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有意思」與「有意義」齊飛
——也說影視劇翻拍
周慧虹
近日,張一山主演的新版《鹿鼎記》開播,相關熱度不斷,但叫座不叫好。開播第一天,該劇在豆瓣上的評分僅有2.9分。很多觀眾表示該劇「毀經典」「像演猴戲」。更有評論者認為,新版《鹿鼎記》在情節、人物塑造、敘事邏輯各方面都存在問題。
翻拍經典,近年來成為了影視劇行業的一種經營趨勢,各類翻拍劇層出不窮。有統計顯示,《神鵰俠侶》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龍記》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愛情、都市、勵志類的當代劇,「不是已經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
影視劇經營走經典翻拍路線,有機遇亦有挑戰。畢竟,翻拍經典,故事已經有了,不用從頭開始創作劇本,觀眾基礎也有了,甚至自帶話題和熱度,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創作和宣發成本。但與此同時,原版經典作品早已在觀眾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如果新翻拍的作品中缺乏閃光點,或者是與經典原作走得過遠,「陌生化」得太厲害,往往又很難贏得觀眾認同。
縱觀近年來的經典翻拍之作,有些之所以「翻車」,最直接的原因,恐怕還在於劇創演職人員對於經典原著理解得不深,下功夫不夠。以新版《鹿鼎記》來說,原著中的韋小寶這個角色,原本邪氣裡透著俠義精神,可在翻拍劇中,演員並沒有演出韋小寶應有的靈氣,過於浮誇的表情和動作,讓角色顯得不倫不類。這不能不說,與劇創演職人員對劇中人物的理解有偏差有很大關係。
現在的一些經典翻拍,之所以對於經典原著理解得不深,下功夫不夠,非「不能」也,蓋「不為」也。其劇創演職人員更多考慮的是市場效益,而非社會效益。是讓翻拍劇「有意思」,而非「有意義」。為了追求市場效益,讓翻拍劇因為有意思而博人眼球,他們熱衷於選用流量明星,熱衷於在技術而非技藝上大做文章,甚至於熱衷搜奇獵豔不斷「注水」等等,這未免脫離創作正軌,滑向旁門左道。
事實上,經典自然就是精品,其原著本身即具有豐富性與深刻性,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相關劇創演職人員既然瞄準了這一文藝「富礦」,絕不能胡亂開採。否則,就是在糟蹋經典,浪費資源。同時,也是在拉低社會文化審美水準,透支公眾對於經典翻拍的期許與信任。
與經典「交手」,並非沒有值得稱道的範例。比如,北京人藝在戲劇家曹禺誕辰110周年之際,將話劇《雷雨》和《家》重新呈現給觀眾,其演出在留住原汁原味的基礎上,用新演員、新方式詮釋作品的個性與魅力,受到觀眾好評。對此,正如《家》的執導者所言,「這次演出不是簡單的復排」,而是要「通過排練找到新的感受、新的認識和新的突破口」。
可以說,北京人藝以其符合藝術創作、傳承規律的方式,較好地把「有意思」與「有意義」協調統一起來。誠然,翻拍經典不能不力求「有意思」,但也不能忽視了「有意義」,讓「有意思」與「有意義」齊飛,才不致使翻拍的經典成為快消品,才能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讓經典繼續擁有長久的生命力,也從而既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又能增強公眾的精神力量。
在翻拍經典中創造經典,盡力做到讓觀眾愛看,又能引發其思考,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又的確值得翻拍者為此投付不懈努力。但願今後,能有更多的翻拍者善於向行業內的優秀踐行者看齊,對經典心存敬畏,對社會心系責任,穩妥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合理掌握平衡調和之道,讓「翻拍」本身成為經典,並能以經典翻拍為突破口,造就更多的文藝經典。