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是中國一個戰亂動蕩的時代,也是一個將星璀璨的時代,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誕生了蔣百裡、白崇禧、瑚璉、彭德懷、粟裕等無數百戰名將。民國時期之所以湧現出如此多的將星,離不開其時代性,更離不開為國家培育英才的軍事學校。
今天,筆者就來聊聊民國六大軍校的創始人。
黃埔軍校(孫中山)
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1924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保定軍校(袁世凱)
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創練新軍,5月在保定東關外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由馮國璋任總辦。1903年2月袁世凱奏請開辦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兵官學堂、陸軍大學堂,進行正規軍事教育訓練,後建成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當年七月,經陸軍部批准把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並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於保定原址開辦陸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為段祺瑞親信趙理泰。
雲南講武堂(沈秉經)
晚清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三十六鎮,其中第十九鎮建於雲南。新軍編練亟需新型軍官,清政府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雲南於1899年設立陸軍武備學堂,這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前身。雲貴總督兼雲南藩臺沈秉經向清廷奏準,籌辦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高爾登為首任總辦。學堂開辦之初,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課程仿照日本士官學校加以調整而成,分為學科、術科兩項。講武堂聘用了一批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日本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任教。
東北講武堂(徐世昌)
1907年8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在奉天陸軍小學堂設立東三省講武堂,1908年10月移至奉天省城小東邊門外,校名始為東三省講武堂普通科,選拔巡防營優秀軍官入堂培訓,學期一年。張作霖主政東北後,改名為東北講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講武堂停辦。1919年2月,由張作霖重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張作相為首任堂長,熙洽為首任教育長。1927年9月張學良改稱為東北陸軍講武堂,1928年3月改稱為陸軍講武堂。
天津講武堂(袁世凱)
天津講武堂與雲南講武堂、東北講武堂合稱中國三大講武堂。1906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韓家墅創立北洋陸軍講武堂,學員定額180名。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是我國第一座仿西洋式的新型軍事學堂,由當時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奏請光緒皇帝批准後徵地400畝,耗銀48萬兩,歷時1年餘建成,整體建築坐北朝南,分東西兩大院落。院內設有營房、講堂、食堂、浴室等設施,可容納3000人居住。兩院中間有一小型彈藥庫,另在楊家嘴設有大彈藥庫,院外有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