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孫中山(1866~1925,廣東人)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隨之成立,黎元洪(1864~1928,湖北人)任副總統,胡漢民(1879~1936,廣東人)為秘書長,黃興(1874~1916,湖南人)任陸軍總長,黃鐘瑛(1868~1912,福建人)任海軍總長,王寵惠(1881~1958,廣東人)為外交總長,陳錦濤(1871~1939,廣東人)為財政總長,蔡元培(1868~1940,浙江人)為教育總長,張謇(1853~1926,江蘇人)為實業總長,程德全(1860~1930,四川人)為內務總長,伍廷芳(1842~1922)為司法總長,湯壽潛(1857~1917,浙江人)為交通總長。
臨時政府存在的時間不長,僅三個月的時間,4月1日,孫中山就辭職了。他在辭職之前,努力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臨時參議院獲得通過並公布於眾,作為今後政府施政的準則。
首屆臨時政府內閣成員不少是著名的革命黨領袖人物,如孫中山、黃興、蔡元培、胡漢民等;也有一些立憲派重要人物,如張謇、湯壽潛、程德全。張謇、湯壽濳與程德全還有所不同,前兩人一直致力於立憲運動,是立憲運動的幹將,張謇還是近代有名的實業家。程德全是清末投機官僚,任職巡撫多年,眼見清朝氣數已盡,搖身一變成為傾向於革命的立憲派人物。黎元洪更是被迫投身革命,作為清末新軍的一位高級將領,在辛亥革命這個大洪流中,被幸運地推到歷史前臺,成為風雲人物。黃鐘瑛是清末海軍將領,傾向於革命,在辛亥革命期間,率長江艦隊起義,站在革命派一邊。不久就因病去世。王寵惠是法學專家、同盟會員,伍廷芳是清末職業外交官、南方議和首席談判代表、熱心於革命。陳錦濤是財經專家、清末財政高官。
袁世凱(1859~1916,河南人)從孫中山手中接任臨時大總統,就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並對內閣成員進行了大改組。除副總統黎元洪和教育總長蔡元培留任、王寵惠改任司法總長外,其他的皆換了人。還首次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增設內閣總理一職,加大內閣的權威,以制約總統的權力。
袁世凱是玩弄權術的老手,他不會被《臨時約法》這一紙空文所束縛,千方百計攬大權於一身。他任用親信唐紹儀(1860~1938,廣東人)出任總理一職,段祺瑞(1865~1936,安徽人)任陸軍總長,趙秉鈞(1864~1914,河南人)任內務總長,陸徵祥(1871~1949,上海人)任外交總長,梁如浩(1863~1941,廣東人)任交通總長,劉冠雄(1861~1927,福建人)任海軍總長,把持最關鍵的部門。把一些相對不太重要的部門委之於同盟會員(後國民黨員),如宋教仁(1882~1913,湖南人)任農林總長、陳其美(1877~1916,浙江人)任工商總長,再加上蔡元培、王寵惠、唐紹儀(經孫中山介紹加入同盟會,唐紹儀同意任同盟會員可能是其出任首屆內閣總理的條件之一)。同盟會成員看起來在內閣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其實只起陪襯作用,充充門面而已。
為平衡革命派的力量,袁世凱還拉攏立憲派要員熊希齡(1870~1937,湖南人)出任財政總長。
不久,唐紹儀不甘心做袁世凱的附庸,與袁的衝突日漸增多。
袁世凱行專制之權,解除唐紹儀任職僅兩個多月的總理一職,讓外長陸徵祥取而代之。同盟會員的四位總長蔡元培、王寵惠、宋教仁、王正廷(1882~1961,浙江人,接替陳其美任工商總長)聯名辭職以表抗議。
袁世凱不為所動,竟然再次對內閣成員進行大換血,幾乎完全換上自己的人。許世英(1873~1964,安徽人)任司法總長,周學熙(1866~1947,安徽人)任財政總長,範源濂(1875~1927,湖南人)任教育總長,朱啟鈴(1872~1964,河南人)任交通總長,陳振先(1877~1938,廣東人)任農林總長,劉揆一(1878~1950,湖南人)任工商總長,其他的任職不變。
1912年8月,辭職的宋教仁開始組織力量進行反擊,他首先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四個小黨派同同盟會合組國民黨,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代理理事長,負實際領導責任。
宋教仁希圖通過合法手段,獲得組閣的權力,達到制約袁世凱的目的。
袁世凱早已習慣於獨斷專行,豈會甘心受制於議會和內閣。所以,他視宋教仁為最大的政敵,必欲除之而後快。
袁世凱用趙秉鈞為國務總理,並與其合謀,派殺手在上海槍殺宋教仁,引起共憤,袁世凱被迫棄卒保帥。不久,趙秉鈞就被袁世凱毒死滅口。
國民黨人被迫起兵討袁,「二次革命」爆發。黃興、程德全、陳其美等人參與領導。
袁世凱迅速組織力量發動進攻,很快結束了戰爭,國民黨的領袖人物紛紛出走,南方各省紛紛取消獨立,袁世凱的勢力侵入南方,並佔居了上風。
袁世凱為爭取政治上的優勢,極力拉攏由原立憲派人士合組的進步黨。進步黨成立於1913年5月,黎元洪任理事長,梁啓超(1873~1929,廣東人)、湯化龍等為理事。
進步黨人士熊希齡被袁世凱重新加以重用,出任國務總理,組成所謂「第一流人才內閣」,梁啓超任司法總長,張謇任農林、工商總長,孫寶琦(1867~1931,浙江人)任外交總長,熊希齡兼任財政總長,汪大燮(1859~1929,浙江人)任教育總長,周自齊(1869~1923,山東人)任交通總長。
袁世凱當上正式大總統後,就開始篡奪國會職權,並最終下令解散國會。
「名流內閣」失去了他的利用價值,被袁世凱無情拋棄。熊希齡被解職,由孫寶琦代理。「名流內閣」在執政的近半年時間裡,處處受到袁派人物的抵制,並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所謂「名流內閣」徒具形式,僅是袁氏專制政權的漂亮外衣而已。
袁世凱連民國這個招牌都不想要,時刻做著他的帝國夢。他首先廢除《臨時約法》,改國務院為政事堂,任命他的老搭擋徐世昌(1855~1939,天津人)為國務卿,積極為恢復帝製做著各樣的準備工作。
袁世凱恢復祭孔大典、天壇祭天的儀式,支持籌安會「變更國體」的活動,召集國民會議,進行國體投票,偽造民意,推行君主立憲。
袁世凱經過一年多的秘密策劃和公開推進,終於在1915年的年底,撕下虛偽的面具,公開接受皇帝的稱號,要建立他的「洪憲帝國」。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遭到國人的普遍反對。蔡鍔(1882~1916,湖南人)率先舉起護國大旗,組建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就連袁世凱的不少親信都不贊同袁世凱稱帝,消極應付,使袁世凱面臨眾叛親離的局面,不得不取消帝制,商議停戰議和及善後事宜。
南方獨立各省不願就此罷休,非去袁不可。就在兩邊僵持之際,袁世凱突然去世,令雙方的爭執一下子消失了。
袁世凱為當八十幾天皇帝,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把他一生的功業都毀於一旦。他留下的遺產,影響後世很深。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創建中國近代第一支新軍,以他為首的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間長達十幾年,並對之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都有重要影響。
就在袁世凱去世的同年,幾個重量級的人物也相繼去世,黃興在上海病逝,陳其美在上海被刺殺身亡,蔡鍔在日本就醫,不治逝世。
段祺瑞是袁世凱臨死前最後一任內閣總理。長期擔任陸軍總長一職,他和海軍總長劉冠雄一樣,在袁的歷次組閣中都任職不變。是袁最忠實的部下,是僅次於袁世凱的實權人物。
在袁氏內閣中任職的還有:章宗祥(1879~1962,浙江人,曾任司法總長)、蔡儒楷(1867~1923,江西人,曾任教育總長)、朱啟鈴(曾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湯化龍(曾任教育總長)、梁敦彥(1857~1924,廣東人,曾任交通總長)、張國淦(1876~1959,湖北人,曾任教育總長)、曹汝霖(1877~1966,上海人,曾任交通總長)、金邦平(安徽人,曾任農林總長)、王揖唐(1877~1948,安徽人,曾任內務總長)。
在徐世昌任職國務卿之時,還有兩個幫手:左丞楊士琦(1862~1918,安徽人)、右丞錢能訓(1869~1924,浙江人),也是內閣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