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不死,袁世凱有機會嗎?

2021-01-11 讀史品生活

文/祥哥

袁世凱和慈禧產生關係,肇始於戊戌變法時期。

當時,維新派正在四處呼籲變法,袁世凱也是有抱負、有眼光的人,雙方一度走得很近。由於維新派的倚重和大力推薦,袁世凱於14日奉召入京。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玉瀾堂召見袁世凱。

當天便破格提升袁世凱為兵部侍郎候補,專辦練兵事宜。第二天早上,袁世凱為謝恩再次見到光緒帝時,光緒帝便對其說了一句具有深意的話:

「人人都說你練的兵辦的學堂甚好,此後可與榮祿各辦各事。」

這一系列的舉動透露出了光緒帝與維新派對於袁世凱和他的新建陸軍所寄予的希望,而這也成為了變法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是站在袁世凱的角度上,這一次的恩遇,無寸功,受重賞,決不為福。

十幾年的宦海沉浮,讓袁世凱意識到他已經被動的被推進了帝後兩派激烈政治鬥爭的漩渦,而無法置身事外。事已至此,站好隊則成為他唯一的選擇。

到達北京的當晚,袁世凱便邀其盟兄、密友徐世昌到其寓所法華寺商討對策。17日晚,徐氏再次留宿法華寺,對於光緒帝給予袁的破格提拔的狀況商議對策。徐氏認為:

「帝雖一國之主,然當國日淺,勢力脆薄。後則兩朝總持魁柄,廷臣疆帥,均其心腹,成敗之數,可以預卜。與助帝而致禍,寧附後而取功名。」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告密事件。慈禧得到袁世凱消息後,以「圍園殺後」為藉口,將政變擴大化,大肆捕殺維新派。

袁世凱也因此得到慈禧的賞識,讓他護理了十天的直隸總督,後又將新建陸軍改為榮祿的武衛右軍,正式成為慈禧的心腹。

1899年1月,慈禧接見了袁世凱,賞其在西苑門內騎馬,並乘坐船隻拖床;6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袁世凱被任命為山東巡撫,將小站新軍帶到了山東。

1900年6月10日,八國聯軍由天津向北京進犯,慈禧緊急命令袁世凱率軍救援。當袁世凱接到勤王諭旨時,已是6月17日。

這讓袁世凱很頭疼:不派兵,一定得罪慈禧;派兵吧,自己苦心經營的軍隊一定會打光。

袁世凱根本不相信,清廷依靠義和團能夠取得成功。最終,他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藉口列強會趁虛而入,必須留下來加強山東海防,只派出3000人前往。

部隊剛出發不久,就收到朝廷停止派兵的諭旨,原因是,朝廷收到袁世凱摺子後,認為山東海防也很重要。

袁世凱一聽,馬上撤回了部隊,成功避免與八國聯軍的交戰。

7月14日,天津陷落後,北京危在旦夕。朝廷又命袁世凱抓緊勤王。沒想到,袁世凱繼續敷衍,說要剿滅當地土匪。

8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帶著光緒逃跑,朝廷命令袁世凱馳援,袁世凱回覆說「職在守土」。

他的重心放在了東南互保上,竭盡全力斬殺義和團,保護外國人生命財產安全。

後來慈禧回過味來,認為袁世凱等人有先見之明,東南互保為中國保留了實力,尤其是為戰後賠償和經濟重建提供基礎。

但是,袁世凱竟敢幾次抗命,這讓慈禧很不爽。

為了消除懷疑,重新獲得慈禧信任,袁世凱一方面為外逃的慈禧提供大量金錢和軍火,一方面繼續走榮祿這條線,通過榮祿緩和與慈禧的矛盾。

結果,慈禧不僅沒追究袁世凱責任,反而把他和岑春煊看做「從患難中奮翅而起」的兩大忠臣。

1901年11月,李鴻章逝世後,袁世凱被任命為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要注意,榮祿和劉坤一等也先後去世,這時候慈禧能夠倚仗的有大才幹的人,只有袁世凱和張之洞。

袁世凱呢,一方面繼續博取慈禧歡心,不僅為慈禧迴鑾提前做好準備,而且親自護送慈禧進京,被賞賜黃馬褂、紫禁城騎馬;一方面利用職權擴充軍事力量。

應該說,在清末新政時期,袁世凱與慈禧配合得天衣無縫,每件事都做到了慈禧心坎裡。其中,就包括用君主立憲來緩和滿漢矛盾。

而且,袁世凱最擅長的,是用金錢收買人心。他在慈禧身邊的太監身上,可謂下了血本。

兩人真正的矛盾,發生在中央官制改革。袁世凱力主責任內閣制,而慈禧害怕這樣會失去軍權,對袁世凱嚴厲斥責,遂產生強烈的猜忌,很快就剝奪了他的諸多權力,包括軍權。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慈禧決定讓3歲的溥儀為皇帝,攝政王載灃監國,執掌政權,至大計已定方告知二人,二人只能「叩頭稱善」。

慈禧在後事的安排對袁採取「無為」處理辦法,從當時的國內外形勢看,只有袁一人能保大清繼續於一統,籠絡其並使其在危難時刻能成為曾國藩第二,此乃「上上策」。

她卻沒認清袁在平世是能臣,在亂世是梟雄。留下的優柔寡斷的載灃及孤兒寡母的隆裕宣統母子,根本無法對抗袁,這樣在清最高統治榻前埋下了一顆最大的定時炸彈,這或許成為聰明一世的慈禧一生中的最大敗筆。

從前面的梳理就可以知道,慈禧和袁世凱都是擅長權謀之術的人,不相上下,但慈禧是能夠掌控局面的。所以,如果她不死,袁世凱應該機會不大,或者說,要比對付隆裕太后,難上百倍!

相關焦點

  • 慈禧太后不死,袁世凱敢不敢篡位?借幾個膽子都不敢,原因很簡單
    這是一個好問題,首先擺出觀點:慈禧太后要是活著,縱使袁世凱能力超強,他在慈禧太后面前也是沒有多大機會的,或者說他還要繼續等待機會。1901年,保定直隸總督府來了一位新上任的官員,此人身材矮小,但聲音洪亮,一派軍人作風,他就是袁世凱。
  • 如果袁世凱沒有稱帝,還會發生軍閥混戰嗎?
    (袁世凱舊照) 那麼,如果袁世凱不稱帝,是不是就不可能造成後來軍閥割據這種糟糕的局面了呢? 實際上,這種說法,顯然嚴重誇大了袁世凱的作用。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就算袁世凱不稱帝,他嚴重的糖尿病也不能讓他活更長的時間。還有,袁世凱不稱帝,他也不可能在總統位置上坐太長的時間。因為總統是要競選的。袁世凱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就是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再參加競選,總統寶座肯定是保不住的。保不住,他必然會下臺。
  • 光緒帝去世的真相:不是慈禧謀害,更不是李蓮英所為,而是……
    有史料記載:"光緒帝在死的前一天還是好好的,只是因為一劑藥就壞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藥是袁世凱使人送來的。"除此之外,還有證據可以顯示袁世凱的嫌疑最大。但是真相就是如此嗎?在森嚴戒備的皇宮裡,別說是毒害死光緒不太現實,即便是有這樣的機會,袁世凱也不敢為之,為何呢?因為如果是在報復的情況下,明目張胆的在敬獻的藥中摻入毒藥的話,那勢必會被追究其弒君之罪。那是要株連九族的,聰明的袁世凱才不會這麼做。所以,想要毒死光緒,又不被慈禧追究責任,那麼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
  • 光緒是不是慈禧毒死的?慈禧當時是將死之人,她在考慮什麼
    ,慈禧讓三歲的溥儀當新皇帝這一點來看,顯然,慈禧是不願意死的,她自己也是認為她不會死的。如果她認定了她很快就會死,她為什麼還要扶持一個小皇帝呢?扶持一個小皇帝,又讓小皇帝的爹載灃攝政,不是顯得很麻煩呢?為什麼不直接讓載灃當皇帝呢?她這樣做,明顯就是覺得自己不會死,還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安排。有人可能會說,你說得不對。既然慈禧認為她不會死,那她有什麼必要殺掉光緒呢?之前她不是一直沒有殺掉光緒嗎?確實,慈禧之前一直沒有殺掉光緒。
  • 袁世凱如果不稱帝,中國會怎麼樣?
    我們只能假設,如果袁世凱不稱帝,滿足於1914年的《中華民國約法》及《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做一個大權獨攬的終身總統,那麼當時的中國政局會有怎樣的改變。那麼,是不是如果袁世凱不稱帝,北洋系就不會瓦解,中國就能免於軍閥割據呢?
  • 慈禧活著清朝沒事,慈禧駕崩清朝3年後崩盤,她威懾力那麼大?
    慈禧一死,清朝也開始步入了倒計時階段,這無關慈禧的個人威懾力,是整個清王朝的威懾力已經開始崩潰了。 慈禧的死亡,只是加速了清朝威懾力的崩潰罷了。
  • 如果沒有袁世凱,孫中山很難推翻滿清統治,中國將支離破碎
    辛亥革命時各省雖然號稱獨立,但多是各自為戰,不像太平天國時候一樣,叛軍有統一的首領,有統一的目標。這種情況下,清朝如果擁有一支大軍去平叛,並不是沒有機會保住江山。可是,隆裕太后終於還是選擇了讓溥儀主動退位。這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大家都熟悉,早在慈禧時代,他就是個人物了。他小站練兵,為中國練出了第一支新軍。可以說,是袁世凱帶領中國軍隊走上了現代化之路。
  • 晚清三屠:袁世凱殺義和團不眨眼,張之洞一人花光朝廷國庫
    晚清官場有三屠之說。何為民屠、官屠、財屠?這是晚清三位大臣的外號,合稱晚清三屠。這三位分別是誰呢?民屠袁世凱,官屠岑春煊,財屠張之洞。三位皆是晚清的封疆大吏,慈禧老佛爺跟前的大紅人。三人的外號因何而來呢?且聽我慢慢敘來。民屠者,屠民也。屠,即屠殺。袁世凱得到這個稱號,與他在山東當過巡撫有關。
  • 為什麼在光緒死後的20小時慈禧就死了,是因病而亡還是另有隱情?
    雖然女性當權在古代社會之中是嚴令禁止的,但奈何每個時代總會有一些例外因素出現。對於慈禧的評價,很多人常常將近代的沒落以及清亡之命運歸結到她的神聖,認為她才是一國衰落的根源。如此之談是否有點勉強,我們先不多說。  而最讓人們關注的除了慈禧的奢靡史之外,更多的便是慈禧和光緒皇帝的關係,尤其是在光緒死亡中慈禧所扮演的角色。
  • 光緒到底怎麼死的,化驗頭髮DNA,幕後真兇浮出水面
    關於光緒的死因眾說紛紜,因為慈禧和光緒兩人死亡時間沒有超過24小時,加上風雲詭異的晚清政局,還有慈禧的老謀深算,關於光緒到底怎麼死的,歷史學家存在多種猜測和多種版本的說法,那麼在今天擁有強大的科技力量的前提下,能不能通過驗明光緒皇帝的頭髮看出到底是死於何種原因呢?
  • 光緒臨死一兩天慈禧在做什麼?死因謎團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那麼,在光緒帝臨死的那一兩天,慈禧都在做什麼呢? 據說,當日的會議全由慈禧一人主持,其他出席會議的重臣有:慶親王、醇親王、軍機大臣袁世凱、張之洞、鹿傳霖、世續等。慈禧在會上開場說:「現在時候到了,須照皇帝即位時之上諭,為其立嗣。我的主意已定,但仍想跟你們商量,聽聽你們關於嗣君的意思?」慶親王等主張立貝勒載治四子溥倫或恭王,並更偏重於溥倫,理由是溥倫一脈屬於道光皇帝長支之後,醇親王載灃也附議了這個意見。而其餘人則主張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
  • 袁世凱的日常飲食,早飯吃14個雞蛋,4個4兩重的大饅頭
    大家好,說起袁世凱,小編我有說不完的料要爆。我們所了解的袁世凱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袁世凱能夠在亂世中佔據一席之地,他在剛剛發家的時候,那個時候各個勢力還在。他就依靠封建王朝的勢力,每天就跟在慈禧太后這個奇女子的身邊,每天就一個勁的巴結慈禧,給慈禧哄得樂樂呵呵的。
  • 清朝統治岌岌可危,袁世凱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上一篇文章說到,袁世凱小站練兵之後,積極聯絡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妄圖在政壇上有所作為。可漸漸的袁世凱發現,戊戌變法之後,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很快發展成為了水火之勢,一場政治奪權鬥爭無可避免。
  • 袁世凱最害怕的人,究竟有多厲害?他不死不敢逼溥儀退位!
    這個朝代是如此的命運多舛,當時的統治者閉關鎖國的政策,使的外國列強有了侵擾我國領土的打算。落後就要挨打,也許被清朝解釋的相當完美,一個國家的發展跟不上世界的節奏,便會遭到欺辱。其實當時的清朝,也由許多軍事方面的人才,即使得到重用又會怎樣?
  • 慈禧10月22日去世,但在10月21日做了一件醜事,100年後才被證實
    1908年,冥冥中註定是大清國最非凡的一年,這一年主宰了中國半世紀的慈禧皇太后病故。在慈禧死的前一天,當上一輩子傀儡的光緒皇帝也一命嗚呼,這時的大清王朝早已越來越搖搖欲墜,隨時都會有垮臺的可能,假如慈禧死不了,大清王朝也許還能持續個十多年,可是慈禧去世了,大清王朝也就冥冥中註定了亡國。
  • 袁世凱有個結拜兄弟,一生頑固,名字卻刻在了南海一座島嶼上
    清末民初之際,有許多著名的大家族,比如張愛玲的家庭就不一般。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張佩綸,她的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耦。為這個出身,張愛玲也時常自我感覺帶了些光環。可到了張人駿這兒,兩人也攀得上關係。張人駿是張佩綸的堂侄,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的堂兄。在張愛玲的的自傳文章裡,稱呼張人駿為二大爺。
  • 滿清中國最強悍的將軍,如果他不死,袁世凱估計也只能靠邊站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帶到山東鎮壓義和團的新建陸軍。與同時期的武毅軍相比,新建陸軍的規模較小,實戰經驗幾乎沒有。可惜的是,作為職業軍人的聶士成沒能躲開背後封建官場射來的暗箭,1900年,聶士成在天津被義和團偷襲,被八國聯軍圍攻,決意以身報國,血染八裡橋,而聶軍門的冤屈,一直拖到了1902年,由袁世凱出面才得到昭雪。
  • 呂后有男寵,武則天有面首,慈禧同樣是女性統治者,怎麼啥都沒有
    清朝規矩,垂簾聽政,是合法的,靠母憑子貴,假如兒子同治皇帝親政後,沒那麼快死,慈禧絕沒有機會一直垂簾聽政。 正因為皇帝都是年幼登基,慈禧才有機會掌權,也就是說慈禧的掌權是有顧忌的,最起碼錶明樣子得做足,否則在外人那也說不過去。
  •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人,慈禧太后是怎麼死的
    緊跟著慈禧也死了,有人說,慈禧直到自己時日無多,害怕她死後,光緒帝重新執政,再啟維新。於是在她死之前,先把光緒帝給害了,光緒帝死後,她才安心的去了。 那慈禧到底是怎麼死的呢,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大太監李蓮英。因為心思細膩,能說會道,並且有一手梳頭的手藝,深得慈禧的歡心。李蓮英也憑藉自己的身邊,將自己的表姐李氏安排在慈禧身邊伺候。
  • 孫中山初期為何鬥不過袁世凱?在這4個方面有著巨大差距
    歷史中關於孫中山的評價是國父民族英雄,關於袁世凱的評論更多趨於負面,兩人在中國近代史進程中也算是政敵。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革命先烈孫中山先生就在眾人擁護聲中當選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當時的臨時南京政府並不能迫使清帝退位,民國政府和袁世凱進行談判,如果袁世凱能夠讓清帝退位就把大總統的身份讓給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