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沒有滅亡清朝,但動搖了清朝的根基。大清帝國已經奄奄一息,用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的話說就是,清朝已經活不過50年了。
曾國藩和趙烈文對話的這一年大概是1864年,40多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帝國正式壽終正寢,應該說這個預言還是比較精準的。
清朝的八旗軍和綠營兵早就失去了戰鬥力,在鎮壓白蓮教起義的時候,這一缺點就暴露無遺。
當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朝的正規軍戰鬥力不強的弱點再次被放大。這時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順勢崛起,扛起了鎮壓太平天國的重任,並最終完成了這項任務。
也就是說清朝軍隊是沒有辦法消滅掉太平天國的,正規軍的戰鬥力太弱,效率太低,只能依靠湘軍這樣的地方武裝才能拯救大清帝國的命運。
太平天國運動之前,清政府的大權和軍隊都掌握在滿族人手中。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基礎,以曾國藩和李鴻章為首的漢人掌握了地方上的權力和部分的軍隊。
清政府賴以維持自己統治的根基已經動搖,漢人的勢力就此崛起,清政府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清朝前期所謂的滿漢一體實際上是滿漢對立,只要滿族人控制不了漢族人,清政府實際上就已經名存實亡。
當然清政府的高層是明白這一切的,因此慈禧太后死後,漢人官員就遭到了滿清權貴的排斥,最明顯的標誌就是袁世凱的被罷斥。
袁世凱的被免職表面上看是滿清貴族勝了,實際上更加堅定了漢人反滿的決心。當辛亥革命爆發後,地方上掌握實權的漢人紛紛宣布獨立,這才是清政府滅亡的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的那點軍隊根本不足以滅亡清朝,袁世凱的北洋軍如果放開手去打,辛亥革命早就被平息下去了。只要武漢三鎮被袁世凱收復,其他那些宣布獨立的省馬上就會見風使舵,重新宣布效忠清政府。
也就是說太平天國起義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讓漢人掌握了很多地方上的實權。從這時起,清政府已經沒有辦法維持以前的統治方式了,以前把漢人當奴隸的模式徹底失效了。
儘管太平天國起義並沒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但是無意中也造成了一種結果,那就是漢人的崛起。只要漢人勢力崛起,滿清政府再想搞獨裁就不可能了。
辛亥革命一聲槍響,全國各地的漢人紛紛響應。滿清政權基本上已經被孤立了,攝政王載灃辭職,宣統皇帝退位,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