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說到,袁世凱小站練兵之後,積極聯絡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妄圖在政壇上有所作為。可漸漸的袁世凱發現,戊戌變法之後,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很快發展成為了水火之勢,一場政治奪權鬥爭無可避免。尤其是維新派中的楊深秀等人還策劃了一起「圍園殺後」事件,妄圖通過刺殺太后來解決一切矛盾,並且譚嗣同將這件事請提前告知了袁世凱,還威脅袁世凱必須出動小站新兵來協助維新派的行動,此時的袁世凱已經是騎虎難下了,帝派和後派他必須選擇一邊,否則不管誰得勢之後都饒不了他。
經過深思熟慮,袁世凱認為維新派雖然勁頭十足,但實則根基未穩,想法幼稚,難成氣候,而且他也深知用新建陸軍來「圍園劫太后」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他果斷向「後黨」告密,報告了維新派要「圍園殺後」的圖謀,慈禧聽後果然大怒,次日就發動了戊戌政變,誅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緒帝於瀛臺,轟轟烈烈的百日維新就此落下帷幕。
由於告密事件,袁世凱從此深得「後黨」信任,地位扶搖直上,1899年冬,40歲的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成為了一方封疆大吏。他的新建陸軍也從天津小站調往山東境內布防,使其躲過了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得以迅速擴大,成為袁世凱最具實力的政治資本。不得不說,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有實力之外,還是得有點運氣的,此時的袁世凱無疑就是氣運逆天,梟雄之氣逐漸成型。
1901年11月,李鴻章死去,袁世凱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按照他原本的預想,他爬到這個位置的時候起碼該有60歲出頭,可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使得政治格局巨變,袁世凱的對手被外部勢力一一除去,這為他掃清了障礙,使得他提前20年位極人臣,實現了少年時的夙願。此時他的野心開始極度膨脹了起來,曾經的小站新兵也在1905年被他改編為北洋六鎮,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洲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
除了軍隊之外,他還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下了功夫,而且頗有成效。通過辦理新政,他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相比於維新派的激烈,袁世凱的革新比較柔和,但成效很好,這或許就是他在維新派的慘敗中總結的經驗。
儘管袁世凱深得後黨的信任,但他畢竟是漢人,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洲親貴集團來說,他始終是外人,隨著北洋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朝中很多人擔心他成為清朝的「曹操」,於是變著法的削弱他的職權。袁世凱也相當知趣,1906年,他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
1907年,他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成為中樞重臣,這招是官場慣用套路,叫做明升實降。看似成為了軍機重臣,實際上脫離了北洋,沒有了實權,徹底落入了清廷的掌握之中。
1908年,慈禧和光緒帝前後腳駕崩,年幼的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灃為攝政王。載灃一直認為是袁世凱告密導致了光緒帝被幽禁,所以一直特別恨袁世凱,他成為攝政王之後直接解除了袁世凱所有的官職,讓袁世凱回鄉養老。
袁世凱也不做作,馬上就坡下驢,稱病回鄉,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過起了閒賦垂釣的生活,他曾經賦詩曰: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
從這些詩句中能看出,袁世凱雖然下野,但仍然心系政事,暗中留心時局的變化。他把自己當成了釣魚的姜太公,時時等待著復出的機會,因為,此時他的手裡還剩下了一張王牌,一張讓載灃無可奈何的王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星星之火瞬間變成燎原之勢,全國各省雲集響應,清政府高層震動,載灃更是夜不能寐,連忙調兵遣將以應對革命軍。
結果載灃發現,那些精銳的北洋新軍他根本調不動,人家效忠的是袁大帥,而不是清政府,他的命令到了軍中要麼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麼是缺乏糧草,彈藥,總之北洋新軍就一個要求:只有袁大帥出山,我們才願意賣命。
無奈之下,載灃只能親自拉下臉去請袁世凱出山,10月14日,袁世凱直接從一介平民變身為湖廣總督,南下鎮壓革命軍起義。
此時的袁世凱經歷了位極人臣的榮耀,也遭遇了下野為民的沉練,幾番歷練讓他徹底清醒,早已不對清廷抱有任何幻想,他只想在清廷和革命黨之間周旋,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親臨前線之後,他裝模作樣地打了幾仗,馬上以缺乏軍費為由奏請清政府停止進攻,並且向革命黨表達善意,給黎元洪寫信議和。
清朝這邊不得不聽袁世凱的,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於是1911年12月2日,《漢口會議》確定了「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先選舉一個臨時大總統,等革命成功,全國統一之後,就讓袁世凱來當這個正式的大總統。
後世對於袁世凱的討論之中,很多人抓住這一點來攻擊袁世凱,說他「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是竊國大盜」。但按照當時中國的整體局勢而言,列強環伺,國貧民弱,南方的革命黨沒有能力在短時間統一北方,清朝也沒能力在短時間內消滅革命黨,雙方內耗下去,高興的是列強,受苦的是中國人民,所以南北和談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既然是談判,那肯定是要講條件的,當時的革命黨和袁世凱也是把種種厲害分析透徹之後,才做出了讓袁世凱當第一任總統的這個決定。袁世凱上任之後也完成了中國從清廷到民國和平過渡的這個重要階段,完成了屬於他的歷史使命,雖然過程之中小有波折,但相對來說,換個人也不一定能比他做得更好。
不管怎麼說,再次出山的袁世凱已經有了新的目標,這一次,他真正掙脫了束縛他的牢籠,欲射鹿於中原,留名於青史,可惜的是,逐鹿中原他勝了,留給後世的卻是累累罵名,他將如何應對清廷褪去後的中國局勢,他親手推翻帝制為何又要親自復闢?下篇文章,我將和大家一起,見證袁世凱復闢路上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