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精要
所謂「等距離外交」,就是指無論在工作上或生活上,你與所有的人都大致保持相同的距離,大都處於關係均衡的狀態,因為你處在夾縫中得罪不起人,不採取這種方圓策略,你就將面臨危險。
深度透析
清代掌故遺聞的彙編《清稗類鈔》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末年,陳樹屏做江夏知縣的時候,張之洞在湖北做督撫。張之洞與湖北巡撫譚繼洵(「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父親)關係不太融洽,多有矛盾。有一天,張之洞和譚繼洵等人在長江邊上的黃鶴樓舉行公宴,當地大小官員都在座。後來,有人談到了江面寬窄問題,譚繼洵說是五裡三分,曾經在某本書中親眼見過。張之洞沉思了一會,敵意說是七裡三分,自己也曾經在另外一本書中見過這種記載。督撫二人相持不下,於是張之洞派人把當地江夏縣衙 縣令招來斷定裁決。知縣陳樹屏聽來人說明情況,急忙整理衣冠飛騎前往黃鶴樓。他剛剛進門,還沒來得及開口,張、譚二人同聲問道:「你管理江夏縣事,漢水在你的管轄境內,知道江面是七裡三分,還是五裡三分嗎?陳樹屏對兩人的過節已有所耳聞,聽到他們這樣問,當然知道他們這是借題發揮。但是,張、譚二人他誰都得罪不起,所以肯定任何一人都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他靈機一動,從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語平氣的地說:「江面水漲就寬到七裡三分,而水落時便是五裡三分。張制軍是指漲水而言,而中丞大人是指水落而言。兩位大人都沒有說錯,這有何可懷疑的呢?」張譚二人本來就是信口胡說,聽了陳樹屏這個有趣的圓場,撫掌大笑,一 場 僵 局 就 此 化 解。
與之類似,我們有時也會無端地被捲入對立的兩派之間,而兩邊又都得罪不起。於是,這時候就得用點博弈的智慧:在博弈中能否獲勝,不單純取決於彼此的實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博弈方實力對比所形成的關係。也就是說,等距離外交,誰也不得罪。這是夾縫中求生存的高招。
也許你會認為,這種等距離誰也不得罪的策略是一種牆頭草的行徑,直起腰杆兒做人應敢於挺身入局,表明自己的立場。其實,等距離策略不過是一種博弈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在衝突的最初階段更好地保護自己,並且在將來挺身入局的時候能夠佔據更為有利的地位。所以,它不是牆頭草的行徑,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