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哥
袁世凱和慈禧產生關係,肇始於戊戌變法時期。
當時,維新派正在四處呼籲變法,袁世凱也是有抱負、有眼光的人,雙方一度走得很近。由於維新派的倚重和大力推薦,袁世凱於14日奉召入京。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玉瀾堂召見袁世凱。
當天便破格提升袁世凱為兵部侍郎候補,專辦練兵事宜。第二天早上,袁世凱為謝恩再次見到光緒帝時,光緒帝便對其說了一句具有深意的話:
「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甚好,此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
這一系列的舉動透露出了光緒帝與維新派對於袁世凱和他的新建陸軍所寄予的希望,而這也成為了變法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是站在袁世凱的角度上,這一次的恩遇,無寸功,受重賞,決不為福。
十幾年的宦海沉浮,讓袁世凱意識到他已經被動的被推進了帝後兩派激烈政治鬥爭的漩渦,而無法置身事外。事已至此,站好隊則成為他唯一的選擇。
到達北京的當晚,袁世凱便邀其盟兄、密友徐世昌到其寓所法華寺商討對策。17日晚,徐氏再次留宿法華寺,對於光緒帝給予袁的破格提拔的狀況商議對策。徐氏認為:
「帝雖一國之主,然當國日淺,勢力脆薄。後則兩朝總持魁柄,廷臣疆帥,均其心腹,成敗之數,可以預卜。與助帝而致禍,寧附後而取功名。」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告密事件。慈禧得到袁世凱消息後,以「圍園殺後」為藉口,將政變擴大化,大肆捕殺維新派。
袁世凱也因此得到慈禧的賞識,讓他護理了十天的直隸總督,後又將新建陸軍改為榮祿的武衛右軍,正式成為慈禧的心腹。
1899年1月,慈禧接見了袁世凱,賞其在西苑門內騎馬,並乘坐船隻拖床;6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袁世凱被任命為山東巡撫,將小站新軍帶到了山東。
1900年6月10日,八國聯軍由天津向北京進犯,慈禧緊急命令袁世凱率軍救援。當袁世凱接到勤王諭旨時,已是6月17日。
這讓袁世凱很頭疼:不派兵,一定得罪慈禧;派兵吧,自己苦心經營的軍隊一定會打光。
袁世凱根本不相信,清廷依靠義和團能夠取得成功。最終,他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藉口列強會趁虛而入,必須留下來加強山東海防,只派出3000人前往。
部隊剛出發不久,就收到朝廷停止派兵的諭旨,原因是,朝廷收到袁世凱摺子後,認為山東海防也很重要。
袁世凱一聽,馬上撤回了部隊,成功避免與八國聯軍的交戰。
7月14日,天津陷落後,北京危在旦夕。朝廷又命袁世凱抓緊勤王。沒想到,袁世凱繼續敷衍,說要剿滅當地土匪。
8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帶著光緒逃跑,朝廷命令袁世凱馳援,袁世凱回覆說「職在守土」。
他的重心放在了東南互保上,竭盡全力斬殺義和團,保護外國人生命財產安全。
後來慈禧回過味來,認為袁世凱等人有先見之明,東南互保為中國保留了實力,尤其是為戰後賠償和經濟重建提供基礎。
但是,袁世凱竟敢幾次抗命,這讓慈禧很不爽。
為了消除懷疑,重新獲得慈禧信任,袁世凱一方面為外逃的慈禧提供大量金錢和軍火,一方面繼續走榮祿這條線,通過榮祿緩和與慈禧的矛盾。
結果,慈禧不僅沒追究袁世凱責任,反而把他和岑春煊看做「從患難中奮翅而起」的兩大忠臣。
1901年11月,李鴻章逝世後,袁世凱被任命為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要注意,榮祿和劉坤一等也先後去世,這時候慈禧能夠倚仗的有大才幹的人,只有袁世凱和張之洞。
袁世凱呢,一方面繼續博取慈禧歡心,不僅為慈禧迴鑾提前做好準備,而且親自護送慈禧進京,被賞賜黃馬褂、紫禁城騎馬;一方面利用職權擴充軍事力量。
應該說,在清末新政時期,袁世凱與慈禧配合得天衣無縫,每件事都做到了慈禧心坎裡。其中,就包括用君主立憲來緩和滿漢矛盾。
而且,袁世凱最擅長的,是用金錢收買人心。他在慈禧身邊的太監身上,可謂下了血本。
兩人真正的矛盾,發生在中央官制改革。袁世凱力主責任內閣制,而慈禧害怕這樣會失去軍權,對袁世凱嚴厲斥責,遂產生強烈的猜忌,很快就剝奪了他的諸多權力,包括軍權。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慈禧決定讓3歲的溥儀為皇帝,攝政王載灃監國,執掌政權,至大計已定方告知二人,二人只能「叩頭稱善」。
慈禧在後事的安排對袁採取「無為」處理辦法,從當時的國內外形勢看,只有袁一人能保大清繼續於一統,籠絡其並使其在危難時刻能成為曾國藩第二,此乃「上上策」。
她卻沒認清袁在平世是能臣,在亂世是梟雄。留下的優柔寡斷的載灃及孤兒寡母的隆裕宣統母子,根本無法對抗袁,這樣在清最高統治榻前埋下了一顆最大的定時炸彈,這或許成為聰明一世的慈禧一生中的最大敗筆。
從前面的梳理就可以知道,慈禧和袁世凱都是擅長權謀之術的人,不相上下,但慈禧是能夠掌控局面的。所以,如果她不死,袁世凱應該機會不大,或者說,要比對付隆裕太后,難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