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與依伊一起看更多犀利、溫暖的好文章!
他是首個發現正負電子對產生的科學家,也是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一半的兩彈一勳科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他被稱為中國原子能之父,一生成就令人佩服,曾為國家立下豐功偉績,但他卻鮮為人知。
他就是趙忠堯,一生辛勤耕耘的偉大科學家。
1.愛國之情,從小紮根於心
趙忠堯1902年出生於浙江諸暨的一個小村莊,父親是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想要為國家貢獻一己之力,但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他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於是報效國家在趙忠堯心中根深蒂固。
不負眾望的趙忠堯15歲就考上了縣立中學,18歲進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併入東南大學),在他22歲時,父親離世,家境貧寒又要忍受喪父之痛的趙忠堯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擔。
於是他選擇留在東南大學給葉企孫當助教,而這一抉擇也成了他人生的重要關口。
1925年清華大學葉企孫收到北京清華大學任教的邀請,由於趙忠堯在東南大學表現勤奮、工作兢兢業業,葉企孫便邀請趙忠堯一起前往北京。
去北京的第二年,趙忠堯從助教聘任為教員,負責學生的實驗課。
當時受人尊敬、衣食無憂,生活本會瀟灑自在,可是趙忠堯卻寢食難安,如何才能恪守父訓,成了他的一生的踐行,在清華工作期間,他深知國內外的差距懸殊,要是坐井觀天,根本沒法接觸科技前沿。
不圖功名利祿、一心想要為國家發展崛起做貢獻,對趙忠堯而言,愛國絕不是說說。
2.最早發現正電子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就這樣,等不及公費名額的趙立堯,東拼西湊就遠赴重洋留學,1927年他進入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密立根。
當時密立根給了趙忠堯非常簡單的論文題目,只要在兩年內測出光學幹涉儀的變化,就可以擁有學位證,但是懷著報國情懷的趙立堯志向並不是只為了拿到學位證,而他是想學一門技術,所以趙忠堯找更換了題目,頃刻密立根被這眼前不知天高地厚的留學生給震撼了。
隨即更換題目的趙忠堯開始測試不同物質對於硬 γ 射線的吸收係數,他利用了幾種吸收體。後來發現輕元素對於硬γ 射線的吸收才符合公式的預言,而測試中元素的吸收係數則比公式大40%。
就這樣趙忠堯完成了學位論文題目,但是他沒有止步於前,對他來說學無止境,他開始繼續觀測重元素對應 γ 射線的散射現象,彼此他首次發現了正負電子現象。
當時狄拉克剛預言正電子不久,而密立根並未將狄拉克理論和趙忠堯的理論結合,後來趙忠堯發表了論文後,塔蘭特和邁特納他們開始重複這一實驗,但後來他們兩組實驗得到了與趙忠堯相悖的結論。
一個是牛津講師,一個是有名的科學家,而趙忠堯只是個初出茅廬還沒得到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他們錯誤的結果影響了趙忠堯的結論。
兩年之後趙忠堯的同學安德森在趙忠堯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正電子軌跡,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早在兩年前就提出正電子理論的趙忠堯卻與沒能在諾貝爾獲獎名單上。
一份本該屬於自己的勳章,和國家的榮耀,就因為別人使用了錯誤的方法,導致趙忠堯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成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不爭不搶,淡泊名利,趙忠堯依舊守住初心,一直在為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桃李滿天下,也不忘科研
就當趙忠堯如饑似渴地汲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時,1931年發生了9.18事件,眼看著東北快要被日本淪陷,國難當頭,原本準備潛心科研的趙忠堯坐不住了,隨即就趕回國。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曾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對於趙忠堯來說尤為如此。
少年強,則中國強,想要救國,首先就要為國家多培養一些人才,於是他又回到清華擔任物理系教授,當時國內形勢不太客觀,研究條件十分艱苦、知識儲備也非常欠缺,物理方面研究大都一片空白,所以一切都要重頭再來。
學成歸來的趙忠堯憑藉一己之力,將自己的學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每一位學子,就這樣趙忠堯培養了諾貝爾得主楊振寧、兩彈一星專家鄧稼先、朱亞光、錢三強,最高科學技術得獎劉東生、黃昆等對物理界貢獻的一大批卓越人才。
不僅如此,趙忠堯在授課期間也不忘潛心科研,相繼將一些研究報告發表在《中國物理學報》 、《清華學報》、Nature雜誌等。
即使條件艱苦也阻礙不了赤誠的愛國之情,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自己錯失的諾貝爾文學獎,趙忠堯讓學生掙回來了!他為祖國贏回了那份光輝與榮耀!
寫在最後:
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委員會獎給了趙忠堯10萬港幣的獎金,他選擇全額捐出,作為科學基金以此激勵青年學子。
一生為人正直、兩袖清風、赤心報國、桃李滿天下的趙忠堯院士享年96歲,他的科研與愛國精神也會一直延續,一代國之脊梁,不該被遺忘,世界欠他的頭條也該還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社會公民要時刻胸懷祖國,以振興中華為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