來到南京,見到了幹王洪仁軒,向洪仁軒提出自己對國家的設想,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的7條建議,
洪仁軒也算是太平天國領導層中對西方見識較廣的一位,他雖然贊同容閎的建議,但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制度在天國無法推行,洪秀全想留住容閎效力,授予他四等爵位的官印,但容閎志不在此,堅辭而別。
太平天國讓容閎失望了,他只能到清朝尋求出路。1863年,容閎投到曾國藩門下,被委以為江南製造局赴美採購機器的任務,容閎不辱使命,購回100多種機器,成為第一個洋務企業——江南製造總局的主要設備。
容閎因此受到曾國藩賞識,被保舉為五品候補同知,並任江蘇巡撫丁日昌譯員。
1870年,容閎向曾國藩提出了他的「留學教育計劃」,也即是官派留學生計劃。
曾國藩、李鴻章也意識到中西方差距始自教育,對此非常贊同,他們聯合上奏並獲清廷批准,「留學教育計劃」得以付諸實行,此時容閎已42歲,為了自己當初樹立的理想已奔波了16年。
計劃雖然批准,但招人並非易事。雖然距離容閎留學已過去了 年,但中國並沒有什麼進步,出國留學仍被認為是經過生死跋涉去到野蠻未開化的地方,十來歲的兒童,一別就要15年,此生不知是否還能相見,一般家長都是無法接受的。
容閎此時任留學事務局副委員,他使出渾身解數還是無法招滿首批30名幼童。不得已,他返回老家香山動員家鄉父老報名,又赴香港招收了幾名學生,總算湊足了30人之數。
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選出120名12歲左右的幼童赴美求學,容閎在幼童家庭、朝廷、美國三方奔波聯繫,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有賴容閎這樣留美背景的中國官員,「留學教育計劃」才得以順利實施。
幼童們出國後,眼界大開,在美國他們接受的是全新的教育,在國內讀的四書五經被淡化,聖人孔夫子對他們逐漸失去了約束,在開放自由思想的而影響下,幼童們逐漸放飛自我,剪掉辮子,改裝西裝,有些還加入了基督教,也有情竇初開的學生與美國女孩暗通款曲,自由戀愛。
有過留學經歷的容閎對這些變化當然是瞭然於胸,但這些今天看來正常的現象在負責監督留美幼童的清朝官員眼裡卻是可怕的變化,不守禮制、不尊孔孟,爾等意欲何為。
1881年,留美監督吳子登一封奏疏,請求朝廷將留美幼童全部撤回,幼童們思想上的改變當然不是清政府樂意看到的,朝廷的本意只是讓他們來學技術,如今幼童們越界挑戰底線,清廷批覆「依議欽此」,於是,這場歷時9年,前後涉及到4批120名幼童的留美教育事業戛然而止,悽然告終。
幼童被撤回,容閎為之奮鬥畢生的事業深受打擊,心灰意冷之下,他僑居美國,卻還是心繫祖國,坐臥不寧。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一心為國效力的容閎聯繫上張之洞,回國通過各種渠道提出種種興國方案,在當時政治局勢下,容閎人輕言微,提議都被否決。
容閎意識到政體不改則中國無出頭之日,此後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維新變法上,與維新派來往密切。期待的維新終於開始,卻不足百日草草收場,容閎受到牽連避居上海租界。
變法行不通,容閎轉而支持革命派,並為自立會起草英文對外宣言,因此被清政府通緝,只得流亡美國。在美的容閎成為孫中山的重要支持者,兩人通信頻繁。1910年,孫中山赴美與容閎會談,共商革命。
辛亥革命爆發後,孫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第二天他就親筆寫信給容閎,邀請他回國擔任要職,可惜此時容閎已病倒,並於當年4月21日在美國康州哈特福德城寓所病逝,享年84歲。
容閎提出並親自大力執行的「留學教育計劃」雖告夭折,卻仍然為中國培養出一大批近代名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成為祖師級別的人物,包括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國郵電事業的奠基人朱寶奎、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等大名鼎鼎的人物。可見「留學教育計劃」意義之大,如果照容閎的建議能始終執行下去,必能進一步縮小中西方的差距,對近代中國產生更大貢獻。
容閎被稱作「中國留美第一人」,作為先行者,他自始至終熱愛著自己的祖國,最終卻不得不埋骨異國,這是個人的不幸,也是那個時代的不幸。而就是在這樣的過渡時代中,容閎始終懷抱「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的志願,在羸弱愚昧的中國,播種下追尋文明的火種,開創了不斷探索的時代。
如今,容閎的畫像懸掛在耶魯校園供學生瞻仰。1998年,容閎誕辰170周年,耶魯大學所造的美國康乃狄克州宣布,將當年第一批中國幼童在美入學的9月22日,公定為「容閎及中國留美幼童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