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葉平生 通訊員李麗華、袁紅)昨天是全國第25個義務植樹節,也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82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黃花崗公園開展了一場以「英雄地種英雄花」為主題的植樹活動,由東風東小學的120名學生及家長,在當年孫中山先生親手栽植的一棵馬尾松周邊,栽種下6棵木棉和50多株杜鵑花,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昨天下午2時30分,東風東小學的學生及其家長到黃花崗公園參加植樹節,在黃花崗公園東北墓區的儲水塔及當年孫中山先生親手為祭奠七十二烈士而栽種的一棵百歲馬尾松的周邊植樹。栽植的樹木品種主要有6棵4米多高的木棉、50多株盛開的杜鵑花,以此來歌頌黃花崗烈士們當年為革命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了加強孩子們的教育,公園及學校方面特意安排同學們從挖樹坑開始,逐一參加了移樹培土澆水等植樹全過程的工作。同學們雖然幹得滿頭大汗,但還是勁頭十足,並在植樹結束後,為自己親手栽種的英雄花木插上了認養牌。
記者了解到,孫中山先生是我國近代最早意識到森林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目前每年一度的全民義務植樹節,就是根據他的逝世日期確定的。據記載,中山先生從小就喜愛植樹。1883年,年僅17歲的他從美國檀香山留學回國,就特意帶回一棵酸豆樹,栽在故鄉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被後人尊稱為「孫子樹」。1894年他在上書權臣李鴻章的政治文獻中,就提出,中國要強大,就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辛亥革命以後,他更進一步提出了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大規模進行植樹造林的計劃,規劃了農業現代化的遠景。後來更是多次呼籲和倡導,要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以根本性地防治水旱災害。
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規定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1928年,國民政府發布通告,改以中山先生逝世的日期3月12日為植樹節,全稱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節」。1979年,在鄧小平同志提議下,我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以每年的孫中山逝世紀念日———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以紀念一貫倡導植樹造林的孫中山先生。
黃花崗公園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1912年首次祭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時,中山先生應兩粵廣仁善堂邀請,在烈士墓周邊親手栽種了4棵馬尾松,作為對烈士的紀念,成為在黃花崗烈士墓植樹的第一人。經過近百年的風雨滄桑,4棵中山先生手植的馬尾松現在僅有一棵存活,樹齡據測定已達103歲!目前,該樹長勢良好,成為全市最長壽的一棵馬尾松。1995年,它被列入廣州市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每年由政府撥專款進行養護。
為保護好這一珍貴名木,公園特意在馬尾松的周圍1米處,用雕花石頭和鐵鏈圍起來。為了防止「樹大招風」,該公園還於2004年,專門投資10萬元,在這棵馬尾松附近,豎立了一根高25米的避雷針。(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