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全中國最有名的計程車公司上海祥生公司叫車電話是40000,意為「四萬萬同胞請打四萬號電話」。)
在整個民國時期,「四萬萬同胞」絕對是一個熱詞。
蔡鍔在雲南發動護國軍反袁時,有句口號就是「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 電影《十月圍城》裡孫中山也說:「十年以前,衢雲兄跟我在此討論何謂革命,當時我說,革命就是為了四萬萬同胞人人有恆業,不啼飢不號寒。」
其他如九一八之後,著名的愛國歌曲《長城謠》裡有:「萬裡長城長又長,長城內外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裡長。」《抗敵歌》裡有「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強虜入寇逞兇暴,快一致永久抵抗將仇報。」
照此看來,民國有四萬萬同胞基本就是當時大家共同認可的事實。
但問題是1953年,當新中國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時,調查結果卻是5.4億,而且這一結果還不包括港澳臺,如果一併算上,全國人口當在6億左右。建國才3年,人口怎麼可能瞬間增長1個多億呢?
中國人口第一次破4億是道光時期。道光十四年(1834年),官方統計的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了四萬萬。之後經過太平天國戰爭,人口銳減,同光中興之後,人口逐漸有所恢復。
1901年,中國與西方列強籤訂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條約《辛丑條約》,中間有一條,賠銀4.5億兩,當時西方列強的想法是給每個中國人腦袋上安一兩,由此,也基本可以推知當時的人口大約在4.5億左右。同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官報》上發表的全國人口統計數字為四萬萬七百萬,但很不幸這些數字都是估算出來的數字,也就是說,這些數字天然存在誤差,但是這些都成為了民國四萬萬同胞的源頭。
坊間有傳言說,民國的人口數字是根據清朝的數據和賣鹽數量推算出來的。其實也不是,民國一共進行了3次所謂的人口普查,但是由於兵荒馬亂、軍閥紛爭等種種原因,都沒有進行到底。
1912年,中華民國剛成立,中央政府內務部就進行了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但此次人口普查遺漏了8個省,也就是8個省的普查沒有完成,即安徽、廣東、廣西、外蒙、西藏、青海、察哈爾、川邊特別區。
1928年,國民黨政府剛成立,也立刻著手此事,要求各省普查上報數字。但是直到1930年7月底,全國也只有16個省及南京、北平、漢口、上海、天津5個特別市上報了普查數,而且上報數字的16個省中,除陝西外,其餘各省均未按期完成普查。所以此次普查也是無疾而終,其成果甚至不及1912年的那次。
1936年,國民黨政府鑑於「訓政」到期,即刻需要一些更新的人口數字來推行選舉,遂於當年1月電令各省上報。但是由於東北三省已經淪陷,所以東三省及熱河的數字都是預估的。而且本次人口數據歸總缺乏統一的操作辦法,各省的統計口徑差別很大,所以這次普查結果也只是個半拉子工程。
之後,全面抗戰爆發,再之後,國共內戰爆發,人口普查的事自然被甩在了一邊。但是根據上面三次無疾而終的普查,國民黨政府還是公布了中國當時的人口數字,1912年是4個億,1928年是4.7億,1936年也是4.7億,之後經過全面抗戰的大量減員,人口進一步縮減。
所以在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辭中,毛主席說中國的人口總數為4.75億。但是當1953年5.4億(不含港澳臺)普查結果出來的時候,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預計的最樂觀的結果是不到5億。
(新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
而實際上根據1953年的結果反推民國時的人口,大部分學者都認為起碼在1936年,也就是全面抗戰爆發前,我國的人口就已經超過5億,至於具體數字,侯楊方的《中國人口史》認為是5.3億,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認為是5.7億。因為,只有這樣,你才可能解釋得清1953年的普查結果為什麼是5.4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