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和袁世凱,誰才是結束清朝統治的第一功臣?

2021-01-11 安西讀史

01導讀:

1912年2月12日,統治中國267年的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終於滅亡了。那麼,也許會有讀者在糾結一個問題,到底是孫中山的功勞大,還是袁世凱的功勞大?按照我們以往的認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因此,袁世凱的功勞和貢獻往往被世人所忽略。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很難講。兩位大人物的貢獻都十分重大,都是值得後世紀念的偉人。缺少任何一個人的作用,清朝都不會垮臺。

宣統帝退位詔書

孫中山自幼愛聽太平天國的故事,把洪秀全當作偶像。從小有著濟世安民,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放棄自己作為醫生的老本行,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事業中去。經過將近二十年的武裝起義,再失敗,再起義,再失敗,依次循環往復,終於在1911年武昌起義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出生於官宦世家的袁世凱,在1901年李鴻章去世之後,成為李鴻章的接班人,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武昌起義之後,出任湖廣總督和總理大臣,逐漸掌握了最高權力,成了當時唯一可以掌控全國局勢的人。1912年,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下,清廷同意退位。

袁世凱的做法也是上乎天意,下順民心。實乃順應民心、順應歷史潮流的英明之舉,藉助革命風起雲湧的大浪潮,推波助瀾、順勢而為。這是袁世凱最大的歷史貢獻,沒有之一。

孫中山和宋慶齡

接下來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孫中山和袁世凱的主要經歷。

02孫中山

1866年,孫中山出生在廣東中山一個普通家庭。哥哥早年經商,積累了大筆財富。在哥哥的資助下,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和香港受過良好教育。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青少年時期受到了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的薰陶,並且學習成績優異,國父也是妥妥的一枚學貫中西的學霸。

1894年,孫中山寫好了《上李鴻章書》,提出了我國應該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進行政治改良和一些富國革新的主張。但是,沒有見到李鴻章。此事,讓孫中山立下了用武裝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志向。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從此,孫中山決心「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明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政治主張。從此與清廷勢不兩立。

此後,孫中山開始了在海外募集籌款的歲月,其哥哥孫眉把自己經商積累的財富都用於支持孫中山革命。在日本和歐美各國號召海外華僑為革命捐款,在今人看來這也是一段辛酸的往事。

孫中山先後發動了廣州起義、惠州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之役、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一共十一次。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黃花崗和武昌起義。

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終於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全國各省紛紛響應,宣布脫離清政府的統治。統治中國長達267年的清王朝,終於壽終正寢,走入歷史。

03袁世凱

袁世凱影視形象

袁世凱比孫中山大七歲,出身在河南項城一個官宦家族,父祖兩代人多為地方名流。袁世凱是典型的官二代,從小貪玩、鬼點子特別多。飛鷹走狗、愛好交友。袁世凱也可以稱得上「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和東漢末年的曹操特別的像。

受家庭傳統教育的影響,袁世凱從小的志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參加科舉考試,投身宦海沉浮。然而,天不遂人願,屢試不第,終於在二十一歲那年,決定棄文從武,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同時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戶。袁世凱表示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

1880年,袁世凱投奔了淮軍吳長慶部,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吳長慶是袁世凱叔父袁保慶的結拜兄弟,袁世凱聰明伶俐,進入軍隊後,更是如魚得水,混得也是風生水起。

1882年,袁世凱跟誰吳長慶到朝鮮平叛,表現優異,得到了吳長慶和清政府的肯定。從此以後,袁世凱常駐朝鮮,成為清朝在朝鮮的代理人。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決定編練新軍,李鴻章舉薦袁世凱在天津負責督練新軍。這就是「小站練兵」。袁世凱把這支部隊變成了絕對效忠於他的北洋六鎮新軍,為後來清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北洋軍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先後去世,溥儀即位,由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小皇上的父親)實際掌權,袁世凱被解除一切職務,告老還鄉了。

1911年10月10日,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發了武昌起義。清政府的統治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此時的清朝全國上下,只有北洋新軍成為唯一可以使用的軍隊。清廷無奈請袁世凱出山,到武漢平叛。

04孫袁聯手

袁世凱成為繼李鴻章之後,最有權勢的人,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革命黨人,向袁世凱拋出了橄欖枝。黃興甚至把袁世凱比作華盛頓、拿破崙一類的人物,勸袁世凱直搗黃龍。黎元洪也認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非袁世凱莫屬。英美等國也認為,袁世凱有做總統的資格。

孫中山和袁世凱

反觀,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雖然發動了多次起義,但是實力很弱小。沒有像樣的軍隊,也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更沒有充足的資金。很顯然,無法掌控局勢。袁世凱成為總統,是順應民意、眾望所歸的事情,時代的潮流已經把袁世凱推向了歷史前臺,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等五十位北洋軍將領向清廷發布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甚至以武力恐嚇。2月12日,隆裕太后同意清帝遜位,籤署《宣統帝退位詔書》,清朝的歷史正式宣告終結。

片尾,還是回到最初的問題,請小夥伴們一起討論一下,結束清朝統治的功勞,到底屬於袁世凱還是孫中山,還是兩者都有份。歡迎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相關焦點

  • 如果沒有袁世凱,孫中山很難推翻滿清統治,中國將支離破碎
    處心積慮稱帝的袁世凱飽受詬病,其實在歷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了不可或缺的貢獻。一、推翻滿清統治的貢獻清朝的滅亡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歷次王朝更替中代價最小的一次。其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選擇了主動退位。 按說,辛亥革命中革命黨人的戰鬥力遠遠不如太平軍。
  • 袁世凱統治時期,其內閣成員都有誰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1866~1925,廣東人)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程德全是清末投機官僚,任職巡撫多年,眼見清朝氣數已盡,搖身一變成為傾向於革命的立憲派人物。黎元洪更是被迫投身革命,作為清末新軍的一位高級將領,在辛亥革命這個大洪流中,被幸運地推到歷史前臺,成為風雲人物。黃鐘瑛是清末海軍將領,傾向於革命,在辛亥革命期間,率長江艦隊起義,站在革命派一邊。不久就因病去世。王寵惠是法學專家、同盟會員,伍廷芳是清末職業外交官、南方議和首席談判代表、熱心於革命。
  • 此人慫恿袁世凱復闢,只為自己日後統治天下!這是誰野心這麼大?
    袁世凱的仕途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他從六歲開始就學習四書五經,因為當時清朝還沒有滅亡,一個人想要當官主要的途徑還是去科舉,可是袁世凱參加了兩次科舉都榜上無名,這讓他對自己的仕途非常沮喪,後來他只好去投靠淮系的李鴻章。到後來袁世凱還親手廢掉了科舉制,可能就是因為他對這個制度很是有「個人成見」。
  • 清朝統治岌岌可危,袁世凱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尤其是維新派中的楊深秀等人還策劃了一起「圍園殺後」事件,妄圖通過刺殺太后來解決一切矛盾,並且譚嗣同將這件事請提前告知了袁世凱,還威脅袁世凱必須出動小站新兵來協助維新派的行動,此時的袁世凱已經是騎虎難下了,帝派和後派他必須選擇一邊,否則不管誰得勢之後都饒不了他。
  • 孫中山初期為何鬥不過袁世凱?在這4個方面有著巨大差距
    袁世凱回到宮中強制讓溥儀退位,袁世凱搖身一變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引起了革命黨人的反對,孫中山發起了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潰敗後便流落海外。後來袁世凱因為盲目稱帝被民眾拋棄,才給了孫中山等人有機可趁,呼聲最高的孫中山為何總是敗給袁世凱呢,兩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
  • 袁世凱臨終前,曾提到3個改變中國命運的人,他們分別是誰?
    清朝的最後70年時間過的是非常的黯淡無光的。只因其內早就已經腐朽不堪了,即便沒有八國聯軍侵華,清朝走向滅亡之路,也早就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了,只不過沒有外強的侵入,清朝會像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一樣,被民間起義軍推翻。不同的是,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封建主義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治理天下了。
  • 100年前,孫中山預言2018年的中國,如今僅剩一個未實現
    孫中山先生早年曾是一名醫生,他投筆從戎於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到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終於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民國。 不過面對實力強勁的軍閥袁世凱,僅僅做了3個月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就選擇了讓位,建國構想都沒有來得及付諸實踐。
  • 袁世凱抱憾離世,臨終前留下預言:這三人可救中國,他們都是誰?
    1911年,孫先生率領著革命人士發動了辛亥革命,自此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受清政府壓迫統治的人民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但很快共和就被一個名叫袁世凱的軍閥竊取了。 孫先生曾說:「人既盡其才,則百事具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這句話不禁讓人感慨人才對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
  • 揭秘:袁世凱的臨終遺言暗含幾層意思
    相傳袁世凱彌留之際的最後一句話是:「他害了我。」「他」是誰?有人說是一心想當「皇太子」的袁克定,有人說是一心想做「帝王師」的楊度,也有人說是袁世凱自己的帝王思想。   長子袁克定一心想當「皇太子」   身為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並沒有繼承其父的雄才大略,反而在父親強大的氣場下顯得庸碌無為。民國成立後,袁克定更是倒黴,居然在騎馬時把腿摔壞。
  • 「北京兵變」,袁世凱是幕後主謀,還是壓根就不知道?
    清朝末期,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出現了一批軍事將領。這些軍事將領又稱為北洋軍閥。1862年12月12日,出生於天津塘沽一貧困造船工家庭的曹錕,即是北洋軍閥之一。1882年,20歲的曹錕應募入伍,經過數十年的摸爬滾打,1907年被袁世凱任命為北洋軍第三鎮統制官。鎮統治官相當於現在的軍長。
  • 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有什麼區別?很多人弄不清楚
    武昌起義之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宣布南方的數個省分脫離請政府統治,成立了中華民主共和國,也就是中華民國。從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並被承認的政府,而中華民國政府就是民國政府,它主要分為兩個時期。
  • 古代開國皇帝裡面,對待功臣誰最仁厚?誰最無情?
    古代開國皇帝裡面,對待功臣誰最仁厚?誰最無情?文:枯木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漫長帝制社會裡,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退位,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94人。如果算上袁世凱,再加上少數民族政權以及農民起義政權,大約有1000位左右。
  • 這強國願借錢給袁世凱,又表示「不願見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都說孫中山在南京任總統的時候窮,袁世凱接任總統後才懂孫總統的苦。國庫的錢,來源無非兩途:一是內部的稅收,而是外部的借債。袁世凱比孫中山強的是,他上位時好歹全國至少形式上統一了,除了接管清朝的稅收,也可以向各省徵稅了,這一點比孫中山強很多。
  • 與秋瑾並稱「晚清三女傑」的兩個女子是誰?跟孫中山有什麼關係?
    暗殺清朝權貴清末時期,很多搞革命的都以暗殺清朝官員為手段推動革命的發展。這時還是晚清,尹氏姐妹就被派到北京(那時叫京城)潛伏,找時機暗殺清朝重要官員。那時姐姐尹銳志十八歲,妹妹尹維駿十四歲。一年後,暗殺未果,尹氏姐妹便回到浙江發動起義,而且在起義後的第一戰取得了勝利。尹氏姐妹在推翻清朝的統治道路上可謂貢獻甚大。
  • 清朝能滅了幾十萬兵的太平天國,為何會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
    曾國藩和趙烈文對話的這一年大概是1864年,40多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帝國正式壽終正寢,應該說這個預言還是比較精準的。清朝的八旗軍和綠營兵早就失去了戰鬥力,在鎮壓白蓮教起義的時候,這一缺點就暴露無遺。當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朝的正規軍戰鬥力不強的弱點再次被放大。
  • 民國時期,聞名全國的五大軍校,創始人都是誰
    ,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1924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 慈禧活著清朝沒事,慈禧駕崩清朝3年後崩盤,她威懾力那麼大?
    慈禧一死,清朝也開始步入了倒計時階段,這無關慈禧的個人威懾力,是整個清王朝的威懾力已經開始崩潰了。 慈禧的死亡,只是加速了清朝威懾力的崩潰罷了。
  • 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自1840年起,清朝就被打得不成樣子了,後來地方勢力崛起,清政府更加衰敗,直到1912年終於滅亡。雖然清軍在近代戰爭中屢戰屢敗,但是清軍的人數還是很龐大的。在政府滅亡以後,清軍人數都還有100多萬人。
  • 袁世凱臨死前說:「他害了我」,為何不說出是誰?令人唏噓不已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晚清的結束,相對其他朝代而言,基本上和平過渡的。在這過渡時期,袁世凱是很難繞開的,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逼退溥儀退位,袁世凱是有功勞的。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成為第一任民國大總統,他已經是當時國家的元首了。然而在1915年12月袁世凱卻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袁世凱稱帝之後,遭到各方反對,由此引發了護國運動。83天後,袁世凱被迫宣告取消帝制,這場復闢鬧劇就此草草收場。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於尿毒症,歸葬於河南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