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心積慮稱帝的袁世凱飽受詬病,其實在歷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一、推翻滿清統治的貢獻
清朝的滅亡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歷次王朝更替中代價最小的一次。其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選擇了主動退位。 按說,辛亥革命中革命黨人的戰鬥力遠遠不如太平軍。辛亥革命時各省雖然號稱獨立,但多是各自為戰,不像太平天國時候一樣,叛軍有統一的首領,有統一的目標。這種情況下,清朝如果擁有一支大軍去平叛,並不是沒有機會保住江山。可是,隆裕太后終於還是選擇了讓溥儀主動退位。這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大家都熟悉,早在慈禧時代,他就是個人物了。他小站練兵,為中國練出了第一支新軍。可以說,是袁世凱帶領中國軍隊走上了現代化之路。但在晚清那個格局下,列強環伺,清朝統治岌岌可危,這種情況下,實權人物難免會有些野心。曾國藩鎮壓天平天國之後,也有人勸他當皇帝,但曾國藩選擇了當聖人,解散湘軍,以中興名臣而名垂後世。但袁世凱老袁可沒有曾國藩這樣的修養。老袁是很樂於在亂世中撈一些好處的。當然,這好處就是權力。很多人對權力的追逐都是無可抗拒,老袁也是如此。辛亥革命初期,那時老袁還賦閒在家。清廷無人,不得不起用老袁來鎮壓革命。老袁點起大軍,進發武漢,與首義新軍幹起來。馮國璋那時是老袁手下的得力將領,他率軍在漢陽打敗了黃興,又想一鼓而下拿下漢口。可是,這時候老袁卻通令他停止進攻。
此時各省開始紛紛宣告獨立,袁世凱就向隆裕太后匯報說天下已反,事不可為。革命軍已經佔領了各省,大軍正向京城開過來,如果清帝自己退位,以後還可以在紫禁城裡關起門來做皇帝,要是死命頑抗失敗的話,那就沒有命了。隆裕太后比起慈禧來,那簡直是弱爆了。袁世凱一嚇唬,隆裕太后就哭個不停。嚇得溥儀也哭個不停,跪在地上的袁世凱也哭個不停。這個細節是溥儀在回憶錄裡寫的,想來隆裕和溥儀哭是真,袁世凱的哭就很假了。後來,隆裕就派袁世凱去和革命黨人談判,交涉退位事宜,以及清帝退位後的待遇。袁世凱此時就大打太極,打打停停,是戰是和,可以說都掌握在他手裡。結果,事情的走向也就按照老袁的方向發展。最後,清帝同意退位,孫中山同意把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因此,後來的歷史課本就寫著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其實,從功勞上來說,袁世凱確也立了大功。他讓清帝和平退位,使老百姓免於戰火,大大降低了革命的破壞性。再則,袁世凱事實上也是維新的,而且手中軍隊的力量要遠大於革命黨的力量。他選擇了逼清帝退位,而不是瘋狂鎮壓革命,這樣,辛亥革命就輕而易舉獲得了成功。
二、就職大總統
革命後不久,1911年的11月1日,黎元洪就給袁世凱去信說,如果他贊同革命,「將來民國總統選舉時,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大總統,公固不難從容獵取也」。隨後不久,黃興也致書袁世凱,「明公之才能,高出興等萬萬。以拿破崙、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崙、華盛頓之事功,直搗黃龍,滅此虜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為拿破崙、華盛頓,即南北各省亦當無有不拱手聽命者」。簡單一句話,只要袁世凱肯推翻滿清政權、擁護共和,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就非他莫屬。
12月1日,在武昌召開的革命軍各省區代表大會上,代表們即通過決議:「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世凱反正來歸。」12月3日,交戰雙方在英國公使朱爾典的斡旋下,實現停戰(一直延續到次年1月29日);18日,南北議和在上海正式啟動,伍廷芳代表南方,唐紹儀代表北方,對議和的具體事宜進行談判。其中「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問題」為雙方共識,若國民公決後,多數人贊同共和政體,那麼清帝退位,由袁世凱出任民國首任總統。
這邊議和代表還在上海爭執,南京那裡卻把臨時大總統給選了出來,組織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方公然違約,主要有兩點原因:在同盟會元老們看來,孫中山為革命奔波一生,民國首任總統的殊榮理應歸其享有。再有,當時的南方也確實需要一個中央政府,不必有多大影響、也無須有多少力量,只要這麼一個象徵就足夠了。因為如此一來,南方就可以和清政府平起平坐。政府對政府,談判起來才能理直氣壯。
袁世凱聞訊後自然極為惱怒,對身邊人說:「既然已經選了總統,那麼我坐在什麼位子上呢?算了吧!不必談和了。」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將領則發表聯名通電,主張君主立憲、反對共和,表示如果以少數人的意見而採取共和政體,必將誓死抵抗。
革命黨人自知理虧,所以孫中山一上任,就立刻拍電報給袁世凱對此予以解釋,「東南諸省,久缺統一之機關,行動非常困難」,現在清帝尚未退位,「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明明白白地告訴袁世凱,大總統之位早晚還是你的,我孫文不過暫時幫你看管一下罷了。區區幾個月有職無權的大總統,看上去算不了什麼,可實質上卻使孫中山成了共和締造者、中華民國的「國父」。
此後孫中山又明確表示,「如清帝實行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1912年1月15日)袁世凱這才暫時放下心來,恢復了對南方的信任。議和得以繼續進行。
孫中山要讓位袁世凱當然不能沒有條件,後者至少還要把北京的宣統皇帝請下來。要說事情也不算太棘手,但是袁世凱一則不想背「篡逆」的惡名,二來也感念清廷恩德,所以不能動武只能勸說。
袁世凱雖說是北方實際上的統治者,但要迫使清廷同意退位卻並不那麼容易。在滿族親貴看來,袁世凱要挾清帝退位,向南方換取大總統的職位,根本就是欺負孤兒寡母的曹操。因而隆裕太后顧慮重重,對是否接受「退位換優待」的意見還拿捏不定。一方面,她不甘心把天下拱手讓給人;另一方面又擔心革命黨殺進北京,那就連優待條件都沒了。
就在這僵持的當口(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在退朝回家的途中遭到革命黨人的炸彈襲擊,險些喪命。原來這些北方的革命黨人反對南北議和,主張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當時,清帝退位的傳言已廣為流傳,可又遲遲不見兌現,他們以為是袁世凱從中阻撓,所以組織了暗殺行動。這下可幫了袁世凱的大忙,他就此請假不再上朝議事,同時要挾清廷說,要是再不同意退位,他就辭職不幹了。
要知道,滿洲親貴不只有載濤那樣的懦夫,其中也不乏血性之輩,他們絕不願眼看著祖宗社稷落入他人之手。宗社黨領袖良弼以清室衛護者自居,反對議和,一力主戰。他曾在日本學習軍事,是滿洲親貴中唯一有膽略、有能力和南方一戰的將領,當初禁衛軍名義上歸載濤統領,實權則掌握在良弼之手。良弼打算袁世凱一辭職,就讓毓朗、載澤等宗室組閣,以鐵良為總司令,和南方民軍做殊死一搏。然而,革命黨人沒能殺掉袁世凱,卻在不久後成功暗殺了袁的這個心腹大患。良弼一死,滿洲親貴為之膽寒。
隆裕太后一看,既然革命黨人對袁世凱下了殺手,那袁愛卿自然就是心向我愛新覺羅氏的大忠臣了,從此對袁世凱的話也就越發相信了。而且太后眼見革命黨在京畿重地都如此猖獗,能夠頻頻發動暗殺,真的是感到大勢已去。
良弼遇刺的同一天(1月26日),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將領47人聯名通電,要求清廷「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壓倒清廷的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突如其來。在隨後的御前會議上,滿洲親貴、蒙古王公們已經不再敢有什麼反對退位的強硬表態了,一個個都低頭不語。溥儀回憶說,當時「主戰最力的善耆、溥偉看到大勢已去,離了北京,他們想學申包胥哭秦廷,一個跑到德國人佔領的青島,一個到了日本人佔領的旅順」。當然,他們天真的幻想不可能成功。
1912年2月12日,清廷以宣統名義頒布退位詔書,由此中華民國統一南北。袁世凱在逼迫清帝退位的事情上有私心不假,可共和中國能這樣輕易地創建起來,他也是功不可沒。不然要是南北混戰一開,結局如何就沒人能說得清了。13日,孫中山如約向參議院提出辭呈,同時舉薦袁世凱為繼任大總統。他在諮文中說:「選舉之事,原國民公權,本總統實無容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電北京有約,以清帝實行退位,袁世凱君宣布政見,贊成共和,即當推讓……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且袁君富於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以私見貢薦於貴院。」
在這裡讀者朋友們可以注意到,南北雙方有約在先,不是袁世凱逼孫中山讓位;其次,孫中山自己也對袁世凱的功績和才能大加稱讚,視袁為當然的總統人選。在後來的致袁賀電中,孫中山還有「民國大定,選舉得人」的話。
14日,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召開,南京參議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凱以全票當選。參議院在致袁世凱的電報中說:「查世界歷史,選舉大總統,滿場一致者,只華盛頓一人。公為再見。同人深幸公為世界之第二華盛頓,我中華民國之第一之偉業,共和之幸福,實基此日。」要知道,在前一年年末推舉孫中山為大總統時,他也只得到十七省中的十六票支持,另有一票投給了黃興。袁世凱繼任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在程序上完全合法,「世界之第二華盛頓」的讚譽不是空穴來風。
退一步講,縱然是根據中國古老的政治法則,袁世凱同樣獲得了延續清朝政權的合法性,在宣統帝的退位詔書中,他特別加上了一句「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在某種意義上這恰相當於清帝「禪讓」。
總之,雖然說袁世凱稱帝之舉實在荒唐但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袁世凱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過程中,有著不容抹殺的功績,正如史景遷在《追尋現代中國》一書中寫道的那樣,辛亥革命後「社會秩序的恢復有賴袁世凱將北洋軍與同盟會和南京的革命力量結合在一起,也仰賴袁世凱以立憲程序,將新軍和各省的議會結合成全國性的政體」。如果客觀地評判歷史,袁世凱在創建中華民國中的功績決不該被抹殺,「如果不是袁世凱支持革命,晚清到民國初年人民又會飽受戰火,國家也會變得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