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電視劇《大秦賦》在結束了漫長的宮鬥劇情後,終於開始了東出滅六國。本著遠交近攻的原則,秦王政先是兵不血刃的滅掉了他的鄰居韓國,可以說滅韓國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過程簡單的讓人感覺乏味,甚至懷疑這種水平的韓國,怎麼就混成了戰國七雄呢?
既然說到戰國七雄,就先來看看這個說法的來歷,根據《漢書》記載:「曩者王塗蕪穢,周失其御,侯伯方軌,戰國橫騖,於是七雄虓闞,分裂諸夏,龍戰而虎爭。」應劭曰:「七雄,秦及六國也。」通過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自東漢以來就有了戰國七雄的說法,而這七雄指的是秦國和其他六國。
在《史記索隱》中有記載:「六國者,韓、魏、趙、燕、楚、齊是也。與秦為七國,又六國與宋、衛、中山為九國。其三國蓋微,又前亡。」可見這六國指的就是韓、魏、趙、燕、楚、齊。所以韓國雖然存在感不高,但確實從漢以來就是戰國七雄之一。
那這個活在秦、魏、楚三國夾縫中的韓國是怎麼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呢?首先從韓國的歷史來說,韓國的先祖姓姬,與周王室同姓,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廢晉靜公而分其地,分別接手了晉國的領地。
剛剛獨立的韓國在當時實力還是很強勁的,《史記 蘇秦列傳》記載蘇秦遊說韓宣王的時候,他曾經說過:「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韓卒之勇,天下莫能當。」
可見當時韓國的弓弩、劍戟等兵器的製造是很先進。只要韓國士兵披著堅固的鎧甲,拉著強勁的硬弩,佩戴著鋒利的寶劍,便可以在戰場上以一當百。因為韓國宜陽是當時的冶鐵中心,加上韓國境內有知名的鐵礦山「宜陽鐵山」,這使得韓國在別國士兵還用著青銅武器的時候,韓國得士兵便已經憑藉著鐵器佔盡裝備上的優勢了。
其次要說韓國的變法,《史記·韓世家》記載: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申不害的變法與李悝、商鞅不同。他更多的是注重「帝王權術」,他結合當時韓國的實際情況加強君主的特權,限制貴族的特權。同時還鼓勵人們開墾荒地、發展手工業,使國家的農業、鑄造業、商業都能夠發展起來,從而達到民富國富。
可惜的是申不害去世之後,韓國一直沒有出現能夠接替申不害的人才,人才的缺失使得韓國短暫的繁榮沒有能夠持續。加上韓國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它的發展,身處秦、魏、楚、齊的包圍圈中,韓國幾乎沒有能力向外擴張,這也決定了它只能在自己特定的區域內發展。即使它的武器再先進,打仗畢竟還是需要兵力和糧草等因素的。
夾縫中生存的韓國只能是不斷的更換盟友,左右逢源,用利益交割來保全自身。但它的四戰之地必然是秦國東出的第一個絆腳石,所以秦國第一個就是要消滅它。
綜合以上,韓國能在先天地理條件如此不利的情況下,生存到了戰國最後階段,並且中間還成有過高光時刻,還是配得上戰國七雄的稱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