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的歷史舞臺上,有這樣一群人,生前忠於清朝。即使到了民國仍然拒絕接受現實,拒絕時代潮流,歷史上稱之為遺老遺少。在一戰後的天津舊英租界,就有這樣一位人家。
在外人看來,這戶人家比較奇怪,也很新鮮。家裡不納妾,婢女也少得可憐,一個大家族卻從來沒有辦過堂會。
看起來像是清貧之家,可據說在清朝那會兒卻風光一時,家裡主事的老人,做過各地巡撫,是名聞一時的封疆大吏。北洋政府的官員幾次找上門來讓做官都不幹。
這一對比,是不是確實感到些許奇怪?這戶人家什麼來歷?說起來當家人也非同一般,主事的大家長名叫張人駿。一生忠於清朝,十分頑固,卻又幹過幾件大事兒。
在清朝的時候,張人駿幹過最多的就是布政使和巡撫。廣西、廣東、山東、山西、河南這些地方他都留下過足跡。後來還幹過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這些任職經歷,典型的封疆大吏無疑。可同這些官場資歷比起來,張人駿的人際關係更為傳奇。
清末民初之際,有許多著名的大家族,比如張愛玲的家庭就不一般。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張佩綸,她的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耦。為這個出身,張愛玲也時常自我感覺帶了些光環。可到了張人駿這兒,兩人也攀得上關係。
張人駿是張佩綸的堂侄,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的堂兄。在張愛玲的的自傳文章裡,稱呼張人駿為二大爺。這位二大爺雖然名氣不如李鴻章,可在袁世凱面前卻舉足輕重。為啥呢?兩人是拜把子的兄弟,也是親家關係。
當年袁世凱在做山東巡撫的時候,張人駿是山東藩司,在鎮壓義和團的問題上,兩人很合得來。也因為張人駿的建議,袁世凱進一步得到了慈禧的賞識。袁世凱一高興,雙方就結為了異性兄弟,後來乾脆把長女袁若桓嫁給了張人駿的小兒子張允亮。
有了這層關係,按說即使到了民國,張人駿也不會過於默默無名,可是他卻跟袁世凱老死不相往來。袁世凱住的地方,他從不踏足一步。
19歲考中舉人,23歲考中進士,張人駿一生經歷了同治、光緒、宣統三朝。他一生以「忠於大清」自詡,在政治上幾乎處於「頑固勢力」的一方。因此,對於辛亥革命前後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張人駿很氣憤,這才分道揚鑣。可是張人駿這樣一位「重臣良將」,辛亥革命也鬧了一場笑話。
話說武昌起義那會兒,張人駿是兩江總督,原本打算頑抗到底的,可是趁著談判的機會,他和江寧將軍鐵良趁夜色坐著籮筐出城跑了路。人送綽號「籮筐總督」。
乍看之下,張人駿未免有些心口不一,可是他也曾辦過幾件大事兒。其中一件就名垂青史,使得他的名字刻在了南海一座島嶼上。
晚清時期,列強覬覦我國領土蠢蠢欲動。一天得知日本軍艦佔領了東沙群島幾座島嶼,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人駿不幹了,馬上和對方交涉。靠一本康熙年間的《海圖聞見錄》讓對方理屈詞窮,收回了島嶼。
後來,張人駿又派遣軍艦巡視西沙群島。每到一處都勒石命名,鳴炮升旗,重申南海諸島為中國神聖領土。這在當時把各國嚇了一跳,沒想到清朝有張人駿這樣一位不好惹的總督。
為了紀念張人駿維護主權的貢獻,南海諸島中有一塊島礁被命名為「人駿灘」。辛亥革命後,張人駿拒絕出山做官。舉家在天津聚族而居,為子孫定下了嚴格的家規,後於1927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