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全國到底有多少同胞?真的是四萬萬嗎?

2020-12-04 好萊塢那些事

(民國年間,全中國最有名的計程車公司上海祥生公司叫車電話是40000,意為「四萬萬同胞請打四萬號電話」。)

在整個民國時期,「四萬萬同胞」絕對是一個熱詞。

蔡鍔在雲南發動護國軍反袁時,有句口號就是「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 電影《十月圍城》裡孫中山也說:「十年以前,衢雲兄跟我在此討論何謂革命,當時我說,革命就是為了四萬萬同胞人人有恆業,不啼飢不號寒。」

其他如九一八之後,著名的愛國歌曲《長城謠》裡有:「萬裡長城長又長,長城內外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裡長。」《抗敵歌》裡有「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強虜入寇逞兇暴,快一致永久抵抗將仇報。」

照此看來,民國有四萬萬同胞基本就是當時大家共同認可的事實。

但問題是1953年,當新中國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時,調查結果卻是5.4億,而且這一結果還不包括港澳臺,如果一併算上,全國人口當在6億左右。建國才3年,人口怎麼可能瞬間增長1個多億呢?

中國人口第一次破4億是道光時期。道光十四年(1834年),官方統計的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了四萬萬。之後經過太平天國戰爭,人口銳減,同光中興之後,人口逐漸有所恢復。

1901年,中國與西方列強籤訂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條約《辛丑條約》,中間有一條,賠銀4.5億兩,當時西方列強的想法是給每個中國人腦袋上安一兩,由此,也基本可以推知當時的人口大約在4.5億左右。同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官報》上發表的全國人口統計數字為四萬萬七百萬,但很不幸這些數字都是估算出來的數字,也就是說,這些數字天然存在誤差,但是這些都成為了民國四萬萬同胞的源頭。

坊間有傳言說,民國的人口數字是根據清朝的數據和賣鹽數量推算出來的。其實也不是,民國一共進行了3次所謂的人口普查,但是由於兵荒馬亂、軍閥紛爭等種種原因,都沒有進行到底。

1912年,中華民國剛成立,中央政府內務部就進行了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但此次人口普查遺漏了8個省,也就是8個省的普查沒有完成,即安徽、廣東、廣西、外蒙、西藏、青海、察哈爾、川邊特別區。

1928年,國民黨政府剛成立,也立刻著手此事,要求各省普查上報數字。但是直到1930年7月底,全國也只有16個省及南京、北平、漢口、上海、天津5個特別市上報了普查數,而且上報數字的16個省中,除陝西外,其餘各省均未按期完成普查。所以此次普查也是無疾而終,其成果甚至不及1912年的那次。

1936年,國民黨政府鑑於「訓政」到期,即刻需要一些更新的人口數字來推行選舉,遂於當年1月電令各省上報。但是由於東北三省已經淪陷,所以東三省及熱河的數字都是預估的。而且本次人口數據歸總缺乏統一的操作辦法,各省的統計口徑差別很大,所以這次普查結果也只是個半拉子工程。

之後,全面抗戰爆發,再之後,國共內戰爆發,人口普查的事自然被甩在了一邊。但是根據上面三次無疾而終的普查,國民黨政府還是公布了中國當時的人口數字,1912年是4個億,1928年是4.7億,1936年也是4.7億,之後經過全面抗戰的大量減員,人口進一步縮減。

所以在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辭中,毛主席說中國的人口總數為4.75億。但是當1953年5.4億(不含港澳臺)普查結果出來的時候,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預計的最樂觀的結果是不到5億。

(新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

而實際上根據1953年的結果反推民國時的人口,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起碼在1936年,也就是全面抗戰爆發前,我國的人口就已經超過5億,至於具體數字,侯楊方的《中國人口史》認為是5.3億,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認為是5.7億。因為,只有這樣,你才可能解釋得清1953年的普查結果為什麼是5.4億。

相關焦點

  • 一塊「大洋」在民國時可以買500個包子,如今可以買多少?
    大家應該非常熟悉這一幕,不過歡樂之餘,也會有許多疑問,比如過去的一兩銀子究竟值多少錢?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銀子上沒標價格,怎麼知道夠不夠飯菜的價錢呢?圖片:掏出一錠銀子劇照我們先不解釋銀子的價值,今天的主人公是"銀元"。
  • 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大黃魚」,一根值多少錢?文/老揚歷史說俗話說得好:「兩種東西最值錢,盛世的古董和亂世的黃金」,動亂時期,貨幣往往容易貶值,而黃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很值錢,尤其是在動亂時期。想必大家平時沒少看和民國有關的電視劇,小編經常看到這種情節:在軍火交易的時候,往往用成箱的金條。金條和貨幣相比,自然是不方便攜帶,但它的價值高並且穩定,這一點是貨幣不能比的,所以民國時很多有錢人會在家裡的保險柜裡藏著金條,以備不時之需。金條其實就是指「黃魚」,這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什麼又是「大黃魚」和「小黃魚」呢?
  • 陳其祿:穿越回民國,你還能考上大學嗎
    不過,有一部集歷史真題與學校資料於一體、由民間學會編寫的《全國專門以上學校投考指南》,頗受各地考生的歡迎,幾乎被奉為「考生寶典」。「本社因鑑於近年我國教育日漸發達,中等學校之畢業生上進者日多,而對於各大學及專門學校課程之編製程度之深淺,入學之難易,費用之多少均苦不能知之甚稔。一旦負笈遠遊,每苦不得其門而入。」這是它的前言。
  • 這些民國的黃魚金條,在幾十年硝煙過後,能有多少價值?
    國民政府的紙幣和袁大頭在民國的地位在北洋政府控制時期,全國普遍使用以袁世凱頭像為模本的銀元,這種銀元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袁大頭。在國民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之後,蔣因為忙於參與各種戰爭的原因,所以他一開始是沒來得及全面更換貨幣的。
  •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都是一箱箱送!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都是一箱箱送!大家都知道黃金是一種稀有貴金屬,古往今來,金子一直被視為財富的象徵。在上世紀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發行了一種被稱作「黃魚」的金條 ,我們在現代的一些反應民國軍閥時期的影視作品裡面,時不時的會看見土匪軍閥為了賄賂高官,給他們送的一箱一箱的金條,就是大家熟稱的「黃魚」。那麼這是一種啥樣的金條?它現在的價值又是多少呢?
  • 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少℃?小冰河期2020年是真的嗎
    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少℃ 小冰河期其實就是指相對較冷的時代,但是也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冷,比瞬間毀滅任何動植物的冰川期還是要溫暖很多的,以明朝時期的第四次小冰河期為例,當時基本上糧食都出現了減產,降溫可達30-60℃,即便是在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也都天降大雪,河流封凍。
  • 蔣校長撤退時帶走了多少黃金?臺灣學者李敖直言:對不起大陸同胞
    但蔣校長卻有一事做得很「成功」,那就是在撤退時,帶走了大量的黃金,那麼究竟帶走了多少呢?數量之大,就連臺灣學者李敖都曾放話直言:對不起大陸同胞。蔣介石退守臺灣一事,早就有了謀劃。他知道國民黨敗局已定,提前就給自己找了後路。當時陳誠是蔣介石的心腹,任臺灣省主席,蔣介石屢次聯繫陳誠,讓他在那邊做好準備。有了地方之後,蔣介石開始搶人。
  • 震驚: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你真的了解嗎?
    震驚: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你真的了解嗎?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從小就學習關於中國的常識,56個民族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謠。但是,今天,我想問大家,你對中國的了解是不是僅限於這56個民族呢?
  • 爭鳴: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嗎?
    在我的微博裡,有90%左右的人對這篇文章表示不同的看法,但他們的看法很多是文不對題的。有的人說,民國時候思想多自由呀。可是,思想自由就是學術水平高嗎?我看未必。 還有人跟我辯論說,你們有民國那些高潔的人品嗎?人品跟學問也是兩回事。
  • 重慶到底有多少山?
    細說重慶的山主筆 | 張海鵬 何志明 出品 | 八二四研究所 微信號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授權轉載」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真相今天飛蜀就邀請到了重慶地理信息中心的主編給大家帶來「飛常有趣」欄目至晚在民國時就已聞名遐邇了
  •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到底價值多少
    民國時期的金條大多是各錢莊、銀鋪、銀行自己熔鑄,重量是根據客戶需要而來,並無一定定製,常見的有10兩、5兩、2兩、1兩等,習慣上把1兩重的金條稱為小黃魚,而10兩重的叫大黃魚。除了這些常見的今天外,還有用於黃金交易和國際結算中的大條標金重達70兩。因此不同的金條重量差距巨大。
  • 地球人口如今有多少?不看不知道
    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有多少呢?我國突破14億人口大關。對於地球文明和人類世界而言,人口決定這一切,自古到今,人類的輝煌成就無不有人口的多寡說決定著。那麼,到了今天,人類世界的人口數量和分布又是怎樣的呢?猶記得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其中有一句口號就是四萬萬同胞,實際上當時中國的人口大約為5.4億人,此時全世界人口總數只有24億左右,當時中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可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人口接近翻了三倍,而世界人口也同樣大約翻了3倍,所以說,我國人口和世界人口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民國時期的大教師有多少多少工資云云,那麼我們不妨換算一下當時民國時期的大洋等同於現在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工資大概多少? 現在我們有些人常常抱怨工資不夠花,的確,現今各方麵條件都好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開始想要的更高,所以便感覺這不夠花那不夠花,可是真的要應付日常開銷的話,吃飽穿暖就夠了,而對普通人來說三四千塊足矣,當然這只是包括吃穿水電部分。
  •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
    在各類再現民國「精緻生活」風情的影視劇裡,亮閃閃的民國金條,常叫多少追劇票友們豔羨不已。但放在民國最後那幾年,這帳,可不能這麼算。因為,就是在20世紀四十年代末的那幾年裡,這外觀精美誘人的「黃魚」,並非是民國時代的什麼「繁華見證」,相反,卻結結實實縮影了新中國前夜,國民政府一樁冠冕堂皇的醜劇,亦是多少中國老百姓一場刻骨銘心的災難:黃金風潮。
  • 安師大發現民國時期學生名冊 生源涵蓋全國各省
    安師大發現民國時期學生名冊 生源涵蓋全國各省 2008年06月04日 14:43 來源:大江晚報 發表評論   近日,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民國圖書資料時,發現一份《國立安徽大學三十五學年度學生名冊》。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 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大洋的真正價值,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在如今能換多少人民幣?其實,想要了解關於大洋的事情,還要從大洋的起源說起。一、大洋的出現和發展大洋又叫「銀元」,最早出現在宣統元年。當時清政府設立鑄幣局,統一發行銀元。
  • 民國時俗稱「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金條到底有多重
    正因為用重量計價,而且中國古代金銀除了官方鑄造的大錠之外,也允許民間自行鑄造,所以對於使用中的金銀形狀沒什麼要求,常見的金銀錠有元寶形、條形、錢幣形、如意形等等各種外形。甚至在實際使用時,還會將金銀錠上切下所需重量的一塊,這就成了我們在書上常看到的碎金、碎銀。而條形的金錠,我們一般就俗稱為金條,大的金條也會叫金磚。
  • 民國時給自行車「化妝」:安反光鏡鈴鐺和長穗兒把套
    自行車作為綠色出行的方式之一,也越來越受到青睞,甚至有代表就是騎著自行車上會的。其實,中國曾被稱為自行車大國,1995年北京的自行車多達831萬輛,居全國各城市之首。那麼,北京歷史上的第一輛自行車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京城第一位騎自行車的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