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晚期,武毅軍可以說是滿清中國唯一能夠依靠的部隊,他們裝備精良不遜任何一支八國聯軍,內戰內行,外戰也打得十分漂亮,而他們的首領,聶士成,更是堪稱清朝陸軍最後的脊梁!
聶士成,安徽人,武童出身的他先後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西捻軍、陝西回教起義等戰爭,戰功赫赫,獲賜巴圖魯稱號,32歲就當上了提督。
這並不算什麼,聶士成的名揚天下,主要是在對外戰場上獲得的,1884年中法戰爭,他率軍赴臺支援將法軍趕出了臺灣;1894年的甲午戰爭,他伏擊成歡,奇襲連山關,防禦摩天嶺,打出了清末對日少有的勝利;1900年,他率武毅軍在廊坊擊敗八國聯軍(別扯是義和團的),聯軍也不得不承認「自與中國交兵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軍」。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帶到山東鎮壓義和團的新建陸軍。與同時期的武毅軍相比,新建陸軍的規模較小,實戰經驗幾乎沒有。
可惜的是,作為職業軍人的聶士成沒能躲開背後封建官場射來的暗箭,1900年,聶士成在天津被義和團偷襲,被八國聯軍圍攻,決意以身報國,血染八裡橋,而聶軍門的冤屈,一直拖到了1902年,由袁世凱出面才得到昭雪。
與聶士成將軍相似的,沙場求死的愛國將軍也還有一位,張自忠。蘆溝橋事變後,張自忠被百姓罵為「漢奸將軍」。其後數年,張自忠在疆場上自陳冤屈,捨生取義。看來愛國賊們的輿論殺敵不行,殺忠臣良將還是蠻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