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34;指的是誰?想必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是三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這個說法沒有任何的錯誤,這是指1956年第一個&34;中的三位錢姓科學家。但是如果說&34;的話,那這個說法就要變一變了,因為錢偉長老先生並沒有參與&34;計劃,而確實是有另一位錢姓科學家參與到了其中,但是他的名字卻鮮為人知。這位科學家一生淡泊名利,不爭不搶,卻是&34;。他的名字叫錢驥。
1917年12月27日,錢驥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中。一貧如洗的家庭讓他的求學之路充滿了坎坷。小的時候,錢驥的話就不多,但他總是默不作聲地一個人鑽研著問題。1930年8月,錢驥被江蘇省國立中學錄取,本來這是一個舉家同慶的好消息,但這一消息卻讓錢驥的父親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們根本交不起學費。錢驥又並非獨生子,他還有個弟弟和妹妹。錢驥的父親畢竟是個明白人,他就算砸鍋賣鐵也一定要資助錢驥去念書。就這樣父親把作為一個農民最需要的田地都給賣掉了,最終湊足了錢驥念書的學費。
貧窮雖然是錢驥求學之路的阻礙,但也是他奮發向上的動力。錢驥平時雖然話不多,也不愛和別的同學來往,但是一心向學,只要一有時間,一定能在圖書館看到他的身影。初中時期的拼命努力,讓他成功地收到了高中的錄取通知。但錢驥此時卻放棄了學業,因為家裡的地也賣了,實在拿不出錢供他讀書了。錢驥就回到了家鄉一所小學擔任了教師,可是他依然希望回到學校念書,後來他就來到了一所不收費的師範學院。如果按照錢驥20歲之前的人生軌跡來看,他以後應該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但是錢驥後來卻選擇了另一個方向,因此成就了他一生的偉業。
1938年,錢驥從師範學院畢業之後,通過幾年的勤工儉學,自己攢了不少錢,已經足夠他到大學進修了。錢驥就成功考入到了中央國立大學理化系。1943年,錢驥畢業後選擇留校當助教,並成為了趙九章教授的助手,主要從事一些自然災害防治工作。
右一趙九章;右二錢驥
1958年,&34;小組成立,主要研究人造衛星。趙九章教授被編入組內,錢驥作為他的副手,也成為了小組中的一員。錢驥當時主抓衛星升天后的自然環境防治工作。不要小看錢驥在組內的工作,因為動力系統就算驅動衛星升天了,但是如果不解決好衛星升天后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那麼依然會前功盡棄。正是因為錢驥在組內的重要性,他被譽為是衛星的&34;。
在當時科技比較落後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衛星升天。因此錢驥第一個提出退而求其次的辦法:衛星升不了天,可以先讓火箭升天。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1964年,&34;火箭成功升天,錢驥也參與到了其中。這次火箭發射的成功,讓錢驥敏感地意識到:離衛星升天之日已經不遠了。
1965年,錢驥寫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報告》。《報告》的主要內容是關於我國衛星發射的總體規劃。總理當時親自接見了錢驥,讓總理驚訝的是,中國偉大的科學家中竟然還有第4位姓&34;的人。這份《報告》後來正式成為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計的總思路。
1968年,錢驥調離了衛星研究室。此時的他身邊雖然沒有科研器材,但是他依然沒有停下對衛星的研究,他在兩年內既總結了上萬張衛星研究資料卡,也成功撰寫了一份衛星規劃方案。一次,錢學森來看望錢驥,錢驥就把整理好的衛星規劃手稿交給了錢學森。這份手稿中總共涉及了三種衛星發射方案,後來都成為了我國&34;衛星發射的指導方針。
1970年4月24日,&34;衛星成功發射升天,作為衛星發射方案的總設計師,錢驥卻沒有出現在天安門前衛星功臣的隊伍中。雖讓人不免覺得惋惜,但錢驥遠望星空,知道衛星成功升天后,內心卻是無比的激動。
1979年,錢驥先後參與了&34;、&34;通訊衛星、&34;科學衛星以及廣播通訊衛星的研究。我們的現代通訊,都與錢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1983年8月18日,錢驥因癌症逝世,享年66歲。錢驥在身體最虛弱的時候,依然埋頭於衛星研究中。當時他的床頭堆滿了關於衛星研究的各種文案。癌症不可治癒,所以他想把人生最後的熱量,發散在衛星上,為我國衛星的進步,再貢獻最後一份力。
平凡的相貌,沉默寡言的性格,終究掩蓋不住錢驥的才華。1999年,有23位科學家獲得了&34;元勳稱號,其中有三位錢姓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和錢驥。如果再算上錢偉長老先生,甚至都可以說是&34;。錢驥一生低調內斂,他的名字鮮為人知。他是一個老實人,既不爭名奪利,也從來不提任何要求,只知道埋頭苦幹,默默付出。但唯有一件事,能夠讓錢驥這位沉默寡言的科學家講個滔滔不絕,那就是衛星。&34;甚至比他的生命都重要,哪怕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錢驥也要把最後的餘溫留給&34;。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記住這第四位「錢姓」科學家,&34;元勳——錢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