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義」才是有意思

2020-12-07 鳳凰網讀書

 

  

「無意義」才是有意思

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一個真正懂得玩笑就是玩笑、想像就是想像,而不會為任何事附加牽強的詮釋的人,或者由這樣的人構成的社會,是很難能可貴的。

85歲的米蘭•昆德拉今年高調回歸,以新書《慶祝無意義》填補了過去10年的小說空白期。此書延續了昆德拉一直以來的書寫風格,狡黠、悖謬、荒誕、刻薄,及內容的恣肆散漫:雞尾酒會、康德和叔本華之爭、史達林和他的革命小夥伴,天使墮落等等。而標題「無意義」已然勾勒出其一生創作的軌跡,因而,這本書也可說是昆德拉的終結之書、總結之書。

為何青睞「無意義」

昆德拉為何如此青睞「無意義」?我們不妨追根溯源,回到1967年,講講該年昆德拉發表的處女作《玩笑》。小說主人公路德維克暗戀同班的一個美麗女同學,但又不願意說破,於是就給她寄了一張明信片,上面不寫詩,不調情,而是發了一通調侃當局的俏皮話。那時的年輕人就像把撿到的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的小朋友一樣單純,因此這張明信片被立即檢舉揭發,從隱匿的告白一路升格為別有用心的反革命。

昆德拉揭示人們如此熱衷於在「無意義」的事物上添加意義,竟使一個玩笑生出無窮的枝蔓。他沒有想到的是,1968年蘇聯坦克碾碎了「布拉格之春」,他的命運近乎神奇地複製了路德維克的命運—《玩笑》從玩笑變成大毒草,遭批判、查禁,作者的人身受到監控,在捷克,他的書很難再出版了。

更出乎昆德拉意料的是,《玩笑》在西方還被貼上一個「反極權」的光榮標籤,這對他而言,就像把玩笑開成真理一樣荒唐。他日後的創作將同樣針對體制異議者的反抗激情,發出最諧謔、最質疑的訕笑,並斥之為「媚俗」。

人們對此難免困惑,問昆德拉你到底是體制的附議者還是異議者?1983年,已定居法國8年,並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榮登暢銷書榜的昆德拉,對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已感到無比厭倦。他向前來採訪、喋喋不休的《巴黎評論》記者發出了他那非常著名、非常昆德拉式的搶白:「我只在乎自己的看法!」對他來說,讀者、媒體或者研究者不是通過作品本身,而是探究其個性、政見和私人生活,來理解他的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媚俗」。

在這一期的巴黎評論中,昆德拉對「媚俗」作出了如下定義:媚俗是對無價值存在的完全否定。他以人們誤讀卡夫卡舉例說:「他們不讓自己著迷於卡夫卡無與倫比的想像,反而尋找著寓言,得出的結論除了陳詞濫調什麼也沒有:生活是荒誕的(或它不是荒誕的),上帝是不可觸的(或可觸的)等等。對於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你什麼也理解不了,如果不能懂得想像本身就有價值。」

但人們對藝術的理解一直無可救藥地停留在「寓言」(社會價值)層面—還有經濟價值,這一點昆德拉忘了提—也因此,一個真正懂得玩笑就是玩笑、想像就是想像,而不是附加任何「寓言」的人,或者由這樣的人構成的社會,是多麼難能可貴。

如何展示「無意義」

為了說明這種可貴,昆德拉在《慶祝無意義》中寫了這樣幾個非常極端,乃至非常虐心的情節。小說圍繞4位好朋友,拉蒙、夏爾、凱列班、阿蘭以及他們的家人展開。

阿蘭的媽媽懷孕時起過跳河的念頭,不料卻有一位奮不顧身的青年捨命相救。阿蘭的媽媽是啥反應呢?她全力以赴淹死了他!不僅因為她好不容易抑制住自己天才的泳技和求生的本能才走出這一步,更重要的是這個事情會被宣傳成感動吾國吾民的先進事跡,可她打心眼裡既不想感動別人也不想被人感動。

阿蘭有感於媽媽的冷漠,養成了唯唯諾諾的習慣,逢人便說「對不起」,他明明知道說對不起就是邀約別人繼續侮辱他、損害他,但他偏學耶穌被打了一邊臉蛋又奉送另一邊臉蛋的「優良傳統」。凱列班是個失業演員,在酒宴承辦人夏爾手下打工,他冒著被人當成恐怖分子的風險,堅持用假冒的巴基斯坦語說話、唱歌,在一夥接一夥裝逼的高富帥面前,上演一出接一出裝逼的喜歌劇……

阿蘭的媽媽在幹嗎?發飆啊。阿蘭自己呢?追慕聖人嗎?才不,他是犯賤。凱列班呢?自然是裝逼了。注意,在昆德拉的創作中,發飆、犯賤、裝逼、戲謔,都是關鍵詞。他的目的,即在於通過它們,把附著於祖國、信仰、美德、家庭、愛情這類字眼上的甜膩膩的玩意兒,盡數剔除剝盡,餘留下的,便是一個本真的、光彩熠熠的「無意義」。

昆德拉借拉蒙之口說無意義才是生存的本質,「它跟我們形影不離,甚至出現在無人可以看見它的地方:在恐怖時,在血腥鬥爭時。這經常需要勇氣在慘烈的條件下把它認出來,直呼其名。然而不但要把它認出來,還應該愛它—這個無意義,應該學習去愛它。」

在《慶祝無意義》中,昆德拉向我們指明了其中的意義:「我們很久以來就明白世界是不可能推翻的,不可能改造的,也是不可能阻擋其不幸的進展的。只有一種可能的抵抗:不必認真對待。」因而,我們可以效仿書中的4位主人公,以發飆、犯賤、裝逼、戲謔的方式,來祛除生活中的「媚俗」和擁抱美妙的「無意義」。它的段位應該是我們笑也好,哭也好,就如小孩子的笑和哭那樣純粹,不包含「任何偉大的真理」。

>>>>>歡迎關注鳳凰網讀書頻道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有意義」與「有意思」
    《從有意義到有意思:〈新周刊〉生活觀》是《新周刊》20周年系列叢書之一,而我這裡要說的「有意義」與「有意思」,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談談數學的「有意義」與「有意思」。第二,好的學習內容應該是「有意思」的。「有意思」不僅在內容上呈現出「有料」,還會在體驗中感受到「有趣」。蘇教版的《可能性》就是這樣一個好的學習內容。編者設計的是摸球遊戲的情境,在一個口袋中裝有1個紅球1個黃球,可能摸到什麼顏色的球?藉助生活中的遊戲經驗,學生能夠預想任意摸出1個球,可能是紅球也可能是黃球。而在後續的「有意思」的摸球活動中,學生能夠充分感受隨機現象的特點。
  • 「有意思」與「有意義」
    其劇創演職人員更多考慮的是市場效益,而非社會效益;是讓翻拍劇「有意思」,而非「有意義」。為了追求市場效益,讓翻拍劇因為有意思而博人眼球,他們熱衷於選用流量明星,熱衷於在技術,而非技藝上大做文章,甚至於熱衷於搜奇獵豔不斷「注水」,等等。這未免脫離創作正軌,滑向旁門左道。  事實上,經典自然就是精品,其原著本身即具有豐富性與深刻性,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 讓「有意思」與「有意義」齊飛
    讓「有意思」與「有意義」齊飛——也說影視劇翻拍周慧虹近日,張一山主演的新版《鹿鼎記》開播,相關熱度不斷,但叫座不叫好是讓翻拍劇「有意思」,而非「有意義」。為了追求市場效益,讓翻拍劇因為有意思而博人眼球,他們熱衷於選用流量明星,熱衷於在技術而非技藝上大做文章,甚至於熱衷搜奇獵豔不斷「注水」等等,這未免脫離創作正軌,滑向旁門左道。事實上,經典自然就是精品,其原著本身即具有豐富性與深刻性,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相關劇創演職人員既然瞄準了這一文藝「富礦」,絕不能胡亂開採。
  • 有意義的科學可以從有意思開始
    一根棒棒糖可以舔1000次,蚊子不會被比其重50倍的雨滴砸死,「呵呵」的網絡會話中表達了強烈的負面情緒……日前,由果殼網與浙江科技館聯合主辦的「2015年菠蘿科學獎頒獎禮」在杭州舉行,9個國內外「有意思的」的科研成果或事件獲獎。
  • 木心 | 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
    後來慢慢地很快就不像話了,那便是小人之交甜搶蜜,君子之交淡無水,小人為了搶蜜而撲殺,君子固淡,不晤面不寫信不通電話,淡到見底,乾涸無水。這是詩,是藝術,而人生的實際是什麼都不閃耀,乃為終點。梵樂希亦不例外。美國老太太,吹著口哨散步,我遇見過不止一次。轉念中國,幾千年也不會有此等事,種族的差異,可驚嘆的宿命。在西方,下雨了,行人帶傘的便撐傘,無傘的照常地走,沒見有聳肩縮脖子的狼狽相。
  • 短視頻要有意義還是要有意思?
    成年人要避免將少年兒童的休閒時間和活動功利化、非要給他們的閒暇玩耍賦予「意義」的傾向。也許未成年人刷短視頻的確是消磨閒暇時間了,的確是就「圖了個樂兒」,但是這些都是兒童作為一個主體應享有的權利,成年人尤其是家長老師們有責任維護兒童的媒介接觸權和休閒權,理性看待未成年人與短視頻的親密接觸,放鬆心態養育孩子,服務少年兒童成長。第二,短視頻要有意義還是要有意思?
  • 拒絕「浪費時間」,才更容易被「無意義感」吞噬
    這次回家是為了看病危的爺爺,心情沉重,今年過完年,83高齡的爺爺被確診口腔癌晚期,之後開始了漫長的手術和化療,和病魔相抗爭,想來時日無多了,令人無限傷感。生命有時頑強如燎原之火,有時又脆弱得不堪一擊,令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義。當然這不是我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有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太大,有些人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有些人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生命為什麼要有意義?
  • 理論宣講既要「有意義」又要「有意思」
    理論宣講如何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是基層黨組織一直探索的問題。黨的創新理論,群眾只有信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因此,要從群眾的興趣點入手、認可度著力,先從生活、工作、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等直觀感受中,描繪理論在實踐中的模樣,再由此「借題發揮」,加以概括、提煉,就能使理論宣講緊緊貼近現實,不空洞、不乏味,達到循循善誘、引人入勝的效果。
  • 沒有一句正經話,沒有一個正經人——專訪《慶祝無意義》譯者馬振騁
    就在人們以為昆德拉早已歇筆時,這位85歲的老人卻完成其最新小說《慶祝無意義》。去年11月,該書悄然在義大利麵世,當時應昆德拉的要求秘而不宣,十分低調。直到今年4月,法文原版才問世。今年7月推出的中文版,幾乎與法文原版同步。
  • 如果不寫,生活將更無意義
    兩人的一致觀點是:如果不寫,生活將更無意義。僅此。我將盡我所能,哪怕微小,也要讓生活變得有意思。流水帳呢,也要寫下去。
  • 幾個有意思&有意義的科學資源
    因此,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我們列出了以下幾個有意思的學習資源供大家使用。1. Sci-Hub(藏有大量科學研究論文)這一網站又被稱為"科學海盜灣",該網站是神經學家Alexandra Elbakyan的產物。她自認為自己在扮演"俠盜羅賓漢"的角色,與收費科學期刊網站抗爭到底。
  • 生命的意義是無邏輯
    每個靈魂都擁有成長的歷程,當一個生命出現,是一種純粹的無,具有著無限中可能,思想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淺顯到深化的歷程,世界一切都是絕對精神的演化。生命就是從無形到有形的藝術表達,人在自然社會中將生命展開,當成為真實的自己之後,他也就給自己的生命賦予了意義。
  • 「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無論什麼年紀,都是如此:小的時候,仿佛在『奴隸主』的『殘暴統治』之下,只有無盡的『服從』;長大了,就得工作,為生活操碎了心;等老了,骨頭酸痛、聽覺遲鈍、視線模糊、頭髮花白、滿臉皺紋、聲音嘶啞,老得不認識鏡中的自己,對於別人和自己都是種負擔……」 正如伯頓四百多年前的這本老書所言,「無意義痛苦」並非新鮮事物。這些慣常的痛苦,我們的祖先也不能倖免。
  • 【精華】幾個有意思&有意義的科學資源
    因此,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我們列出了以下幾個有意思的學習資源供大家使用。 1. Sci-Hub(藏有大量科學研究論文)這一網站又被稱為"科學海盜灣",該網站是神經學家Alexandra Elbakyan的產物。她自認為自己在扮演"俠盜羅賓漢"的角色,與收費科學期刊網站抗爭到底。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本無意義,其意義是活出來的
    小結:若你確定自己是正確的,而你身邊大多數人並不認同,那你應該高興才對,而不是痛苦;當然前提是你需要有正確的元認知能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以確保你自己是正確的。不妨反過來看:這個世界跟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可是我們一路走來,無論如何都留下了我們痕跡,無論如何都產生了聯繫--至於這個聯繫是否足夠強,足夠有意義,其實決定於我們自己的行動,而不我們的恐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過得太閒,才有時間執著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過得太閒,才有時間執著在無意義的事情上1:你可以委屈,可以痛哭,但不要讓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脆弱。命運如同手中的掌紋,無論多曲折,終掌握在自己手中。把自己從過去解放出來,前進的唯一方法是別往後看。這才是真正要陪你一輩子的人,幸福可以來的晚一些只要它是真的11: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12:每一個溫暖而恬靜的如今,都有一個悲傷而不安的曾經。誰不曾深夜慟哭,迷茫躊躇,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 如何應對人生的無意義感
    回到我自己,我一直覺得人生本來就沒有特定意義,要靠我們去賦予它意義。在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突然想認真地探索一下,去看看人生無意義感裡更深的東西。所以,人生意義的探尋,必然是大多數人所嚮往的。人生的無意義感,從字面來說,就是生活沒有意義,任何事都沒啥意思,做事鼓不起勁,沒有目標方向,過一天是一天。更深一層來看,這像是一場自我放逐,放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主動權。這是一場全面的放棄,包括行動與精神。
  • 人生無意義,卻值得一過
    當我合上《人性的枷鎖》下冊這本書的時候,人生無意義這句話,猶如一個魔咒在我的腦海裡縈繞著,揮之不去。菲利普,一個落魄的小貴族,帶一點身體的殘疾。借著繼承父母的一點點遺產,可以任性的嘗試了會計員,畫家等不同的職業,其中畫家的經歷,可謂是他人生中一段比較重要的嘗試吧。
  • 胡歌:很多人喜歡衛無忌,但九爺才更有意思
    胡歌:很多人喜歡衛無忌,但九爺才更有意思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丁立 實習生 陳晴 2014-10-17 07:51 來源
  • 生命中的有意義和無意義(原創·隨筆)
    這種教育下大家有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就是我們對任何事都要追求有意義,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可以無窮的去探索,反過來無意義的事情我們棄之如履,不去為它浪費寶貴的時間。於是,有意義把一些哲學家都逼瘋了,他們在思考著一個亙古的話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裝著智慧的腦袋被這三個問題逼瘋了,卻把普通人樂壞了:你是誰?你就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呀。你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