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導讀:
1912年2月12日,統治中國267年的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終於滅亡了。那麼,也許會有讀者在糾結一個問題,到底是孫中山的功勞大,還是袁世凱的功勞大?按照我們以往的認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因此,袁世凱的功勞和貢獻往往被世人所忽略。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很難講。兩位大人物的貢獻都十分重大,都是值得後世紀念的偉人。缺少任何一個人的作用,清朝都不會垮臺。
孫中山自幼愛聽太平天國的故事,把洪秀全當作偶像。從小有著濟世安民,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放棄自己作為醫生的老本行,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事業中去。經過將近二十年的武裝起義,再失敗,再起義,再失敗,依次循環往復,終於在1911年武昌起義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出生於官宦世家的袁世凱,在1901年李鴻章去世之後,成為李鴻章的接班人,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武昌起義之後,出任湖廣總督和總理大臣,逐漸掌握了最高權力,成了當時唯一可以掌控全國局勢的人。1912年,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下,清廷同意退位。
袁世凱的做法也是上乎天意,下順民心。實乃順應民心、順應歷史潮流的英明之舉,藉助革命風起雲湧的大浪潮,推波助瀾、順勢而為。這是袁世凱最大的歷史貢獻,沒有之一。
接下來筆者帶大家了解一下孫中山和袁世凱的主要經歷。
02孫中山
1866年,孫中山出生在廣東中山一個普通家庭。哥哥早年經商,積累了大筆財富。在哥哥的資助下,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和香港受過良好教育。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青少年時期受到了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的薰陶,並且學習成績優異,國父也是妥妥的一枚學貫中西的學霸。
1894年,孫中山寫好了《上李鴻章書》,提出了我國應該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進行政治改良和一些富國革新的主張。但是,沒有見到李鴻章。此事,讓孫中山立下了用武裝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志向。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從此,孫中山決心「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明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政治主張。從此與清廷勢不兩立。
此後,孫中山開始了在海外募集籌款的歲月,其哥哥孫眉把自己經商積累的財富都用於支持孫中山革命。在日本和歐美各國號召海外華僑為革命捐款,在今人看來這也是一段辛酸的往事。
孫中山先後發動了廣州起義、惠州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安慶起義、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之役、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一共十一次。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黃花崗和武昌起義。
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終於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全國各省紛紛響應,宣布脫離清政府的統治。統治中國長達267年的清王朝,終於壽終正寢,走入歷史。
03袁世凱
袁世凱比孫中山大七歲,出身在河南項城一個官宦家族,父祖兩代人多為地方名流。袁世凱是典型的官二代,從小貪玩、鬼點子特別多。飛鷹走狗、愛好交友。袁世凱也可以稱得上「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和東漢末年的曹操特別的像。
受家庭傳統教育的影響,袁世凱從小的志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參加科舉考試,投身宦海沉浮。然而,天不遂人願,屢試不第,終於在二十一歲那年,決定棄文從武,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同時為他打開了另一扇窗戶。袁世凱表示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
1880年,袁世凱投奔了淮軍吳長慶部,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吳長慶是袁世凱叔父袁保慶的結拜兄弟,袁世凱聰明伶俐,進入軍隊後,更是如魚得水,混得也是風生水起。
1882年,袁世凱跟誰吳長慶到朝鮮平叛,表現優異,得到了吳長慶和清政府的肯定。從此以後,袁世凱常駐朝鮮,成為清朝在朝鮮的代理人。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決定編練新軍,李鴻章舉薦袁世凱在天津負責督練新軍。這就是「小站練兵」。袁世凱把這支部隊變成了絕對效忠於他的北洋六鎮新軍,為後來清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先後去世,溥儀即位,由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小皇上的父親)實際掌權,袁世凱被解除一切職務,告老還鄉了。
1911年10月10日,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發了武昌起義。清政府的統治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此時的清朝全國上下,只有北洋新軍成為唯一可以使用的軍隊。清廷無奈請袁世凱出山,到武漢平叛。
04孫袁聯手
袁世凱成為繼李鴻章之後,最有權勢的人,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革命黨人,向袁世凱拋出了橄欖枝。黃興甚至把袁世凱比作華盛頓、拿破崙一類的人物,勸袁世凱直搗黃龍。黎元洪也認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非袁世凱莫屬。英美等國也認為,袁世凱有做總統的資格。
反觀,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雖然發動了多次起義,但是實力很弱小。沒有像樣的軍隊,也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更沒有充足的資金。很顯然,無法掌控局勢。袁世凱成為總統,是順應民意、眾望所歸的事情,時代的潮流已經把袁世凱推向了歷史前臺,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等五十位北洋軍將領向清廷發布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甚至以武力恐嚇。2月12日,隆裕太后同意清帝遜位,籤署《宣統帝退位詔書》,清朝的歷史正式宣告終結。
片尾,還是回到最初的問題,請小夥伴們一起討論一下,結束清朝統治的功勞,到底屬於袁世凱還是孫中山,還是兩者都有份。歡迎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